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堯 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堯 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本名:伊祁放勛

別稱:唐堯、帝堯

字號:陶唐氏

所處時代:上古時代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丹陵(今河北保定唐縣北高昌村)

出生時間:約公元前2447年

去世時間:約公元前2307年

主要成就:開創禪讓制;設立誹謗木;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制定四時成歲

出世

傳說古帝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史記》作“陳鋒氏女”)的閨女。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傢,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帶著慶都,坐上小船遊覽。於三河之上,正午時分,忽然刮起一陣狂風,迎面天上卷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卷風,仿佛這旋風裡有一條赤龍在飛舞。老兩口驚恐萬狀,可看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的樣兒,還沖著那條赤龍笑呢。傍晚時,風住雲散,赤龍便不見瞭。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刮起大風,卷來紅雲又出現瞭那條赤龍,不過形體小瞭些,長約一丈左右。因為它並未肆虐加害於人,老兩口也就不怎麼害怕瞭。

晚上,老兩口睡瞭,可慶都卻睡不著。她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上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她迷糊瞭。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發,上書:亦受天佑。她將這圖畫藏瞭起來,從此以後,慶都就懷孕瞭。她住在丹陵(今順平縣伊祁山),過瞭十四個月,生下一個兒子。慶都拿出赤龍留下的圖文一看,兒子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帝嚳聞報慶都為他生瞭兒子,本該高興,豈料他的母親恰在這個兒子降生的時候去世瞭。帝嚳是個孝子,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瞭淚人兒,哪裡還會有高興的心情呢。他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下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傢,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傢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2008年攸縣堯帝史跡專傢論證預備會在株洲市金龍大酒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13位考古界、先秦史研究界知名教授(研究員),本著把攸縣堯帝史跡放到全國范圍內論證的原則,認為堯帝生於攸縣丹陵(今伊祁山)等論述。

源起唐縣

《後漢書·郡國志》“唐縣”條引註:“《帝王世紀》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經註》、《元和郡縣圖志》、《輿地廣記》及《太平寰宇記》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書,都持此說。

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國古代史的傳說時代》中也說:“陶唐氏舊城應該是今河北保定唐縣、順平、望都一代。”周長富先生則通過龍山文化的特點,在其《淺談唐堯氏》中指出:“從年代和分佈范圍來講,河北龍山文化相當於唐堯氏古族。”

遷都臨汾

躲避水患說

依據史料所載,歷史上海河流域水患猖獗。尤其是上遊在山西,下遊在河北的桑幹河水系、滹沱河水系,“水流急湍,上寬下窄,上遊水流攜帶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後流速驟減,泥沙淤積,河床填塞,尾閭不暢,極易成災”。(《河北風物志》) 

唐堯部族所居的唐縣、望都一帶,恰處太行山西坡與華北平原銜接地帶,北有洋河、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網密佈,正是水患多發地域。唐堯所以西徙,究其道理,為避水患當為主要原因。因為大多古籍在談到唐堯時都有關於水患的記載。《尚書·堯典》說:“堯之時洪水為患為甚”;《寰宇通志》說:“堯時上遊之水無所癢,壅而四出”;《晉乘搜略》說:“堯時黃水為患,震及帝都。”等,不一而足。

或許正是因為常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浸害,所以唐堯才攜帶部族離開久居的故地,由太行山東部的平緩地帶,沿著滹沱河溯流西進向高處遷徙,穿越瞭太行峽谷,進入瞭今山西省境,在今盂縣又沿滹沱河支流烏河、溫川河,汾河支流楊興河,繼續向西南跋涉,終於來到瞭汾河中遊的河谷地帶,今太原盆地。

據《韓非子·五蠹》、《淮南子·精神訓》所載,唐堯部族已經掌握瞭建築大型房屋的技術,所建之屋“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樸桷不斫,素題不枅”。屋頂的茅草鋪放不修剪,屋簷的椽子不砍削,端額的梁柱不彩繪,而且,精於制陶的陶唐氏部族,又把這些技術帶到太原傳授於土著。於是,在汾河中遊平原的大地上唐堯部族和太原先民很快水乳交融為一體,共建傢園,共創瞭太原的龍山文化。

躲避侵擾說

何光嶽在其著作《炎黃源流史》中認為,由於東夷族勢力日漸強大,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唐堯,為避免東夷部族的侵擾,遂率部西徙,“從唐縣、望都一帶出發南下行唐,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再進入平陽。”(《試談唐堯氏》)

鄒衡也認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論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區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龍山(文化)的許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龍山文化的澗溝型者。”上述論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證,揭示瞭太原許坦型文化、光社文化與河北龍山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也證實瞭唐堯部族由河北唐縣、望都一帶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實存在。

治理水患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沖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征詢四嶽(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嶽推薦瞭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嶽堅持要讓鯀試一試,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

定都平陽

唐堯建唐國初都太原,千百年來在太原一直有豐富的口碑傳說,當地的志書、碑石多有記載。《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中引《宗國都城記》雲:“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都城記》說:“晉陽城北二裡有唐城,堯所築”朱熹的《詩集傳》還在講,唐城是帝堯所築,唐城地處太原晉陽一帶。

早在至今約四千五百年的唐堯時代,太原已經有一個文化相當發達,人口相對密集的原始聚落。這個原始部落在太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勞動,不僅發展瞭這裡的經濟,創造瞭自己的文化,而且還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創建瞭保護自己不受侵擾的古城———唐城。

唐堯初都太原,在太原築有唐城,所以太原有瞭“唐”和“唐國”的古名。追溯“唐”的古意,《說文解字》解釋為“唐,大言也。”《白虎通·號》解釋為“唐,蕩蕩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見,唐是一個會意字,基本意是:大話、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講的話、發佈的命令,堯就是這樣的人傑。古稱“唐”的地名至少有三處,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晉南之“唐”,都是因唐堯多次遷徙,曾經定居那裡而得名。

堯和堯的部族,不知是出於本部族的開拓精神?還是因為當時汾河的受阻於霍山而時有水患?他們在太原居留一個時期之後,留下瞭自己的裔族,沿著汾河南流的方向繼續遷徙,最終落腳於今日的臨汾盆地———平陽。鄭玄在其《詩譜》中就說:“堯始居晉陽,後遷河東。”閻若琚所著《尚書疏證》也說:“堯為天子實先都晉陽,後遷平陽府。”於是,又有瞭“堯都平陽”之說,同時也印證瞭“堯始都晉陽,後遷平陽”的古記。關於太原的另一個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堯由初都太原遷都平陽後,因太原地處平陽之北,為區別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陽之唐,遂以地理方位為準,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瞭個“北”字,這就是太原又稱“北唐”的緣由。

制定歷法

《尚書·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歷法,然後頒佈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敬叫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訪納賢能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戰國時莊周曾說: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內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參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悵然若失,好像丟瞭天下。這四位有道名士為方回、善卷、披衣、許由。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認識到對於賢德的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恭好禮,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去拜訪他,讓善卷居主位,堯站在下邊,面向北施禮求教。堯曾想以天下讓善卷,他回答說:“我生於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佈,春種秋收,有勞有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心滿意足,我要天下幹什麼!可悲啊!你太不瞭解我瞭。”善卷因此離開北方,到南方今江蘇宜興縣的一溶洞中隱居,如今善卷洞的說明詞中還指明他是從今天的山西這個地方去的。

莊周曾說:“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日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寫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於蒲谷山,堯親往拜訪,拜之為老師。今蒲縣太林鄉有蒲伊村,傳為蒲衣隱居之處,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堯與蒲伊談論大道的地方,後稱講道臺。還有帝堯休息過的地方,後稱稅駕坡。蒲伊,人稱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國後稱蒲子國,後來這裡稱蒲子縣,今稱蒲縣。清人留詩中有“蒲谷賢人懷寶去,平陽聖帝策輦來”的詩句,即指帝堯訪蒲衣子的故事。

《莊子》中記述,堯問許由:“嚙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讓王倪邀請他。”許由說:“不好啊!那對天下將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嚙缺的為人,聰明機智,反應敏捷,天分過人,而你要因他這些人事上的長處讓他接受實行天然之治的使命,那就錯瞭。他明於禁止過失,卻不知過失產生的原因。讓他做天子嗎?他就要崇尚智慧而拋棄天然;他就要以己意為標準去分別事物,就要像火燒火燎一樣地去求知;就要埋頭於事物之中,處處幹涉事物,就要忙 忙碌碌應接四方,想方設法滿足事物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計去改變萬物,弄得它們不能安寧。怎麼能夠讓他做天子呢?雖然他的行為可以為一般人所效法,但他僅能做個諸侯國的君主,而不可以做天子。治理,是產生動亂的由頭,是臣子的災難,是君主的禍害。”許由對他的老師是瞭解得很透徹的,經過許由的勸阻,堯也就自然說這回事瞭。

帝堯訪賢,古籍中記載最多的首推訪許由的故事。許由,為當時的名士。他崇尚自然無為,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他得知帝堯要來訪他,便躲走瞭。恰巧嚙缺碰到他,問他要到哪裡去?他說:“為逃避帝堯”。嚙缺又問:“為什麼呢?”許由說:“堯這個人啊,轟轟烈烈實行仁義,我怕他要被天下人恥笑,後世會有人吃人的事發生。老百姓嗎,不難籠絡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就和你親近;給他們利益,他們就會為你所招徠;表揚他們,他們就會勤奮。作他們厭惡的事,他們就要逃散。愛護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於仁義,那真誠實行仁義的事,借仁義取利的多。這樣仁義的行為,不僅不能真正實行,而且還會成為虛偽的工具。這種想用一個人的決斷來使天下獲利的事,不過是一刀切罷瞭。堯隻知道賢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賢人的害天下。隻有那不重用賢人的人,才知道這個道理。”過瞭一段時間,帝堯去拜訪許由,朝拜許由於沛澤之中。堯對許由說:“太陽出來瞭,火把還不熄滅,在光照宇宙的太陽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餘的嗎?大雨下過瞭,還去澆園,不是徒勞嗎?作為天子,我很慚愧,占著帝位很不適宜,請允許我將天下囑托於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許由對帝堯說:“你治理天下,已經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經治理好瞭,還要讓我代替你去作一個現成的天子,我為瞭名嗎?名,是實的從屬物,我對那個虛名不感興趣。鷦鷯即使在深林裡築巢,也不過占上一枝就夠瞭;鼴鼠就是跑到黃河裡去喝水,也不過喝滿肚子就足瞭。你就回去吧!天子於我沒有什麼用處。廚子就是不做供品,祭祀也不會去代替烹調的。”許由於是到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田而食,非常快活,終身不貪求帝位。傳說,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以為恥辱不堪入耳,到河裡去洗耳朵,後有洗耳河之名。巢父牽牛去河裡飲水,碰見許由洗耳,問明原因之後,便說:“你洗瞭耳朵把這裡的水弄臟瞭,我不想讓我的牛喝這污水。”就牽著牛到河的上遊去飲水。

帝堯曾去拜訪一個名叫子州支父的人,請教過後覺得此人可以托天下,要以天下讓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答道:“將天下讓給我倒可以,隻是不巧,我現在正患有幽憂之病,正準備好好治一治,不能夠接受。”帝堯也不好勉強,但十分敬重其為人。

發明造酒

傳說堯由龍所化,對靈氣特為敏感。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將大傢帶至此地安居,並借此地靈氣發展農業,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凈、清香幽長,以敬上蒼,並分發於百姓,共慶安康。

百姓為感恩於堯,將祈福之水取名曰“華堯”。

婚鹿仙女

鹿仙女生得肌膚若冰雪,體態嬌艷,儼然綽約處子。她心地善良,好濟困扶危,為民除害。仙洞溝附近黑龍潭中,潛伏一條黑龍,經常興風作浪,驚擾行人,還溯河而上到鹿溝一帶傷害鹿群。鹿仙女顧念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決心制服黑龍。一天她來到黑龍潭邊,向黑龍挑戰,黑龍從潭中奮身騰躍而起,張牙舞爪,直奔仙女。鹿仙女伸手向黑龍一指,黑龍一下子癱軟地陷在河灘上,向鹿仙女求饒,表示願終身為仙女效勞。鹿仙女饒它不死,將它關押在黑龍洞裡,變為自己駕乘的坐騎。從此,黑龍對仙洞溝一帶生靈的危害始得解除。

帝堯受命於危難之時,先是“十日並出”,禾稼焦枯,繼而洪水泛濫,淹沒田園,各地部落方國,割據稱雄,獨霸一方。帝堯依靠羿等部落方國領袖的支持,削平群雄,重新統一中原,率領群眾與水旱災害作鬥爭,萬民稱頌。一天,他到仙洞牧馬坡巡視,同牧民談論畜牧之道。牧民們順便也講述瞭鹿仙女為民除害的故事。正說之間,忽見一位仙女凌空飄然向仙洞而去,眾牧民驚喜地指給帝堯說,那就是被稱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帝堯回堯都以後,鹿仙女的形象一直浮現於他的腦海裡,縈繞在他的心頭。夜裡夢見鹿仙女飄飄然從天而降,凝目含笑,向他走來,與他並肩攜手,互訴衷情,駕雲凌空同遊。帝堯微服到姑射山訪察,走到仙洞,遠遠看見林邊草坪上有一個青年女子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忽兒騰空,忽兒遁地,穿石如人虛,履空如平地,身邊有一隻小鹿陪伴著她。帝堯心想,她一定是鹿仙女瞭,於是健步上前,向她打躬施禮。不意她竟未答話,抽身躲到一棵松樹後邊,面含嬌羞地裝作用木梳梳頭。待堯將走近時,她將木梳往這株樹上一紮,又轉到另一株樹後邊嘻笑著。帝堯也嘻笑著追趕,不覺來到一個僻靜處,猛然從山谷竄出一條巨蟒,口吐紅信,目光瞵瞵,昂首向堯撲來,帝堯後退不及,被地上的草叢絆倒。在這危急時刻,鹿仙女見狀,折身一個箭步跳到帝堯身前護擋住他,傾手一指,隻見那巨蟒渾身顫抖,癱瘓在地,按照指令,回身向山谷退去。這蟒是由黑虎仙幻化而成;意欲加害帝堯。帝堯驚恐之餘,一再拱手感激鹿仙女救命之恩。二人相隨回仙洞途中,互相傾訴衷情,情投意合。

當晚帝堯留住仙洞。第二天鹿仙女領著帝堯遊山觀景,鹿仙女指著閃閃發光的大鏡石說:“我常常對著它照面整容”。走到澗溝下的石臺邊,鹿仙女說她“常坐在這臺上梳理頭髻,大傢傳為我的梳妝臺。”她向對面岸上的層層石階一指,說她經常從那裡拾階而上,人稱仙梯。她說她經常騎黑龍去後溝的龍須瀑沐浴戲水:“我喜歡大自然,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但從見到你以後,我打內心裡敬佩你匡扶天下的大志,願扶助你光大帝業”。帝堯聽後,十分欣慰,表示願作比翼鳥和鳴齊飛。二人遂訂立婚約,擇定吉期成婚。帝堯與鹿仙女雙方結鸞儔於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面的蠟燭山上光華耀眼,照得南仙洞如同白晝一般。後來人們便稱這新婚之夜為“洞房花燭夜。”

帝堯婚後,忙於治理國事,鹿仙女也經常關照牧馬場的事。第二年鹿仙女生瞭一個男孩,堯很高興,為他起名為“朱”。鹿仙女撫育兒子,漸漸成長。聽說一隻巨蟒在牧馬灘吞食牧民,她想一定又是那黑虎仙在興妖作怪。於是決心降服那隻惡蟒。她從牧馬灘追趕那蟒,跟蹤來到梳妝臺下,那蟒正要回身,鹿仙女縱身一躍,用劍直刺人那蟒的喉嚨,巨蟒被刺身亡。黑虎脫身而去,後來那裡留下瞭巨蟒窟。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設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隻得向天帝告發,天帝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虎仙,將黑虎仙壓在乎陽東南的山丘之下,是為臥虎山。天帝同時又罰鹿仙女與帝堯割斷塵緣,鹿仙女無奈,將幼年的朱兒送還帝堯,從此,隱居深山。帝堯派人四處查找,不見蹤影,親上姑射山去找,沒明沒夜地呼喚,也不見回音。帝堯另娶散宜氏女為妻,生瞭七男二女。朱兒後封於丹地(浮山),故稱丹朱邑。後來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創造圍棋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帝堯很憂慮,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瞭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帝堯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起初是教習打獵本領,丹朱不喜,堯嘆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瞭,用處也大著哩。”說著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瞭縱橫十幾道方格子,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瞭耐心。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帝堯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瞭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異常,大病一場而逝。帝堯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虞舜。虞舜也學帝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跡。

文治武功

在諸子書中,還有關於帝堯武功的傳說,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方見得堯之所以為古昔聖王。《呂氏春秋·召類篇》說:“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曾討伐過南方的幫族,並親自出征作戰。《淮南子·本經訓》說:“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派後羿將那些野獸殺死,並射落九日。據說人們對堯為民除害的舉措十分感激,所以擁戴他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話,不過其中稱頌堯“興利除害,伐亂禁暴”的意思,確實是推崇帝堯安邦治國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禪位虞舜

堯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嶽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瞭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傢庭關系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傢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傢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勤儉聽諫

堯當政後生活非常儉樸,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織就的粗佈衣。時刻註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瞭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傢提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 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來人願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瞭解。

完善政治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傢制度,國傢隻是部落聯合體,非常松散,不利於國傢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瞭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傢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傢的產生奠定瞭基礎。

小夥  轉向節  信念  汽水  雞蛋糕  尹傢溝  劉官  盛業  黎明寺  伸筋草  渦輪  泥污  生命不息  謀愛  玉蜀黍屬  龍潭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