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
来源:74U閱讀網
通草別名:白通草,通花,花草,大通草,通大海,泡通,五加風,寬腸,大通塔,大木通,五角加皮,
通草簡介:通草,中藥名。為五加科通脫木屬植物通脫木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Koch的幹燥莖髓。具有利尿通淋,通氣下乳的功效。主治淋證水腫、產後乳汁不下、目昏等。
通草功效作用
功能
利尿通淋,通氣下乳。主治
1、主要用於淋證水腫、產後乳汁不下、目昏等。
2、西醫診為水腫、泌尿系感染、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屬於濕熱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5g。禁忌
中藥配伍禁忌:取下乳之功不宜與麥芽同用。註意事項
孕婦慎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肌醇、多聚戊糖、葡萄糖、半乳糖醛酸及谷氨酸等15種氨基酸,尚含鈣、鎂、鐵等21種微量元素。
藥理作用
1、對泌尿系統的作用:實驗研究表明,通草有顯著的利尿作用,並顯著增加尿中鉀離子的排出量。
2、此外,通草還有抗炎、解熱作用。
相關論述
1、《日華子本草》:明目,退熱,催生,下胞,下乳。
2、《醫學啟源》:通陰竅澀不利,利小便,除水腫,癃閉,五淋。
通草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熱淋之小便不利,淋瀝澀痛,與冬葵子、滑石、石韋同用,如通草飲子(《普濟方》)。
2、治石淋,可與金錢草、海金沙等同用。
3、治血淋,可與石韋、白茅根、蒲黃等同用。
4、治水濕停蓄之水腫證,可配豬苓、地龍、麝香,共研為末,米湯送服,如通草散(《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5、治產後乳汁不暢或不下,與穿山甲、甘草、豬蹄同用,如通乳湯(《雜病源流犀燭》)。
相關配伍
通草配滑石:滑石功善清熱利濕、解暑散熱;通草長於清熱利濕。二藥配用,有清暑利濕之功效。適用於濕熱蘊蒸所致之頭痛身重、胸悶小便滯澀不爽等。鑒別用藥
通草與木通:藥名與功效均有相近之處,古人曾有混淆。今之木通,古書有稱為“通草”者;今之通草,古書稱為“通脫木”,當知區別,不可混淆。木通與通草皆性寒涼通利,均能清熱利水滲濕,通乳,同可用治熱淋澀痛、小便短赤,水腫、小便不利,以及產後乳汁不下等。不同之處在於:木通味苦性寒,泄降力強,善清心與小腸之火,使實熱從小便而出,善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瘡,或心熱下移於小腸所致之心煩尿赤。且入血分,能通利氣血而有通經下乳、通利關節及通經之效,又治乳汁不通,血滯經閉,濕熱痹痛等。通草則甘淡微寒,泄降力緩,入肺以泄降肺之熱閉而通水道利小便,善於清肺熱,入氣分,能通氣上達而下乳,又治濕溫初起、發熱、胸悶不暢等。相關藥品
通乳顆粒。相關方劑
通草飲子(《普濟方》)。
藥膳食療
三仙通草湯:
1、功效:和胃補脾、溫中益氣、補精添髓、通利小便。適合用於產後缺乳及產後身體虛弱時飲用。
2、原材料:豬手1隻,雞腿2隻,墨魚幹50g,通草3g,鹽5g,香菜頭10g,胡椒粉少許。
3、做法:豬手、雞腿洗凈、斬件,用沸水飛去血穢,裝入燉盅,加入鹽。墨魚幹洗凈,置放於面上,加入香菜頭、通草和適量沸水,隔水約燉90分鐘至爛即成。起鍋時除去藥渣和香菜頭,撒下胡椒粉。
4、用法:佐餐服用。
通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1月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割取地上莖,切段,捅出髓心,理直,曬幹。
炮制方法
1、通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切厚片或段。
2、朱砂制通草:取通草片,置適宜容器內噴水少許,微潤,加朱砂細粉,撒佈均勻,並隨時翻動,至外面掛勻朱砂,取出,晾幹。每通草片10kg,用朱砂0.6kg。
通草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防潮。通草藥材鑒別
鑒別
本品橫切面:全部為薄壁細胞,橢圓形、類圓形或近多角形,外側的細胞較小,紋孔明顯,有的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5-64μm。
藥材性狀
莖髓呈圓柱形,長20-40cm,直徑1-2.5c。表面白色或淡黃色,有淺縱溝紋。體輕,質松軟,稍有彈性,易折斷,斷面平坦,顯銀白色光澤,中內有直徑0.3-1.5cm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縱剖面呈梯狀排列,實心者(僅在細小莖髓中的某小段)少見。無臭,無味。以條粗壯、色潔白、有彈性、空心有隔膜者為佳。
飲片性狀
1、通草: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圓柱狀小段。飲片特征參見“藥材”項。
2、朱砂制通草:形如通草,表面掛勻朱砂。
通草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五加科通脫木屬植物通脫木。形態特征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3.5m。莖粗壯,不分枝,幼時表面密被黃色星狀毛或稍具脫落的灰黃色柔毛。莖髓大,白色,紙質;樹皮深棕色,略有皺裂;新枝淡棕色或淡黃棕色,有明顯的葉痕和大型皮孔。葉大,互生,聚生於莖頂;葉柄粗壯,圓筒形,長30-50cm;托葉膜質,錐形,基部與葉柄合生,有星狀厚絨毛;葉片紙質或薄革質,掌狀5-11裂,裂片通常為葉片全長的1/3-1/2,稀至2/3,倒卵狀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每一裂片常又有2-3個小裂片,全緣或有粗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密被白色星狀絨毛。傘形花序聚生成頂生或近頂生大型復圓錐花序,長達50cm以上;萼密被星狀絨毛,全緣或近全緣;花瓣4,稀4,三角狀卵形,長2mm,外面密被星狀厚絨毛;雄蕊5,與花瓣同數;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離生,先端反曲。果球形,直徑約4mm,熟時紫黑色。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1-2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西南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陜西、臺灣等地。道地產區
主產於貴州、雲南、四川、臺灣、廣西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數10-2800m的向陽肥厚的土壤中,或栽培於庭園中。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而又有陽光照射的環境,不甚耐寒,越冬溫度在5℃以上。適於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繁殖方式
用播種、扦插或早春根插,早春用種子育苗。栽培技術
通脫木的地下莖萌發力很強,冬季挖傷部分地下莖,刺激第2年生出新苗,到第3年早春萌芽前移栽這些新苗,按行株距各1.3m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