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血
来源:74U閱讀網
菊花暗消別名:胃藥,馬氏紫花,白花暗消,
菊花暗消簡介:菊花暗消,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密毛紫菀AstervestitusFranch.A.maireiLevl.;A.sherrifianusHand.-Mazz.的根。分佈於四川、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寒感冒,風濕痹痛,胃脘痛。
菊花暗消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行氣止痛。主治
用於風寒感冒,風濕痹痛,胃脘痛。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研末。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苦、辛,微溫。”
《雲南中草藥》:“行氣止痛,祛風除濕。”
菊花暗消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感冒,風濕疼痛:菊花暗消9g。煎服。(《紅河中草藥》)
2.治胃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菊花暗消)根粉1.5g,紅糖水送服;或(菊花暗消)根6g,煎服。(《紅河中草藥》)
菊花暗消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挖根、洗凈,曬幹。菊花暗消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植物密毛紫菀。形態特征
密毛紫菀:多年生草本,高50-130cm。根莖粗壯,稀有短匍枝。莖單生稀叢生,粗壯,上部分枝,有棱及溝,被卷曲或開展的長密毛,上部雜有腺毛。葉密集;下部葉在花期枯落;中部葉長圓披針形,長4-14cm,寬1-2.3cm,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無柄,全緣或上部有2-3對淺鋸齒;上部葉小,線狀披針形、長圓形或卵形;全部葉被密腺毛,下面灰綠色,被卷或開展的長毛;中脈在下面突起,離基三出脈及側脈3-4對。頭狀花序徑2-3cm,少數至數十個排成復傘房狀;花序梗長1-5cm。總苞半球形;總苞片約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先端尖,頂部常紫紅色,下部被腺和密毛;內層狹披針形,漸尖,僅具腺,有緣毛。舌狀花20-30個,舌片白色或淺紫紅色;管狀花黃色,裂片長1mm;花柱附片長0.6mm。冠毛1層,污白色或稍紅色,有微糙毛。瘦果倒卵形,扁,兩面各有1肋,被白絹毛,有時具腺。花果期9-12月。分佈區域
四川、雲南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200-3200m的高山及亞高山林緣、草坡、溪岸及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