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常草
来源:74U閱讀網
雪三七別名:黑七,山大黃,雪裡七,
雪三七簡介:雪三七,中藥名。為蓼科植物麗江大黃RheumlikiangenseSam.的根。分佈於四川、雲南和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痢疾。
雪三七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止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主治
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痢疾。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撒。註意事項
妊娠婦女禁服。
《雲南中草藥》:“孕婦忌服。”
藥理作用
本品含蒽醌類成分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和蘆薈大黃素。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導瀉;利膽作用;抗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對腸管平滑肌有興奮作用。
2、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抗菌;抗真菌;抗病毒。
3、抗腫瘤作用。
4、抗炎作用。
5、止血作用。
6、降脂作用。
7、利尿作用。
8、對尿素氮的降低作用。
9、毒性:服用過量可引起中毒,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長期服用可導致肝硬變和電解質代謝紊亂。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活血止血,消炎止痛。主治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痢疾。”雪三七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外傷出血:用根研末撒佈患處。(《雲南中草藥》)
2、治跌打損傷,痢疾:每用三錢,水煎服或泡酒服。(《雲南中草藥》)
雪三七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挖,去泥土、須根,曬幹。雪三七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生藥呈類圓柱形,長4-11cm,直徑1.2-2.5cm,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粗糙,可見點狀突起及須根痕,頂端具殘留莖基及膜質鱗片狀物。質堅脆,易折斷,斷面棕黃色,顆粒狀,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發達;髓部明顯。微具清香氣,味微苦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淡黃色。雪三七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蓼科植物麗江大黃。形態特征
中型草本,高40-70(90)厘米,莖基部直徑7-12毫米,密被白色硬毛,近節處尤密,果時常漸稀疏或近無毛。莖生葉2-4片,近革質,葉片寬闊,寬卵形、卵圓形或幾近圓形,較少為卵形,長8-16厘米,寬8-14厘米,頂端鈍圓或鈍急尖,基部心形到淺心形,全緣,基出脈5-7條,粗壯,於葉下面強烈凸起,葉上面光滑無毛或僅在脈上具粗糙短毛,下面常暗紫色,密被白色粗毛;葉柄扁半圓柱狀,粗壯,短於葉片,長2.5-8厘米,被短粗毛;莖生葉少,通常1-3片,一般隻最下部的一片腋部不具花序枝,葉片較窄而小,卵形。圓錐花序,分枝1-2次,被白色粗毛,花數朵簇生,苞片窄長條形,長3-5毫米,幹後近膜質;花被片白綠色,外輪3片略窄小,寬橢圓形,內輪3片較寬大,近圓形或極寬橢圓形,徑2-2.2毫米;雄蕊9,與花被近等長;子房菱狀圓形,花柱細,橫展,柱頭扁盤狀,頂端有凸起;花梗細長,長2.5-3毫米,關節位於中部之下。果實卵形或卵圓形,長8.5-9毫米,寬7-7.5毫米,翅寬約2毫米,縱脈在翅的中部,頂端略圓形,基部淺心形。種子卵形,寬約3毫米。花期7月前後,果期8-9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四川、雲南和西藏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0-4400m的山坡灌叢或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