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癌
来源:74U閱讀網
癱瘓
癱瘓百科
癱瘓,病證名.又名癱瘓風.見《外臺秘要》卷十四.指肢體痿弱不用的病證.《醫貫.中風論》:“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而不舉也;瘓者渙也,血氣渙散而無用也."多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復因風、寒、濕、熱、痰、瘀等邪氣侵襲經絡所致.癥見四肢痿廢,不能運動,輕則手足雖能活動,但肢節緩弱無力,須靠扶持方能運用.治宜審察病因,采用藥物、針灸、推拿等綜合療法.若一側肢體偏廢不用,稱為偏枯,亦稱為半身不遂.下肢癱瘓,屬於半肢風的范疇.參見偏枯、半身不遂,左癱右瘓、半肢風等條.由於神經技能發生障礙,身體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喪失運動能力/比喻機構渙散;不能正常進行工作.癱瘓是指隨意動作的減退或消失,臨床上將癱瘓分為功能性癱瘓和器質性癱瘓兩類.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癥性癱瘓.器質性癱瘓按照病變的解剖部位可分為上運動神經元癱瘓、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和肌病癱瘓.
癱瘓
癱瘓病因
正常隨意運動的完成,除瞭通過上運動神經無與下運動神經元實現外,還需要正常的肌肉中腦大腦腳和神經肌傳導.上運動神經元起源於大腦額葉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葉,其軸突組成皮質延髓束與皮質脊髓束,上運動神經元與纖維束臨床稱為上運動神經單位.纖維束經放射冠丙束、中腦大腦腳、橋腦、延髓而進入脊髓、分別終止於腦幹的顱神經運動核與各節段脊髓的前角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位於顱神經運動核與脊髓前角細胞,其軸突經顱神經運動根或脊髓前根、周圍神經而到達所支配的肌肉.從顱神經運動核與脊髓前角細胞經肌肉接頭,臨床上稱為下運動神經單位.凡上或下運動神經單位病變均可導致癱瘓.
肌病性癱瘓可分兩類,肌肉本身的病變引起的癱瘓叫肌肉原性癱瘓,神經和肌肉接點部位病變引起的癱瘓叫神經肌肉接點性癱瘓.其病因與代謝障礙、內分泌障礙、自身免疫因素密切相關.目前認為,一部分周圍性麻痹是由於酶代謝障礙而引起細胞外液中鉀離子異常轉移的結果.
癱瘓的類型取決於損害的結構,同一結構的損害不論其病因如何,所引起的癱瘓表現是一樣的.但肢體癱瘓可因病變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類型的癱瘓.
癱瘓
癱瘓癥狀
癱瘓的癥狀單癱骶骨裂動脈盜血感覺障礙肌張力降低腱反射亢進截癱久病虧損面肌強直面紋消失單癱四肢中的一肢出現癱瘓叫作單癱.單癱可由周圍神經病變及中樞神經病變引起.病變可位於脊髓前角、前根、神經叢和周圍神經.急性發病者見於外傷,逐漸起飛現者見於神經叢及神經根的壓迫,如腫瘤及頸肋的壓迫.臨床上單癱病灶如位於皮質或皮質下區,單癱可為中樞性,如病灶位於脊髓前角、前根、周圍神經,則單癱為周圍性.
偏癱同一側上肢及下肢肌肉癱瘓稱為偏癱.有時伴有同側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癱瘓.自大腦皮質運動區開始經內囊、腦幹至脊髓前角細胞之間的神經徑路的任何部位病變,均可產生偏癱,起病隱襲,呈緩慢進行性發展的偏癱,病因多為顱內占位性病變,如腦腫瘤、腦膿腫、顱內血腫、腦寄生蟲等,如表現為脊髓特點的進行偏癱其病因多為脊髓腫瘤、脊柱結核、脊柱增生性病變、肥厚性硬脊膜炎等.突然起病,急速發展的偏癱多由腦血管病引起.主要為一側上下肢的運動障礙.在臨床上有四種表現形式:①意識障礙性偏癱:表現為突然發生意識障礙,並伴有偏癱,常有頭及眼各一側偏斜.②弛緩性偏癱:表現為一側上下肢隨意運動障礙伴有明顯的肌張力低下,隨意肌麻痹明顯面不隨意肌則可不出現麻痹,如胃腸運動、膀胱肌等均不發生障礙.③痙攣性偏癱:一般的是由弛緩性偏癱移行而來,其特點是明顯的肌張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癱瘓明顯,肌張力顯著增高,故上肢表現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狀態,被動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④輕偏癱:在偏癱極輕微的情況下,如進行性偏癱的早期,或一過性發作性偏癱的發作間隙期,癱瘓輕微,如不仔細檢查易於遺漏.
截癱兩下肢的癱瘓稱為截瘓.絕大部是由頸膨大以下的脊髓損害引起.外傷、刃物刺傷呈棒傷等引起脊髓切斷,脊髓出血或脊柱骨折使脊髓挫傷以及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橫貫性脊髓炎、周圍神經病變、脊髓血管病變、脊髓壓迫性病變、變性疾病等均可出現截癱.按癱瘓時肌張力狀態分弛緩性截癱與痙攣性截癱;按截癱病變部位分腦性截瘓、脊髓性截癱、周圍神經性截癱;按神經元損害的部位分上運動神經元截癱與下運動神經元性截癱.
除偏癱、單癱、截癱外,尚有四肢癱、交叉癱.
癱瘓
癱瘓檢查
癱瘓檢查項目腦脊液常規檢驗(CSF)顱腦CT檢查心電圖血常規顱底片顱腦MRI檢查神經系統的查體,必要的有選擇性的實驗室檢查項目包括:血常規,血電解質,血糖,尿素氮.
必要的有選擇性的輔助檢查項目包括:
顱底部攝片,CT及MRI等檢查.
腦脊液檢查.
胸透,心電圖,超聲波.
癱瘓預防
對於工作來說,工作時最好是多加註意,在治療的過程中配合醫生的指導鍛煉身體.
1、生活自理能力和職業能力的訓練:癱瘓有好轉時,患者要積極主動地鍛煉日常生活技能;醫護人員和傢屬要給予正確的指導和熱情的幫助,鼓勵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脫穿衣服、洗臉、吃飯等.
2、加強癱瘓肢體的活動:包括肢體按摩、被動活動及坐起、站立、步行鍛煉等,可防止肢體攣縮、畸形.
3、保持肢體功能位置:癱瘓肢體的手指關節應伸展、稍屈曲,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塊海綿團;肘關節應微屈;上肢肩關節稍外展,避免關節內收;伸髖、伸膝關節;為防止足下垂,應使踝關節稍背屈;為防止下肢外旋,要在外側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