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醫療 > 疾病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足菌腫

足菌腫

足菌腫

足菌腫百科

足菌腫(mycetoma)通常系由於外傷感染,由多種真菌或細菌引起的,皮膚和皮下組織的一種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以形成膿腫,肉芽種和竇道為突出表現,可有顆粒排出.好發於熱帶、潮濕和多雨的地區和季節.赤足的勞動人群最易感染.

足菌腫

足菌腫

足菌腫病因

病原菌不同表現在顆粒大小,硬度和顏色的不同,如馬杜拉足腫菌顆粒一般0.5mm大小,無菌鞘,質硬,黑色;而波氏足腫菌顆粒1mm大,有菌鞘,質軟,黃白色;馬杜拉放線菌顆粒一般大於0.5mm,質軟,有菌鞘,黃白色;而巴西奴卡氏菌顆粒0.5mm大,可有菌鞘,質軟,色白;隻有白利梯足腫菌顆粒為紅色,上述致病菌除伊氏放線菌外都存在於土壤,也是植物的致病菌.

(一)發病原因

主要病原菌為奴卡菌和足菌腫馬杜拉菌,根據病原菌不同,足菌腫分為兩類:

真菌性足菌腫(eumycetic mycetoma):病原菌包括形成白色顆粒的鐮狀黴,雷氏枝孢黴,吉林支孢黴,構巢曲黴,黃曲黴,茄病鐮孢,羅薩梯新龜甲形菌,假性阿利什黴(異名尖端賽多孢),和形成黑色顆粒的新月彎孢,膝曲彎孢,甄氏外瓶黴,塞內加爾小球腔菌,湯普金斯小球腔菌,足菌腫馬杜拉菌,灰馬杜拉菌,羅麥盧棘殼孢和麥金諾棘殼孢,放線菌性足菌腫(actinomycetic mycetoma)由放線菌屬的巴西奴卡菌(Nocardia brasilliensis)和馬杜拉放線菌(Actinomadura madurae)等8種引起.

(二)發病機制

本病常因外傷後接種入體內,感染開始為丘疹或深部結節,結節逐漸擴大融合成腫塊,化膿形成瘺管,自體外排出膿液,損害可愈合,消散,以後又反復出現臨床癥狀,是由自然環境中的真菌或放線菌侵入真皮深層或皮下組織而引起的,以菌體包裹形成顆粒為特征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皮膚和皮下組織具瘺管的化膿性肉芽腫,可見典型顆粒,顆粒周圍有中性粒細胞和其他炎癥細胞浸潤.

足菌腫

足菌腫

足菌腫癥狀

本病多見於中年人,男多於女,好發於四肢暴露部位,尤以手,足部常見,病程呈慢性經過,常有外傷史,皮損開始為暗紅色丘疹,結節,膿皰,逐漸融合成腫塊和多發性膿腫,與皮膚粘連,表面暗紅色,膿腫破潰後形成瘺管,瘺管引流液呈膿性及血性,皮下組織破壞時有脂狀液流出,引流物中混有顆粒,顆粒根據病原菌不同可呈黃,白,黑等不同顏色,大小約0.3~4?m直徑不等,日久,部分老皮損瘢痕形成,新結節又不斷出現,形成結節,腫塊,瘺管及瘢痕同時佈滿受累肢體,膿腫侵及鄰近結構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骨骼,引起骨膜炎,骨髓炎和骨壞死,導致嚴重的畸形和殘疾.

病情緩慢進展,一般不累及全身,但有些病原菌可經淋巴和血行播散,累及內臟.

足菌腫

足菌腫

足菌腫檢查

細菌培養可確定病原菌種.

病原菌檢查:

1.直接鏡檢將顆粒用生理鹽水沖洗後,放於載玻片上,加20%氫氧化鈉1滴,鏡下可見團塊由菌絲和孢子交織而成,菌絲寬而有分隔,直徑約2~5?m,菌絲末端和顆粒的周邊有許多腫脹細胞,有的顆粒中可見厚壁孢子,若沒有寬大菌絲,則可能由放線菌引起.

2.培養在含有抗生素的沙堡瓊脂上培養,再鑒定菌種,由於治療和預後不同,鑒別菌種十分重要.

3.影像學檢查:骨受累時X線可顯示骨壞死,骨質疏松和小骨的融合,有局限性骨肥大和骨溶解,肺部感染時可表現為廣泛的浸潤性陰影.

4.組織病理:皮膚和皮下組織具瘺管的化膿性肉芽腫,可見典型顆粒,顆粒周圍有中性粒細胞和其他炎癥細胞浸潤,少數病例還可表現退行性肌炎,淋巴管炎,骨膜炎,骨質溶解和骨纖維變性等變化.

足菌腫預防

由於本病多因田間勞動時,皮膚破損致病菌侵入而引起,故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盡量避免外傷和接觸腐爛物質,有外傷時應及時清創處理,對於較小的病損應盡早治療,可避免加重.

柏老  中原  馬兒  陷入僵局  傷疤  靈魂深處  六月飛霜  後張集  香香  祖父母  許昌市  頻寬  都督  少林子弟  感光紙  轉輪藏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