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黃滔 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學傢

黃滔 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學傢

簡介

《四庫全書》收《黃禦史集》10卷,附錄1卷。黃滔故居蕃衍出的後裔,有進士94人,其中狀元2人即後唐天成丁亥(927)科狀元、端明殿掌院學士潘湖翁黃仁穎(福建省方志委主編《福建歷代狀元》有載,黃滔次孫,黃珦次子、黃仁願之弟)居晉江潘湖;黃公度宋紹興八年(1138)狀元、簽書平海軍節度判官居莆田東裡;榜眼宰相1人即宋隆興元年(1163)年癸未科木待問榜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官至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士(宰相)黃洽居福州候官(今屬福清與閩候交界處)東裡;尚書1人即南京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黃綰居浙江紫霄山樊川江北東裡;歷代解元出身的14人。

生平

黃滔出身貧寒,志向遠大。他青少年時代在傢鄉的東峰書堂(今廣化寺旁)苦學,唐咸通十三年(872)北上長安求取功名,由於無人引薦屢試不第,直到唐乾寧二年(895)才考中進士。其時藩鎮割據,政局動蕩,朝廷無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黃滔才被授予“四門博士”的閑職。一年後,宦官劉季述作亂,黃滔避亂回閩。

唐天復元年(901)起,黃滔應主持閩政的王審知征聘並得到重用,官至監察禦史裡行、威武軍節度推官,歷時八年。他長期輔佐王審知治理閩地,使這一方土地成為唐季亂世間較為安定的區域。其時北方戰亂,中原名士李洵、韓偓等人紛紛來閩依附王審知,黃滔應命與文士以禮相待、和詩論文,使閩地文風大振,他還把閩人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枯近300年間寫下的詩作輯錄為《泉山秀句集》三十卷,這是福建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可惜散佚於亂世。黃滔晚年離福州回莆定居。

成就及榮譽

黃滔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前人評價其文章“贍蔚有典則,策扶教化”(洪邁《黃禦史集》序),唐天復二年(902),王審知修築福州城,在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像鎮守城池,命黃滔撰《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碑文長達2000多字,駢散間行,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堪稱碑記中的珍品。洪邁稱其詩“清淳豐潤,若與人對語,和氣鬱鬱,有貞元、長慶風概”;南宋詩人楊萬裡則言:“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禦史公之詩尤奇”。所謂“有貞元、長慶風概”,是指黃滔的詩風與白居易、劉禹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的中唐詩風相近。所謂“禦史公之詩尤奇”,指的是黃滔的詩與時人相比出類拔萃。《全唐詩》收黃滔詩3卷近200首。黃滔的辭賦也很有名,前人稱其賦“雄新雋永”,譽為“一時絕調”。

黃滔祠堂的榮耀不僅僅屬於黃滔,也屬於他的子孫。據統計,黃滔故居蕃衍出的後裔,僅僅留在故鄉的子孫,就有進士94人,其中包括狀元1人,解元出身的14人。品樹雖然消失瞭,但東裡黃氏一族仍然蓬勃興旺。黃滔的後裔不僅人丁興旺,而且科甲蟬聯,世代簪纓,成為閩中最為顯赫的文化大族。這種現象,用明代國立大學校長李時勉的話是,神僧之言,既是又不是,黃氏祖先有德,故神僧有所示;黃氏的子孫秉承祖德,故能繁榮昌盛。

亞爾  專利權  甕窯  通江縣  維護國傢  車同軌  比利時  男足  珠洞  張藝上  齊東  上交  汶源  煞尾  許黃路  最有名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