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猴頭菌

猴頭菌

猴頭菌別名:蝟菌,刺蝟菌,小刺猴頭,猴菇,猴頭菇,

猴頭菌簡介:猴頭菌,中藥名。為齒菌科猴頭菌屬真菌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Bull.ex Fr.)Pers.Hydnum erinaceus Bull.ex Fr、珊瑚狀猴頭菌H.coralloides(Scop.ex Fr.)Pers.ex GrayHydnum coralloides Scop.ex Fr.的子實體。具有健脾養胃,安神,抗癌的功效。主治體虛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消化道腫瘤。

猴頭菌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養胃,安神,抗癌。

主治

體虛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消化道腫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鮮品30-100g;或與雞共煮食。

化學成分

1、猴頭菌子實體中含猴頭菌酮A、B、C、D、E、F、G、H,猴頭菌堿,-9,10二羥基-8-氧代-12-十八碳烯酸,3-羥基-4-(3,7-二甲基5-氧代2,6-辛二烯基)-5甲氧基苯並[1,2-c]呋喃-2-酮[3-hydroxy-4-(3,7-dimethyl-5-0x0-2,6-octadienyl)-5-methoxybenzo[1,2-c]furan-2-one],植物凝集素。

2、幹燥子實體含蛋白質,脂質,纖維及葡聚糖等。

3、菌絲體培養物含有猴頭菌吡喃酮、猴菇菌素等。菌絲和子實體中含有多糖。

藥理作用

1、增強免疫功能:同基因骨髓移植55天後,受體小鼠免疫功能嚴重損害,脾細胞產生白介素-2(IL-2)能力等細胞免疫功能明顯低下,連續腹腔註射猴頭菌多糖和胸腺肽15天後,小鼠脾細胞產生IL-2能力及對刀豆素A(ConA)刺激的增殖反應和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均顯著增強。猴頭菌多糖給小鼠腹腔註射2mg/隻,連續7天能明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可促進溶血素生成,提高小鼠血清中的溶血素的含量,增加體液免疫的能力。若給小鼠腹腔註射2.88mg/隻,連續8天,則可明顯對抗由環磷酰胺中毒所引起的白細胞下降,下降率僅為對照組的一半。猴頭菌多糖在體外對由ConA活化的小鼠胸腺細胞有較強的促進增殖作用,也可促進脾淋巴細胞的增殖,並對脂多糖(LPS)刺激的B細胞也有協同作用。

2、抑瘤作用:在Swiss雄性小鼠左前腋皮下,接種肉瘤S180細胞,然後口服猴頭菌多糖50mg/kg、100mg/kg、200mg/kg,每日1次,連續7天結果表明,3個劑量組對荷瘤生長均有抑制作用;對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有明顯的激活作用;荷瘤重量與其相應鼠脾NK細胞活性呈負相關。猴頭菌還能抑制黃曲黴素對大鼠的致肝癌作用,減少肝切面的病灶數。

3、抗潰瘍作用及降血糖作用:通過胃蛋白酶抑制吸附實驗,證明猴菇菌片治療胃潰瘍的作用機制,可能是由於抑制胃蛋白酶活性而促進潰瘍愈合。猴頭菌多糖可降低小鼠正常血糖和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猴頭菌口服液及其提取液可使乳酸脫氫酶釋放減少,表明對幽門螺桿菌所致細胞損傷起瞭保護作用。

4、延緩衰老作用:猴頭菌絲體多糖和子實體多糖能顯著增加果蠅飛翔能力,降低剛孵化果蠅和小鼠心肌組織脂褐質含量,並能增加小鼠腦和肝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比活力。

5、抗疲勞作用:以猴頭菌幹粉喂養小鼠後,觀察小鼠血清乳酸脫氫酶活力、血乳酸、血清尿素氮、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及運動耐力的影響表明猴頭菌具有明顯的增強運動能力和解除疲勞作用。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匯編》:“利五臟,助消化。治消化不良,神經衰弱,身體虛弱。”

2、劉波《中國藥用真菌》:“利五臟,助消化,滋補,抗癌。治胃潰瘍。”

猴頭菌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消化不良:猴頭菌60g,水浸軟後,切成薄片,水煎服,每日2次,黃酒為引。

2、治神經衰弱,身體虛弱:猴頭(幹品)150g。切片後與雞共煮食用,每日1次(或用雞湯煮食)。(1、2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胃潰瘍:猴頭(幹品)30g。水煮,食用,每日2次。(劉波《中國藥用真菌》)

4、治胃癌,食管癌,肝癌:猴頭60g,藤梨根60g,白花蛇舌草60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猴頭菌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子實體采收後及時去掉有苦味的菌蒂,曬幹或烘幹即可。發酵完成後將發酵液過濾,得菌絲體及濾液,將菌絲體烘幹,濾液濃縮,加入輔料制片。

猴頭菌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1、猴頭菌:子實體卵圓形或塊狀,直徑5-20cm,基部狹窄或有短柄。表面淺黃色或淺褐色,除基部外,生有下垂軟刺,長1-3cm,末端漸尖。氣微,味微苦。

2、珊瑚狀:猴頭菌子實體基部生有數枚主枝,各主枝又有短細小枝,形似珊瑚狀;刺長5-15mm,末端銳尖。

猴頭菌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齒菌科猴頭菌屬真菌猴頭菌、珊瑚狀猴頭菌。

形態特征

1、猴頭菌:子實體單生,橢圓形至球形,常常縱向伸長,兩側收縮,團塊狀。懸於樹幹上,少數座生,長徑5-20cm,最初肉質,後變硬,個別子實體幹燥後菌肉有木栓化傾向,有空腔,松軟。新鮮時白色,有時帶淺玫瑰色,幹燥後黃色至褐色。菌刺針形,末端漸尖,直或稍彎曲,下垂,單生於子實體表面之中,下部、上部刺退化或發育不充分。菌絲薄壁,具隔膜有時具鎖狀聯合。菌絲直徑10-20μm。囊狀體內有顆粒狀物。孢子近球形,無色,光滑,含有1個大油滴。2、珊瑚狀猴頭菌:子實體肉質,通常有數個軟而韌的短小主枝,各主枝又多次分枝,形似珊瑚,長10-30cm,主枝基部有時愈合成塊。整個子實體鮮時純白色,幹後變硬,淺黃色。主枝和分枝上生有菌刺,在分枝上更為稠密。菌刺圓錐形,銳尖。菌絲有鎖狀聯合,孢子近球形,無色,光滑,含1個油滴。

分佈區域

1、猴頭菌: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南及甘肅、上海、浙江、河南、廣西、西藏等地。2、珊瑚狀猴頭菌:分佈於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四川、雲南、西藏、新疆等地。

生長環境

1、猴頭菌:生於櫟、胡桃等闊葉樹倒、腐木上。2、珊瑚狀猴頭菌:生於雲杉、冷杉等的枯腐木上。

生長見習

猴頭是一種木腐菌,屬中溫型,菌絲在6-30℃溫度范圍內均可生長,適宜溫度25℃左右,菌絲培養不需要光線照射。子實體生長溫度為18-20℃,氣溫超過25℃未經定向選育的菌種不形成子實體,最適的空氣相對濕度為90%-95%,需一定的散射光。猴頭為好氣性真菌,適宜在偏酸性(pH5.5)的環境條件下生長。

繁殖方式

猴頭子實體培養目前多采用瓶栽方法,藥用菌絲體可用固體培養或液體發酵生產。

栽培技術

瓶裝猴頭菌種的母種、原種及栽培種的制種方法一般與黑木耳、香菇等常規菌種生產技術相同,瓶裝培養基也用木屑、棉子殼、甘蔗渣等農副產品加定量的輔料制成,如木屑培養基配方為木屑78%,麥麩20%,石膏粉1%,蔗糖1%,和勻料後加清水拌濕,培養料水分含量一般為65%-70%,裝瓶後高壓滅菌,在無菌條件下接入猴頭原種,移入培菌室,保持室溫在23-26℃。空氣相對濕度70%左右,培養1個月菌絲長滿瓶,移入出菇房,打開瓶塞流通空氣,室內濕度加大到90%-95%,溫度降到20℃左右,不能超過22℃,過高子實體生長迅速,但球塊小、色澤變黃,質量差,如溫度降到16℃,子實體生長十分緩慢。出菇房應給以散射光,空氣流通,一般從菌蕾形成到子實體成熟,需12-17天。頭茬菇采收後,隨即清除培養瓶表面殘老的菌絲,仍保持在上述出菇房的溫濕度條件下,仍可采收再生的子實體。猴頭菌絲體液體發酵工藝流程為:試管斜面菌種培養基→一級搖瓶(500ml)種子培養→二級搖瓶(500ml)種子培養→種子罐種子(三級)培養→發酵罐培養。斜面培養基為麥麩50g(蒸水取上清液),葡萄糖10g,蛋白腖2g,KH2PO41g,MgSO4·7H2O0.75g,瓊脂20g加水1000ml,pH自然。種子培養基成分同上,但不加瓊脂。種子罐培養基:葡萄糖2%,豆餅粉1%,蛋白腖或酵母膏0.1%,KH2PO40.15%,MgSO4·7H2O0.75%。發酵培養基:蔗糖3%,黃豆餅1.5%,蛋白腖0.1%,KHNPO40.3%,MgSO4·7H2O0.15%,pH自然。接種量為每一斜面試管接三角瓶一瓶,一級種子接二級種子接種量10%,二級接三級5%。培養條件:一級種子在旋轉式搖床上(200r/min)培養4-5天,溫度24-26℃,二級種子在往返式搖床(90次/min)培養3天,溫度26-28℃。種子罐培養在40L罐中投料20L,溫度26-28℃,攪拌速度200r/min,培養2-3天,通氣量為1:0.3-1:0.5。發酵罐培養與種子罐基本相同。當發酵液變為黃棕色、佈滿菌絲,殘糖含量在0.2%左右,即可終止發酵。

楝樹  不同年齡  星石  東伏  調石  雲巖區  華蘭  楊郡村  梁永鎮  玻璃制品  松陵文  皎皎河漢女  陶侃  誰的  天使愛美麗  破傷風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