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南苜蓿

南苜蓿

南苜蓿別名:刺苜蓿,母齊頭,草頭,黃花草子,金花菜,

南苜蓿簡介:南苜蓿,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南苜蓿MedicagohispidaGaertn.的全草或根。南苜蓿分佈於秦嶺南坡和大巴山區。具有清熱涼血,利濕退黃,通淋排石,生津之功效。常用於熱病煩渴,黃疸,痢疾泄瀉,石淋,腸風下血,浮腫。

南苜蓿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涼血,利濕退黃,通淋排石,生津。

主治

用於熱病煩渴,黃疸,痢疾泄瀉,石淋,腸風下血,浮腫。

用法用量

全草60-90克。鮮全草90-150克。水煎或搗汁服。

註意事項

有虛寒體質者不宜食用。

相關論述

《名醫別錄》:“苜蓿,安中利人,可久食。”

南苜蓿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黃疸:南苜蓿50克,調味煮湯食。

2、治痢疾、腸炎:南苜蓿100克,粳米100克,調以食鹽、味精,煮粥食。(1-2方出自《中醫飲食保健學》)

3、治浮腫:苜蓿葉、豆腐,調以豬油,燒食,連續食用。(《吉林中草藥》)

4、治膀胱結石:鮮南苜蓿搗汁飲。(《中草藥手冊》)

南苜蓿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全草,曬幹或鮮用。秋季挖根,洗凈,曬幹。

南苜蓿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草纏繞成團。莖多分枝。三出復葉,多皺縮;完整小葉闊倒卵形或倒心形,長1-1.4cm,寬7-9mm,兩側小葉較小;先端鈍圓或凹入,基部楔形,上部邊緣有鋸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疏被柔毛;小葉柄長約5mm,有柔毛;托葉邊緣有細鋸齒。總狀花序腋生;花2-6朵;花萼鐘形;花冠皺縮,棕黃色,略伸出萼外。莢果螺旋形,邊緣具疏刺。種子3-7,腎形,黃褐色。氣微,味淡。

南苜蓿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植物南苜蓿。

形態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90cm。莖匍匐或稍直立,基部多分枝,無毛或稍有毛。羽狀三出復葉;小葉片闊倒卵形或倒心形,長1-1.5cm,寬0.7-1cm,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楔形,上部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疏柔毛,兩側小葉略小;托葉卵形,邊緣有細鋸齒。總狀花序腋生,有2-6花;花萼鐘狀,深裂,萼齒尖銳,有疏柔毛;花冠蝶形,黃色,略伸出萼外。莢果螺旋形,無深溝,直徑約6mm,邊緣有疏刺,刺端鉤狀,含種子3-7粒。種子腎形,黃褐色。花、果期4-5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秦嶺南坡和大巴山區。

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或路旁。漢江流域有栽培。

黃佈三村  紮蘭村  我的老婆是  越鞠丸  沖田  藍礬  下漁口  水蛇  妖行  天運  啟航  惠高  高膽固醇血  有害物質  張晚  禮部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