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胤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譚震林
別 名:梅城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湖南攸縣
出生日期:1902年4月24日
逝世日期:1983年9月30日
職 業:無產階級革命傢、軍事傢
信 仰: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中央政治局委員
譚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男,漢族,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傢。1902年出生於湖南省攸縣城關鎮一個普通工人傢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人物生平
譚震林,漢族,1902年出生於湖南省攸縣城關鎮工人傢庭。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911年,譚震林入私塾學習,兩年後,在書紙店當學徒,並廣泛閱讀瞭進步書籍,從而接受瞭革命思想。20年代初期,在攸縣、茶陵組織發動兩次工人鬥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攸縣工人糾察隊長、縣總工會宣傳幹事、縣黨部工農運動特派員。曾組織發動傢鄉人民支援北伐,開展農民運動,解除反動武裝。“四一二”後,發動萬人遊行示威。“馬日事變”後,由於反動派下令通緝,他奔走長沙、武漢仍無法找到黨組織,被迫回攸縣進行地下革命活動。
1927年冬,工農革命軍攻占茶陵縣城,譚震林被推舉為茶陵工農兵政府主席,同時恢復瞭茶陵工會組織,並任工會主席。年底,隨工農革命軍撤離,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投入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鬥爭。先後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副書記、書記和工農兵政府土地部長,在江西省永新縣成功地領導土地分配工作。1929年,任紅四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和紅四軍前委委員。1930年,率紅十二軍攻克湖南攸縣和江西吉安。1930年至1932年任紅十二軍政委、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紅一方面軍軍委委員和福建軍區司令員、政委。
抗日戰爭時期,譚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據地的開拓者。1938年,先後任新四軍第二、三支隊副司令員,在皖南廣泛展開遊擊戰爭,打敗日寇對清水潭、馬傢園的進攻,繁昌保衛戰以小勝大,七戰七勝,粉碎日寇奪取繁昌、掃蕩皖南的計劃。1940年,譚震林在江蘇突出抓抗日武裝建設,將組建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一、二支隊合並組成江南抗日義勇軍司令部,自任司令員兼政委,創建東路抗日遊擊根椐地。1941年任新四軍第6師師長兼政委、蘇南區黨委書記。同年夏,率部主動出擊敵人80餘次,粉碎日寇瘋狂進攻,同年初冬,親自深入領導開辟新區,所部十六旅遭偷襲後,回蘇南,同敵人展開頑強戰鬥,保護瞭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42年調任新四軍第二師政委兼淮南區黨委書記。1944年,譚震林率部解放淮安-寶應以東廣大地區。
1947年譚震林任華中野戰軍第一副政委;指揮內線“兵團”取得膠東戰役的勝利。1948年,同許世友指揮發起膠濟線西段戰役、濰縣戰役、兗州戰役、濟南戰役。隨後,同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組成總前委指揮淮海戰役,親率3個縱隊脅迫國民黨馮自安部起義,並與兄弟部隊全殲黃伯韜兵團。1949年,譚震林出席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此間,中央軍委對全軍實行整編,華東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譚震林任第三野戰軍第一副政委。
建國之初,譚震林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並主持華東局工作,順利完成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工作,組織實施浙江省建設發展規劃,領導修復杭州風景區。1957年譚震林回湖南攸縣成功地開展民主辦社試點工作,整個農業合作化期間,譚震林對中國農業發展道路作瞭長期艱苦努力的探索。十年內亂期間,譚震林氣魄雄偉,以無產階級革命傢的膽略同林彪、江青反黨集團作堅決鬥爭,嚴厲斥責張春橋並揭露江青的野心,雖慘遭迫害仍不畏強暴,毫不妥協。1973年至1977年間,譚震林先後當選為中共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譚震林主動退居二線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和中顧委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
革命歷程
中央紅軍1934年10月長征後,譚震林擔任留守蘇區的中央軍區(留守部隊)“國傢政治保衛分局長”(直屬中革軍委領導)。在當時蘇區“肅反”擴大化的強烈氛圍下,以莫須有的罪名,和項英共同合謀處決(用大刀砍殺)瞭原紅12軍參謀長林野(黃埔軍校畢業生)夫婦(其妻系上海大夏大學畢業生,被殺時剛從福建大城市找到蘇區與林野團聚)。1945年,中共“七大”為林野平反,並追認林野為革命烈士。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第二、第三支隊副司令員,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6師師長兼政治委員,中共蘇南區黨委書記,新四軍第2師政治委員,中共淮南區黨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副書記,華中軍區副政治委員兼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內線兵團(又稱東線兵團)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一副政委兼第七兵團政治委員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三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江蘇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職。
1954年12月後,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集團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曾被選為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83年9月30日卒於北京。
早年經歷
1911年,譚震林入私塾學習。兩年後,在書紙店當學徒,並廣泛閱讀瞭進步書籍,從而接受瞭革命思想。
20年代初期,在攸縣,茶陵組織發動兩次工人鬥爭。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攸縣工人糾察隊長,縣總工會宣傳幹事,縣黨部工農運動特派員。曾組織發動傢鄉人民支援北伐,開展農民運動,解除反動武裝。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消息傳到攸縣後,發動縣城萬人遊行示威。“馬日事變”後,由於反動派下令通緝,他奔走長沙,武漢仍無法找到黨組織,被迫回攸縣進行地下革命活動。
1927年冬,工農革命軍攻占茶陵縣城,譚震林被推舉為茶陵工農兵政府主席,同時恢復瞭茶陵工會組織,並任工會主席,年底,隨工農革命軍撤離,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投入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鬥爭。先後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常委、副書記、書記和工農兵政府土地部長,在江西省永新縣成功地領導土地分配工作。
1929年,譚震林任紅四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第四縱隊黨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和紅四軍前委委員。
1930年,同羅炳輝率紅十二軍攻克湖南攸縣和江西吉安並投入中央根據地反圍剿戰爭。
1930年至1932年任紅十二軍政委,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紅一方面軍軍委委員和福建軍區司令員、政委。
1935年任閩西南軍軍委軍事部長,1936年任閩西南軍委副主席。整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譚震林是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和優秀紅軍指揮員。
抗日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譚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據地的開拓者。
1938年,譚震林先後任新四軍第二、三支隊副司令員,親率第三
支隊在皖南廣泛展開遊擊戰爭,還打敗日寇對清水潭,馬傢園的進攻,繁昌保衛戰以小勝大,七戰七勝,粉碎日寇奪取繁昌,掃蕩皖南的計劃。1940年,譚震林在江蘇突出抓抗日武裝建設,將組建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一,二支隊合並組成江南抗日義勇軍司令部,自任司令員兼政委,創建東路抗日遊擊根椐地。
1941年任新四軍第6師師長兼政委,蘇南區黨委書記。同年夏,譚震林率部主動出擊敵人80餘次,粉碎日寇瘋狂進攻;同年初冬,親自深入江都、高郵、寶應等地區,領導開辟新區。新四軍6師十六旅遭偷襲後,請求回蘇南,兼任十六旅旅長,總結經驗,整頓部隊,同敵人展開頑強戰鬥,保護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1942年譚震林調任新四軍第二師政委兼淮南區黨委書記,狠抓瞭機關作風整頓和生產自救運動。
1944年,譚震林率部解放淮安、保應以東廣大地區,取得瞭占雞崗反頑戰鬥的勝利,扭轉淮南地區抗日被動局面。
國內戰爭
1945年,譚震林任華中分局副書記、華中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華中野戰軍政委,並當選中共七屆中央委員。同粟裕指揮部隊作戰40多天,完成華中戰場作戰任務後揮師山東。
1947年譚震林任華中野戰軍第一副政委,指揮內線“兵團”取得膠東戰役的勝利。
1948年,同許世友指揮發起膠濟線西段戰役,濰縣戰役,兗州戰役,濟南戰役。
1949年,譚震林出席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此間,中央軍委對全軍實行整編,華東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譚震林任第三野戰軍第一副政委。
建國之後
建國之初,譚震林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並主持華東局工作,順利完成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工作,全面部署並組織實施浙江省建設發展規劃,親自領導修復杭州風景區。
1954年調任中央副秘書長兼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1956年當選為黨的八大中央委員、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1957年譚震林回湖南攸縣成功地開展民主辦社試點工作。整個農業合作化期間,譚震林對中國農業發展道路作瞭長期艱苦努力的探索。十年內亂期間,譚震林氣魄雄偉,以無產階級革命傢的膽略同林彪、江青反黨集團作堅決鬥爭,嚴厲斥責張春橋並揭露江青的野心,雖慘遭迫害仍不畏強暴,毫不妥協。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