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附地菜

附地菜

附地菜別名:雞腸,雞腸草,地胡椒,

附地菜簡介:附地菜,中藥名。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Trev.)Benth.Myosotis peduncularis Trev.; M.chinensis DC.的全草。具有健胃止痛,解毒消腫,攝小便的功效。主治胃痛吐酸,手腳麻木,遺尿,熱毒癰腫,濕瘡。

附地菜功效作用

功能

健胃止痛,解毒消腫,攝小便。

主治

胃痛吐酸,手腳麻木,遺尿,熱毒癰腫,濕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搗汁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研末擦患處。

化學成分

附地菜的花含有飛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delphinidin-3,5-diglucoside)。地上部分含有揮發油(volatileoils)0.013%-0.023%,其中含有74種成分包括:21種脂肪酸(fattyacids),20種醇(alcohols),14種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s),12種羰基化合物(carbonyls)等。內有腳6醇(geraniol),α-松油醇(α-terpineol)萜類化合物等。

相關論述

1.《名醫別錄》:主毒腫,止小便利。

2.陶弘景:療蠼螋溺。

3.《藥性論》:洗手足水爛,主遺尿。

4.孟詵:作灰和鹽,療一切瘡,及風丹遍身如棗大癢痛者,搗封上,日五、六易之;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氣;又燒敷疳式NI;亦療小兒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

5.《貴州草藥》:驅風,鎮痛。

附地菜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①止小便利:雞腸草一斤,於豆豉汁中煮,調和什羹食之,作粥亦得。(《食醫心鏡》)

②治氣淋,小腹脹,滿悶:石韋(去毛)一兩,雞腸草一兩。上件藥,搗碎,煎取一盞半,去滓,食前分為三服。(《聖惠方》)

③治熱腫:雞腸草敷。(《補缺肘後方》)

④治漆瘡瘙癢:雞腸草搗塗之。(《肘後方》)

⑤治手腳麻木:地胡椒二兩。泡酒服。(《貴州草藥》)

⑥治胸肋骨痛:地胡椒一兩。煎水服。(《貴州草藥》)

⑦治反花惡瘡:雞腸草研汁拂之。或為末,豬脂調搽。(《醫林正宗》)

⑧治風熱牙痛,浮腫發歇,元臟氣虛,小兒疳蝕:雞腸草、旱蓮草、細辛等分。為末,每日擦三次。(《普濟方》祛痛散)

附地菜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草我皺縮成團。濕潤展開後,根細長圓錐形。莖1至數條,纖細我分枝,基部淡紫棕色,上部枯綠色,有短糙毛。基生葉有長柄,葉片橢賀狀卵形,長可達2cm,兩面有糙毛,莖生葉幾無柄,葉片稍小。總太花序細長,可達20cm,可風類白色或藍色小花,有時具四面體形的小堅果。有青草氣,味微苦澀。

附地菜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紫草科植物附地菜。

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30cm。莖通常白基部分枝,纖細,直立,或叢生,具平伏細毛。葉互生,匙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3cm,寬5-20mm,先端圓鈍或尖銳,基部狹窄,兩面均具平伏粗毛;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總狀花序頂生,細長,不具苞片;花通常生於花序的一側,有柄,長3-6mm;花萼長1-2.5mm,5裂,裂片長圓形,先端尖銳;花冠藍色,長約1.5mm,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圓鈍;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線形,柱頭頭狀。小堅果三角狀四邊形,具細毛,少有光滑,有小柄。花期5-6月。

分佈區域

我國西南至東北均有分佈。

生長環境

生長於原野路旁。

湞陽路  扣板  產品  難產  石營  化膿性中耳  說過  定瞭  路面  心理障礙  久青村  湖井  倫教  約克  薛令之  新尚路海月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