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醫療 > 疾病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猩紅熱

猩紅熱

猩紅熱

猩紅熱百科

猩紅熱是由一種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傳染病,中醫稱它為“爛喉痧",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任何年齡均可患病,但2~8歲的寶寶最容易被感染.臨床以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猩紅色皮疹和疹退後皮膚脫屑為特征.少數人在病後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並發癥.

猩紅熱

猩紅熱

猩紅熱病因

一、發病原因

β型溶血性鏈球菌直徑0.6~1.0μm,呈鏈狀排列.在血蝶上呈乙型溶血反應,故也稱其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該菌革蘭氏染色陽性,球形或卵圓形,無芽胞,無鞭毛,在有血或血清的培養基中生長良好.β型溶血性鏈球菌按其細胞壁上所含多糖抗原的不同,又分為18個組,A組鏈球菌約有80多種血清型.任何一種血清型的A組菌,隻要能產生足夠的紅疹毒素,都可以引起猩紅熱.M蛋白是鏈球菌有致病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抵抗機體白細胞對它的吞噬作用.機體感染後可獲得對M蛋白的特異性免疫力,且可保持數年,但隻對同型菌株免疫.

A組鏈球菌大多可數可產生毒素和酶類,構成此菌的致病力.如紅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該毒素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抗原性,可使易感者數次患猩紅熱.溶血素O和S能破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並能引起組織壞死.透明質酸酶,鏈激酶(溶纖維蛋白酶)可溶解組織間質的透明質酸,使細菌易於在組織中擴散.鏈激酶,使血液中纖維蛋白溶酶原轉變為纖維蛋白溶酶,從而阻止血液凝固或可溶解已凝固的血塊.鏈道酶又稱脫氧核糖核酸酶,能溶解具有高度粘性的DNA.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能分解相應的組織成分,從而破壞機體的某些防衛能力.

該菌體外抵抗力強,加熱60℃30分鐘即被殺死,在0.2~0.5%升汞或0.5%石炭酸溶液中15分鐘即死亡.

二、發病機制

細菌進入人體後,主要產生3種病變.

1.中毒性病變

鏈球菌產生紅疹毒素,紅疹毒素可使皮膚血管充血、水腫,上皮細胞增生,白細胞浸潤,以毛囊周圍最為明顯,形成典型的猩紅熱樣皮疹.最終表皮死亡脫落.紅疹毒素經咽部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後,引起全身中毒癥狀,如發熱、頭暈、頭痛、食欲缺乏、納差等.

黏膜也可有點狀出血;肝、脾、淋巴結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脂肪變性,同時有單核細胞浸潤;心肌可有混濁腫脹和變性,嚴重者可壞死;腎臟呈間質性炎癥;中毒型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可見營養不良變化.

2.感染性病變 細菌自呼吸道侵入並黏附於咽峽部,並引起炎癥,使咽部和扁桃體紅腫,產生漿液性纖維蛋白性滲出物,有時可有潰瘍形成.細菌由局部經淋巴間隙進入附近組織,引起扁桃體周圍膿腫、鼻竇炎(nasosinusitis)、中耳炎、乳突炎、頸淋巴結炎、蜂窩織炎等,少數重癥患者可出現敗血癥和遷徙性化膿病灶.

3.變態反應性病變 可能A群鏈球菌與被感染者的某些組織有相似的抗原,而產生免疫反應,或因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在某些組織引起病變,主要引起心、腎及關節的變態反應性病變.

三、傳播途徑

1、 呼吸道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受冒、猩紅熱、流行性腮腺炎及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均屬於呼吸道傳染病,這類傳染病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病原體主要通過飛沫、空氣傳播的,多發生在冬春季節.

2、 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病毒性、傷寒、絲蟲病和蟯蟲病等均屬於消化道傳染病.這類傳染病原體的原始部位是消化道及附屬器官,病原體主要是通過飲水和食物傳播的.多發生在夏、秋季節.

3、 血液傳染病:也叫蟲媒傳染病,如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絲蟲病和出血熱等均屬於血液傳染病.這類傳染病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病原體主要是通過媒介生物-吸血昆蟲傳播的.

猩紅熱

猩紅熱

猩紅熱癥狀

一、癥狀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2~5天,起病急劇,突然高熱、頭痛、咽痛、惡心、嘔吐等.若細菌是從咽部侵入的,則扁桃體紅腫,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滲出性膜,軟腭粘膜充血,有點狀紅斑及散至性瘀點.發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見舌乳頭紅腫肥大,突出於白色舌苔之中,稱為“白色楊梅舌".3~4天後,白色舌苔脫落,舌色鮮紅,舌乳頭紅腫突出,狀似楊梅,稱“紅色楊梅舌",同時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

病後1天發疹,依次於頸、胸、軀幹、四肢出現細小密集的紅斑、壓之褪色,約36小時內遍及全身.肘彎、腋窩、腹股溝等皺褶處,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紅色或紫紅色瘀點狀線條稱“帕氏線".由於兩頰及前額充血潮紅,但無皮疹,口鼻周圍呈現特征性口周蒼白,稱“環口蒼白圈".

皮疹皮疹為猩紅熱最重要的癥狀之一.100%患者有皮疹,多數皮疹在第2病日出現,始於耳後、頸底及上胸部,數小時內延及胸、背、上肢,24h左右到達下肢.

癥狀特征:一般在皮疹出現前,先可見有黏膜內疹,表現在軟腭黏膜充血,輕度腫脹的基礎上,有小米粒狀紅疹或出血點.典型皮疹表現為在全身皮膚充血發紅的基礎上散佈著帽針頭大小,密集而均勻的點狀充血性紅疹,壓之退色,去壓後紅色小點即出現,隨之融合成一片紅色,絕大多數患者皮疹呈全身分佈.皮疹多為斑疹,但也可見到隆起突出的“雞皮樣疹",偶有帶小膿頭的“粟粒疹",此與皮膚營養及衛生情況有關.嚴重者可見出血性皮疹.皮膚常有瘙癢感.30%~60%,患者在皮膚皺褶處如腋窩、肘窩、腹股溝處,皮疹密集並常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紅色線狀,稱為“線狀疹"或“巴氏線".頸部、軀幹、皮膚皺褶處及兩大腿內側皮疹最顯著,四肢遠端稀少.面部充血潮紅,可有少量點疹,口鼻周圍相形之下顯得蒼白,形成所謂“口周蒼白圈".

癥狀周期:皮疹多於48h後達到高峰,然後依出疹先後的順序消退,2~4天可完全消失.重癥者可持續1周,甚至更久.輕癥者皮疹很少,僅見於面、頸、胸部,數小時即消退.皮疹消退後開始脫皮.脫皮部位的先後順序與出疹的順序一致,先頸胸而後四肢.脫皮的程度與皮疹的輕重呈正比.輕者為糠屑樣,重者可成片狀.頸、軀幹部位常為糠屑樣,四肢特別是手掌、腳底常為大片狀,有時甚至呈手套、襪套狀.面部皮疹少,但也可出現細屑樣脫皮.重癥者脫皮可歷時3~5周,頭發也可暫時脫落.發疹同時,可出現舌被白苔,乳頭紅腫,突出於白苔之外,以舌尖及邊緣處為顯著,稱為“草莓舌",第三天白苔開始脫落,舌面光滑呈肉紅色,可有淺表破裂,乳頭仍然隆起,稱為“楊梅舌".

部分患者頸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但多為非化膿性.臨床表現差別較大,預後也不相同,一般分為下列5個類型.

1、普通型:在流行期間95%以上的患者屬於此型,病程1周左右.臨床表現為發熱、有全身中毒癥狀,咽峽炎和典型的皮疹,頜下及頸淋巴結呈非化膿性炎癥.

2、輕型:近年輕型患者所占比例增加,病程短.臨床表現為低熱、輕度咽痛,皮疹稀少,僅見於軀幹部,消退很快,脫屑不明顯,但仍可發生變態反應性並發癥.

3、外科型或產科型:如中毒癥狀較輕,則預後較好.病原菌從傷口或產道侵入而致病,故無咽峽炎;皮疹在傷口或產道周圍首先出現,由此向全身蔓延.

4、中毒型:少見.表現主要為中毒癥狀明顯,患者高熱、頭痛、劇烈嘔吐,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感染性休克.咽峽炎不重,但皮疹很明顯,可為出血性.但若發生休克,則皮疹常變成隱約可見,病死率高.

5、膿毒型:罕見,表現為咽部嚴重的化膿性炎癥,滲出物多,形成膿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壞死而形成潰瘍.細菌擴散到附近組織,形成鼻竇炎、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及頸淋巴結炎,甚至頸部軟組織炎.還可引起敗血癥和遷徙性化膿性病灶.

猩紅熱診斷

1.病史:可有與猩紅熱、咽峽炎或扁桃體炎患者接觸史.

2.典型皮疹.

3.外傷後有發熱、典型皮疹而無咽頰炎者為外科性猩紅熱.

4.化驗: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咽拭物培養得溶血性鏈球菌.

猩紅熱

猩紅熱

猩紅熱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10~20)×109/L或更高,中性粒細胞可達0.75以上,胞漿中可見中毒顆粒.

2.尿液:一般可有少量蛋白,多為一過性,並發腎炎時,蛋白增加,並出現紅,白細胞和管型.

3.分泌物培養和塗片:咽分泌物和傷口分泌物培養可有乙鏈菌生長,用免疫熒光法檢查咽拭子塗片可發現乙鏈菌.

4.應做X線,心電圖等檢查.

猩紅熱預防

一、預防

1.預防

目前此病沒有自動免疫制劑,預防著重於控制感染的散播.隔離患兒,至咽培養連續兩次陰性後解除隔離.對體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觸者,應服復方新諾明或註射青黴素預防.帶菌者應接受10天青黴素治療.

一、管理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隔離6~7天.有人主張用青黴素治療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試子培養陰轉,屆時即可出院.當兒童機構或新兵單位發現病人後,應予檢疫至最後一個病人發病滿1周為止.咽試子培養持續陽性者應延長隔離期.

二、切斷傳播途徑流行期間,小兒應避免到公共場所,住房應註意通風.對可疑猩紅熱、咽峽炎患者及帶菌者,都應給予隔離治療.

三、保護易感者對兒童機構、部隊或其它有必要的集體,可酌情采用藥物預防.如用芐星青黴素(PenicillinGBenzathine),兒童60~90萬μ,成人120萬μ,可保護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四、寶寶易感猩紅熱,居傢防護對策

少帶寶寶去公共場所,多去空氣清新的花園玩耍或散步.

幼兒園發生流行時,可每天采用鹽水漱口,對患病的寶寶應馬上進行隔離治療,一般治療7天後方可解除隔離,以免傳染給別的寶寶.無論是幼兒還是大人,隻要與猩紅熱患者有過密切接觸,都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趕快服藥預防,如服用復方新諾明片、註射青黴素等,尤其是曾經患過腎炎或風濕熱的寶寶.

2.其他註意事項:

一、化膿性並發癥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細菌直接侵襲附近組織器官所引起.常見的如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竇炎、頸部軟組織炎、蜂窩織炎、肺炎等.由於早期應用抗菌療法,此類並發癥已少見.

二、中毒性並發癥由細菌各種生物因子引起,多見於第1周.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病變多為一過性,且預後良好.

三、變態反應性並發癥一般見於恢復期,可出現風濕性關節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及急性腎小球腎炎.並發急性腎炎時一般病性輕,多能自愈,很少轉為慢性.

二、護理

不速之客  力佳廣  藏精閣  衍彬  聽說  衛星  天翼  魔力寶貝  百地  樂舞  中甸縣  橘核  念念有詞  喉炎  樟溪  聯立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