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符
来源:74U閱讀網
本 名:胡銓
別 稱:胡忠簡
字 號:字邦衡
號澹庵
所處時代:宋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吉州廬陵
出生時間:1102年
去世時間:1180年
主要作品:《澹庵詞》《胡澹庵先生文集》
胡銓(1102年-1180年),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南宋名臣、文學傢,廬陵“五忠一節”之一,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建炎二年(1128年),胡銓登進士第。初授撫州軍事判官,他招募鄉丁,助官軍捍禦金軍。後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主和,胡銓抗疏力斥,乞斬秦檜與參政孫近、使臣王倫,聲振朝野。但遭除名,編管昭州,移謫吉陽軍。秦檜死後,內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復任奉議郎,知饒州。歷國史院編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淳熙七年(1180年),胡銓去世,追贈通議大夫,謚號“忠簡”。著有《澹庵集》等傳世。
人物生平
早立卓然
胡銓自小潛心學問,強記博覽。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在淮海策問進士,胡銓對禦題問“治道本天,天道本民”,回答說:“湯、武順從民眾而興起,桀、紂順應天道而滅亡。現在陛下起於幹戈鋒鏑之間,外亂內訌,而策問臣下數十條,都質問於天道,而不傾聽民眾呼聲。”又說:“現在的宰相不比過去的晏殊,樞密、參政又不是過去的韓琦、杜衍、范仲淹。”答問長達一萬多字,高宗看到而驚異,打算把他列為第一名,有人忌恨他的耿直,移為第五名。
登第之後,胡銓被授為撫州(今江西撫州)軍事判官,未上任,恰逢隆佑太後(孟皇後)為避金兵逃到贛州,金兵隨後追擊,胡銓以漕司檄文統攝本州幕僚,召募鄉丁輔佐官軍抵禦。因功受賞,轉官承直郎。後為父服喪,並隨鄉人蕭楚學習《春秋》。
紹興五年(1135年),張浚設都督府,辟舉胡銓任湖北倉屬,胡銓沒有赴任。有詔令到都堂審察,兵部尚書呂祉以賢良方正推薦他,獲高宗賜對,任樞密院編修。
乞斬秦檜
紹興八年(1138年),金國派遣張通古、蕭哲二人作為“江南詔諭使”,攜帶國書,在王倫的陪同下,來到南宋都城臨安進行和談。金使態度極其傲慢,目中無入,對南宋當局百般侮辱。但高宗和秦檜一味茍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與金使議和。此舉激起瞭朝中大多數大臣與全國軍民的義憤,紛紛起來反對。胡銓反對議和最為激烈,他上書高宗,對金國議和的陰謀進行揭露,而且要求高宗斬下秦檜、王倫、孫近的首級。他還表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寧願投東海而死,也決不在小朝廷裡求活。
胡銓這篇奏疏一經傳出,立即產生強烈反響。宜興進士吳師古迅速將此書刻版付印散發,吏民爭相傳誦。金人聽說此事後,急忙用千金求購此書,讀後,君臣大驚失色,連連稱“南朝有人”、“中國不可輕”。
奏疏上報之後,秦檜認為胡銓狂妄兇悖,鼓眾劫持,詔令除名,貶送昭州(今廣西平樂)管制,並降詔傳告朝廷內外。給事中勾龍如淵、諫議大夫李誼、戶部尚書李彌遜、侍禦史鄭剛中等人紛紛想方設法出面營救,秦檜迫於公論,隻得改派胡銓去廣州監管鹽倉。
甘心流竄
紹興九年(1039年),改為簽書威武軍判官。
紹興十二年(1142年),諫官羅汝楫彈劾胡銓飾非橫議,詔令除名,貶送新州(今廣東新興)管制。
紹興十八年(1148年),新州守臣張棣攻訐胡銓與賓客唱酬對答,誹謗怨恨朝廷,胡銓再被貶至吉陽軍(今海南崖縣崖城)。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秦檜死,胡銓量移至衡州。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胡銓獲準隨意居住。
屢議朝政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胡銓復職奉議郎、知饒州。孝宗召他入對,胡銓上奏修德、結民、練兵、觀釁四事。孝宗說:“朕很早就聽說你耿直誠實。”任命他為吏部郎官。
隆興元年(1163年),遷任秘書少監、擢任起居郎。針對自隆興北伐失敗後朝中的議和之風,胡銓多次上表予以反對。
當時發生旱災、蝗災和星變,孝宗下詔垂詢政事缺失,胡銓應詔上書數千言,全篇引用《春秋》記載災異的方法,論述政令缺失的情況有十種,而上下情不合的情況也有十種,並說:“堯、舜四目明白,四耳通達,雖有共、鯀之亂,不能堵塞。秦二世以趙高為腹心,劉邦、項羽橫行而沒有聽說;漢成帝殺死王章,王氏移鼎而沒有聽說;漢靈帝殺死竇武、陳蕃,天下崩潰而沒有聽說;梁武帝信任朱異,侯景斬關奪隘而沒有聽說;隋煬帝信任虞世基,李密稱帝而沒有聽說;唐明皇驅逐張九齡,安、史包藏禍胎而沒有聽說。陛下自從即位以後,號召延攬賓客,與我同時召來的張燾、辛次膺、王大寶、王十朋,現在張燾已離開朝廷瞭,辛次膺離開朝廷瞭,王十朋離開朝廷瞭,王大寶也將離去,隻有臣還在。以言論為避諱,而想堵塞災異的根源,臣知道必然不能做到。”
胡銓又說:“過去周世宗被劉旻擊敗,周世宗處斬敗將何徽等七十人,軍威大震,果然打敗劉旻,奪取淮南,撫定三關。一天之內處死七十位將領,哪裡還有將領可以使用?但周世宗終能恢復失地,這難道不是因為無能懦弱的人離開,而勇敢的人出來瞭嗎?近來宿州之敗,將士死於敵手的佈滿原野,而敗軍之將以得到的金銀賄賂權貴以求得自解,上天以災異昭示人們,陛下必須信賞必罰以順應天道變化。”他又談論臺諫官說:“今朝廷大臣以箴默不言為賢,取悅陛下為忠,導致唐德宗時‘賣直’那樣的事發生,正所謂‘一言喪邦’。”孝宗說:“不是你,我聽不到這些話。”
金朝請求和議,胡銓說:“金朝知道陛下銳意恢復中原,因此用好話欺騙我,希望絕口不要說‘和’字。”孝宗將邊防事宜全部交付張浚,而王之望、尹穡等人專主議和排擠張浚,胡銓當廷斥責他們。胡銓兼任權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張浚兒子張軾被賜金紫,胡銓收繳上奏,認為不應當這樣對待勛臣子弟。張浚與胡銓交情深厚,胡銓不顧忌這一點。
十一月,孝宗就戰和問題向朝臣征求意見,與會的十四人中,力主和議的占一半,模棱兩可的占一半,反對議和的不過胡銓一人。朝廷任命他為宗正少卿,胡銓請求外任,沒被允許。
早先,金將蒲察徒穆、大周仁以泗州地投降,蕭琦率兵一百人投降,詔令都授予他們節度使。胡銓說:“接受投降自古以來都是件棘手的事情,六朝七次得到河南地區,但很快又都喪失;梁武帝時侯景將河南地區來投降,不久臺城淪陷;本朝政和、宣和年間,郭藥師從燕雲來投,不久成為中國禍患。現在金朝三大將前來歸附,給予高官厚祿,優待他們的部隊,以維系中原民心,是不錯的。但讓他們駐在都城附近,萬一他們包藏禍心,作為內應,將來會後悔莫及,希望不要任命他們掌管兵權,把他們的部眾遷移到湖、廣地區以杜絕後患。”
隆興二年(1164年),胡銓兼任國子監祭酒,不久任權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八月,孝宗因災異避住偏殿減少膳食,詔令廷臣議論政事缺失和當前急務。胡銓認為救災是當務之急,同金講和是政事缺失,認為“今日之議若成,則有可吊者十;若不成,則有可賀者亦十。”並舉“十吊”之事,再次反對議和。
射陽拒敵
隆興北伐失敗後,金兵繼續向商、秦之地推進,兩淮局勢亦危急,楚州、昭關、滁等地先後失守,隻有高郵守臣陳敏頑強地拒敵於射陽湖(今江蘇東部)。形勢十分危急,胡銓受命以本職措置浙西、淮東海道。一面上表彈劾擁兵不救的大將李寶,敦促他迅速出師救援;另一方面又親自帶兵上前線抗金。時值嚴冬臘月,河水凍結,胡銓身先士卒,手持鐵錘下河擊冰。將士們深受鼓舞,一鼓作氣,奮勇作戰,終於擊退瞭金兵的入侵。許久後,提舉太平興國宮。
恩寵日隆
乾道(1165年-1173年)初年,胡銓帶集英殿修撰職出知漳州,又改知泉州。上朝奏事後,被留朝為工部侍郎。胡銓入宮輪對,說:“少康以一旅之師恢復夏禹基業,今陛下富有四海,不隻一旅,而即位已經九年,恢復過去基業的效果還未顯著。”又說:“天下多水旱災害,左右不上報,這是為國謀畫者的過錯,應該讓有司迅速做好防災準備。”並請求致仕。
乾道七年(1171年),胡銓任寶文閣待制,留侍經筵。他再次請求離職,得以敷文閣直學士外任宮觀官。辭行時,胡銓仍以歸還陵寢、恢復故疆力言,孝宗說:“這是朕的志向。”並問他回到哪裡,胡銓說:“回到廬陵,臣以前在嶺海曾經訓解經書,想寫成此書。”孝宗特賜其通天犀帶,以示寵榮。
胡銓歸去後,獻上所著《易》、《春秋》、《周禮》、《禮記解》,孝宗詔令有司收藏於秘書省。不久,復任原官,升龍圖閣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轉提舉玉隆萬壽宮,進升端明殿學士。
歸傢長逝
淳熙六年(1179年),孝宗召胡銓歸經筵,胡銓以疾病極力推辭。
淳熙七年(1180年),胡銓獲準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五月,胡銓病危,彌留之際,仍口授遺表,期望孝宗“舍己為人,安民和眾”,牢記傢仇國恨,收復失地。他自己則願學習唐代名臣張巡“為厲鬼以殺賊,死亦不忘!”旋即辭世,享年七十八歲。孝宗聞訊後,特贈他為通議大夫。
淳熙十三年(1186年),孝宗追賜胡銓謚號為“忠簡”。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