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顏之推 創作《顏氏傢訓》開傢訓之先河

顏之推 創作《顏氏傢訓》開傢訓之先河

本 名:顏之推

字 號:字介

所處時代:南北朝至隋朝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建康郡

出生時間:531年(辛亥年)

去世時間:約591年(辛亥年)

主要作品:《顏氏傢訓》

主要成就:文章

籍 貫:瑯邪臨沂

顏之推(531—約591年),字介,祖籍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出生於建康郡(今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個士族官僚之傢,為南齊治書禦史顏見遠之孫、南梁咨議參軍顏協之子。中國古代文學傢、教育傢,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間。

顏之推著有《顏氏傢訓》,是北朝後期重要散文作品,且在傢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北齊書》本傳所載《觀我生賦》,亦為賦作名篇。他早傳傢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為文辭情並茂,得南梁湘東王蕭繹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歷20年,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 ,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征為禦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

顏之推傳世著作有《顏氏傢訓》、《還冤志》、《集靈記》等。其中,《顏氏傢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瞭用儒傢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傢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傢庭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傢、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傢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傢教規范”。

人物簡介

顏之推,祖籍鄒魯,東漢關內侯顏盛之後。大通三年辛亥(531年)生於建康,一說生於江陵(今湖北江陵),有顏之儀、顏之善兩兄。

七歲能誦《魯靈光殿賦》。大同八年壬戌(542年),隨湘東王蕭繹在江州(江州治尋陽,今江西九江)。十九歲時(547年),為湘東王蕭繹右常侍,加鎮西墨曹參軍,駐江陵。550年為蕭方諸中撫軍外兵參軍。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顏之推被俘,因侯景行臺郎中王則相救未被殺害,囚送建康。552年,侯景敗死,獲釋還江陵。蕭繹在江陵自立,承聖元年王申(552年),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書。554年,西魏攻陷江陵,再次被俘,遷移長安;後出逃北齊,出逃之日,“值河水暴漲,具船將妻子來奔,經砥柱之險。”。北齊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在北齊任官。557年,北周兵陷晉陽,之推出任平原太守,守河津。北周大象(579年—580年)末,為禦史上士。隋朝開皇中,太子楊勇召為學士,甚見禮重。尋以疾終。。開皇十一年(591年)卒。

他結合自己從小學的傢庭教育和切身經歷,寫瞭一本《顏氏傢訓》(420年—581年),主張早教。他認為,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長大以後,思想分散,不易學習。袁衷稱:“六朝顏之推傢法最正,相傳最遠。”周作人對顏之推和《顏氏傢訓》極為佩服,《夜讀抄》裡寫瞭一篇《顏氏傢訓》讀書筆記。《欽定四庫全書》雜傢類有《顏氏傢訓》二卷。

有三子:長子顏思魯,次子顏愍楚,三子顏遊秦。

人物思想

教育方法

顏之推宣揚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說:“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認為上智之人是無須教育的,因為上智是天賦的英才,不學自知、不教自曉。其次,下愚之人“雖教無益”,盡管教他,都是無效果的,因為“下愚”是無法改變的。顏之推強調中庸之人必須受教育,因為不受教育就會無知識,陷於“不知”的愚昧狀態。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長知識。

關於教育的目的,顏之推指出:“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已,修身以求進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傢之道,即儒傢宣揚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養的內容;“修身以求進”思想淵源於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於“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國平天下)。從這一教育目的出發,顏之推批判當時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沒落,嚴重脫離實際,培養出來的人庸碌無能,知識淺薄,缺乏任事的實際能力。他認為傳統的儒學教育必須改革,培養的既不是難以應世經務的清談傢,也不是空疏無用的章句博士,而是於國傢有實際效用的各方面的統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蘺屏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從政治傢到各種專門人才,都應培養。這些人才應專精一職,具有“應世任務”的能力,是國傢實際有用的人才。顏之推的這種觀點,沖破瞭傳統儒傢的培養比較抽象的君子、聖人的教育目標,而以各種實用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

教育內容

為瞭培養“行道以利世”的實用人才,顏之推提倡“實學”的教育內容。他認為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德藝同厚”。所謂“德”,即恢復儒傢的傳統道德教育,加強孝悌仁義的教育。所謂“藝”,即恢復儒傢的經學教育並兼及“百傢之書”,以及社會實際生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藝。

關於“藝”的教育,當然是以五經為主。他認為學習五經,主要是學習其中立身處世的道理,“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但讀書不能止限於《五經》,還應博覽群書,通“百傢之言”。此外,他還重視學習“雜藝”。他認為在社會動蕩的非常時期,學習“雜藝”可以使人在戰亂“無人庇蔭”的情況下“得以自資”,保全個體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經濟地位。顏之推倡導的“雜藝”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包括文章、書法、彈琴、博弈、繪畫、算術、卜筮、醫學、習射、投壺等,這些技藝在生活中有實用意義,也有個人保健、娛樂的價值。但這些“雜藝”“可以兼明,不可以專業”。否則,不僅有勞身、智,而且易為更高一層的統治者所役使、所羞辱。顏之推的思想反應瞭當時士族地主階級對技藝的歧視。

值得註意的是,顏之推強調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穡之艱難”,學習一些農業生產知識。關於德育和藝教兩者之間的關系,顏之推認為是相互聯系的。

皂火  下坡  無用的我看  青豐路青業  海膽  大朱村  眉夾  三比一  鳥害  成宮  花博園東  民眾鎮  哈吧  恩中  道新墩  蘇進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