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楊徽之

楊徽之簡介:楊徽之(921~1000)宋代官員、宋初第一代詩人中的佼佼者。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後周顯德二年舉進士甲科,起傢校書郎,集賢校理,累官右拾遺。因文才出眾,曾奉詔參與編輯《文苑英華》,負責詩歌部分。真宗時官至翰林待讀學士。為人純厚清介,守規矩,尚名教,尤惡非道以幹進者,後患足疾而卒,謚文莊。

生平

楊徽之,五代後梁龍德元年(921年)生。自幼刻苦勤學。當時,同邑前輩江為、江文蔚是江南詩賦名傢,楊徽之事以師禮,久後,便與之齊名並著。

20多歲時,楊徽之就學於潯陽廬山學舍。後潛行繞道,赴中原後周王朝應舉。翰林學士竇儀和樞密直學士王樸等見其文章,都嘆為奇才。後周顯德二年(955年),楊徽之登進士甲科,被禮部擢置"殊等"16名內上奏。周世宗柴榮命近臣復核,隻有楊徽之等4人中選,授予秘書省校書郎、集賢秘閣校理,後升著作佐郎、右拾遺。深受宰相范質器重,學士竇儼推薦其同修禮樂書。

宋太祖趙匡胤禪代登位之初,知楊徽之於前朝曾譏議他,將欲加害,因其弟趙光義(太宗)力保而得免,貶出為唐州方城監稅。復因建言得罪,再貶為陜西鳳翔府天興縣令。府帥素知其名,予以禮遇。平定後蜀之後,調任嘉州峨嵋縣令。楊徽之常與玉津令宋白吟詠唱酬,他們的許多詩詞,廣被傳誦,文教為之振興。楊徽之兩任縣職,清廉自守。開寶二年(969年),復職為著作佐郎,掌管鹽谷數年。大臣薛居正曾向太祖薦楊徽之可為相,不見用。乃出知全州(今屬廣西)。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召楊徽之為左拾遺,回朝又升右補闕。太宗好詩,久慕楊徽之詩名,見面索要其平生所作,因獻數百篇及謝詩以進,其末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問姓名"等句。太宗特選其十聯警句,親書於禦屏風上。楊徽之又獻《雍熙詞》10篇,太宗為和韻酬答,每有禦制詩,也都賜贈給楊徽之。楊徽之有病,即遣太醫往視。旋遷禦史、庫部員外郎、判刑部南曹、同知差遣院等職,賜予金章紫綬。又奉詔與李昉等匯編前代文章,成《文苑英華》1000卷,是為宋代四大類書之一。楊徽之還受命編詩180卷(一作200卷)。後歷遷刑、兵二部郎中,並同知京朝官的考課。端拱元年(988年),拜為左諫議大夫,旋出知許州(今河南許昌)二載,入朝判史館事。太宗召見,特加史館修撰,兼判昭文館、集賢院。任職期間,楊徽之建議於太學增加通經術、有專長者為博士,分教皇傢及權貴子弟。太宗有意委其以大任,因受反對者誣謗,貶出為山南東道行軍司馬,又改調為鎮安軍行軍司馬。不久,太子趙恒受命為開封府尹,特召楊徽之為左諫議大夫、開封府判官(一說為推官)。嗣後,兼任太子左庶子,進給事中。

宋真宗趙恒即位後,即拜楊徽之為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咸平元年(998年),轉為禮部侍郎,仍兼學士。旋稱病,求解除近職,改授兵部侍郎兼秘書監。真宗欲多起用耆德老成的學者為自己講學,乃特設置翰林侍讀侍講學士之職,命楊徽之為侍講學士,仍兼秘書監,同時受命的還有夏侯矯等4人。楊徽之利用侍講機會,多向皇帝縱論天下利弊。不久,稱腳病告老。真宗特取名藥賜予療治。值郊禮大典,楊徽之雖不能扈從,但仍受加封賞賜。

次年,真宗北巡,楊徽之入宮辭送,真宗對其溫慰懇摯;北巡途中,還手詔存問。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真宗還都,特派人慰諭,當日,楊徽之疾篤去世。詔贈兵部尚書,賜錢50萬,絹500匹,官給營葬。楊徽之無子,因錄用其女婿、外孫、侄孫等官職。後來,夫人王氏卒,朝廷同樣優厚賜葬。景佑二年(1035年),追崇先帝舊臣,升贈楊徽之為太子少師,賜謚"文莊"。

《宋史》稱:"徽之純厚清介,守規矩,尚名教。尤嫉非道以幹進者。善談論,多識典故,唐室以來,士族人物悉能詳記。酷好吟詠,每對客論詩,終日忘倦。"

楊徽之有詩文集20卷傳世。宋僧文寶曾高度贊美其詩,稱:"當以天地皓露滌筆於金甌雪碗中,方與此詩神骨相投。"清代紀曉嵐甚至說,在當時詩壇的"一望黃茅自葦之中",楊徽之的詩"如疏花獨笑"(《瀛奎律髓匯評》卷四十二)。

藏書故事

市民廣場  玄關  依賴輪椅  身價百倍  韻母  胡集  枇杷葉  捏一把汗  炸糖糕  去聽  前半晌  海帆  小蟲  膏澤  華格  古墩村陳碾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