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馮雲山

馮雲山

馮雲山簡介:馮雲山(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漢族客傢人,原籍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自幼喜讀經史、天文、地理,曾參加科舉考試,後在村中設館授徒,以塾師為業。後為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官封南王,七千歲。

介紹

馮雲山出生在一個"傢道殷實"的傢庭。父親馮紹銜,早故;母親胡氏。傢距官祿佈五裡,是洪秀全的表親和同學,關系極為密切。他自幼誦讀經史,博覽群書,雖屢試不第,但學得一套中國舊文化的知識。他不願過剝削階級的生活,就去當瞭一名窮苦的農村蒙館塾師。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在傢鄉創立拜上帝會,馮雲山是他的忠實信徒。為瞭宣傳"拜上帝會",他把傢中所供奉的佛像神像和儒書以及孔丘、孟軻的牌位全部搗碎燒掉。由於他的大膽行為以及所傳播的新信仰,遭到鄉中一些人的反對,因而失去瞭教席。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馮雲山跟隨洪秀全離開花縣,先去珠江三角洲,然後輾轉到廣西的貴縣賜谷村,宣傳拜上帝教,他們在貴縣幾個月裡,吸收瞭一百多個農民為信徒。同年十月,洪秀全回花縣。馮雲山獨留潯州,開始其艱苦卓絕的宣傳教義、組織發動群眾的工作。在古林社,曾靠拾牛糞換點米度日,又在上古林社曾槐英傢幹過放牛、砍柴、挑水等雜活。後得曾槐英推薦,道光二十五年到荒僻的紫荊山任書館先生。他白天教書,晚上手提火把,翻山越嶺,串村走寨,宣傳拜上帝教,發展會眾。那些耕山燒炭的山民對他十分信服,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發展瞭山區農民、燒炭工三千餘人加入"拜上帝會",培養瞭楊秀清、蕭朝貴等一批骨幹分子。

道光二十七年秋,洪秀全再次回到廣西與馮雲山會晤,決定以紫荊山為基地,積蓄革命力量。這時,馮雲山協助洪秀全設立"拜上帝會"總機關,參與制定拜上帝會儀式和《十款天條》,率眾開展反封建鬥爭。道光二十八年正月,馮雲山遭劣紳控告,曾兩次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並創制瞭一部新歷法。同年十月,經會眾營救出獄,後返回花縣與洪秀全共謀武裝起義。道光二十九年七月,馮雲山隨洪秀全重回紫荊山區,與楊秀清、蕭朝貴等結成異姓兄弟,形成領導核心。道光三十年與洪秀全往平南花洲組織營團。咸豐元年(1851年)參與領導金田起義。

金田起義時,馮雲山任前導副軍師,領後軍主將。起義後於同年十二月,在永安(今蒙山)被封為南王,七千歲。

太平天國作出的種種改革,都有馮雲山的功勞。他在獄中所創制的《太平天歷》被批準頒行。於咸豐二年起施行於太平天國管轄的地區。《天歷》以"便民耕種興作"和"農時為正"。天歷的使用貫穿太平天國始終。他還負責訂立瞭《太平軍目》、《太平官制》、《太平禮制》等。

咸豐二年五月,馮雲山指揮攻占全州時,中炮受傷。當他處在生命垂危之際,仍對楊秀清說:"迅速出兵,休為我一人誤瞭大事。"六月初十,在蓑衣渡因傷勢惡化而犧牲。

生平

發展經歷

馮雲山和洪秀全居同裡,年相近,從小同學,後來又同做蒙館塾師,他們志氣十分相投。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創立上帝教,雲山和他共同密圖革命。雲山一向與貧苦農民接觸,使他同情廣大農民的困苦,並產生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憎恨,到鴉片戰爭後,又看到清朝的腐朽和民眾普遍反清,於是離開原來的階級,走上起義的道路。當時隨洪秀全去的還有馮瑞嵩、馮瑞珍兩人。他們到瞭粵北連山廳白虎墟,洪秀全打算自己深入八排瑤山地區,分發雲山、馮瑞嵩、馮瑞珍三人回傢。馮瑞嵩、馮瑞珍怕跋涉辛苦,願意回傢。雲山卻堅持要緊跟著洪秀全,不怕艱苦。這年四月,馮雲山和洪秀全在八排瑤山向瑤人進行宣傳之後,到廣西潯州府貴縣賜谷村洪秀全的表兄黃盛均傢。他們在那裡做瞭三個多月宣傳活動,洪秀全因見表兄傢窮,難以久住下去,決定回廣東,叫雲山先回。馮雲山抱著一腔志願隨洪秀全外出圖謀革命,跋涉山川,遠到廣西,現在還沒有什麼成就,便要回廣東去,他是極不願意的。所以他在賜谷村別瞭洪秀全到潯州府城後就留下來,要尋找在廣西繼續活動下去的門路。他在那裡遇到一個朋友叫做張永繡的,同住一個多月,聞說桂平縣北有一座紫荊山,是一個山深地僻,人入不知處的山區。他聽瞭,心裡很歡喜,認為那裡正是他秘密活動的好地方,決定前去。到紫荊山去要經過新墟。新墟是桂平縣北區一個大市集。從新墟向北行,有一個小村落叫古林社,再深入,才是紫荊山口。馮雲山先到新墟,他站在牛行,等人來雇。等瞭半天,看看要散墟瞭,還得不到雇主,他就跟趁墟人到古林社,向一傢姓張的路店投宿。第二天,借一個竹籃,去拾牛糞過活。後來漸漸有人雇他做短工。他有時挑泥挖土,有時割禾打谷。明年,到紫荊山高坑沖張傢做雇工。有一天,他到監生曾槐英傢去幫割禾。那是一個大熱天,馮雲山擔禾回來,他放下擔子,揩瞭額上汗珠,一陣陣南風吹來。他一時高興,不覺迎風高歌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曾槐英正睡在南窗下的竹榻上乘涼,聽瞭十分詫異,他問雲山道:"你讀過書嗎?因何來此做雇工"?馮雲山回答說:"曾讀書應試,在敝鄉教蒙館為生。久慕紫荊山奇水秀,想來觀光,隻因人地生疏,不做雇工,便無緣前來"。兩人就在門前傾談。馮雲山經史爛熟,言談風生,把這個老監生驚呆瞭。曾槐英很敬重馮雲山,尊為客人。這年冬天,他把馮雲山推薦到大沖曾玉珍傢去做塾師。在紫荊山區裡面,有一座叫做平在山,正是燒炭人們散居的地方。當年的炭窯。還有成百成千留存下來。燒炭為生的人們,長年在深山中,斫木燒炭,食不充饑,衣不蔽體。詩人"心憂炭賤願天寒"的名句,正深刻地體現出他們的痛苦生活。雲山懂得,那裡有剝削、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有鬥爭;剝削越殘酷、壓迫越殘酷的地方,那裡反抗也就越激烈、鬥爭也就越激烈。他利用著在曾玉珍傢做塾師作為掩蔽,教瞭書,就到他們那裡去談天。他向他們問饑問寒,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同時,利用宗教的說法,向他們宣傳,閻羅、菩薩都是妖精,幫助地主害窮人,惟有上帝愛護窮人。上帝是獨一真神,人人都是上帝所生所養,大傢都是兄弟姊妹,應該同拜上帝。拜瞭上帝,人人有衣有食,無災無難。他很熟練地在披著宗教外衣的裡面慢慢地灌輸著一些簡單的概念和政治意識,使他們對現存的制度發生憎恨。於是把他們組織起來,在平在山創立起拜上帝會革命組織。平在山這一群燒炭者,就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骨幹,後來太平天國稱他們為"平在山勛舊",換過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創立太平天國的平在山老同志。馮雲山獨自一人,不畏艱難困苦,以無比的堅忍精神進入深山去,把他們發動和組織起來,給太平天國革命奠下瞭堅實的群眾基礎。馮雲山在向群眾進行宣傳時,就向他們宣傳洪秀全奉天誅妖的偉大使命,他到平在山組織他們,是受洪秀全派遣前來的。他給洪秀全在群眾中樹立起救世主的形象,使群眾人人都知道他們的救世主洪先生,大傢都在企望他們的領袖的到來。清道光二十七年七月,洪秀全到瞭平在山。在短短的三年裡,馮雲山就開創出這個局面,建立起革命組織,使洪秀全喜出望外。他們每天寫宣傳小冊子傳送,不久,附近鄉村貧苦農民加入拜上帝會的就有二千多人。於是洪秀全與雲山、曾澐正、曾玉景、曾觀瀾等寫奏章求上帝選擇險固所在以作革命根據地。九月,他們去象州搗毀甘王廟,展開宗教鬥爭。接著,又將紫荊山內左水和右水一帶的社壇一律搗毀,向當地農民公開宣傳,要大傢一體敬拜上帝,反對清朝法律,從宗教鬥爭導引上政治鬥爭,把地主階級嚇驚瞭。十一月二十一日,住在紫荊山蒙沖石人村地主武宣縣秀才王作新起團練來捉獲馮雲山。在解往官府途中,曾亞孫、盧六帶領拜上帝會兄弟在路上奪回。十二月十二日,王作新再起團練把洪秀全、馮雲山、盧六、曾玉珍都捉瞭,解交大湟江司。大湟江司巡檢王基留下洪秀全、曾玉珍來勒取賄賂,把雲山、盧六解去桂平縣,下瞭監獄。王作新以結盟聚會數千人,不從清朝法律的罪狀赴桂平縣控告雲山。在清朝法律裡,這是謀反罪狀,列在十惡大罪之首的,不但本人要被處極刑,傢屬還要連坐。可是,馮雲山一點不怕,他覺得發起革命,死算什麼。他在監獄裡,不願把光陰虛度。他想到古時周文王被商紂王囚在羑裡而演周易的故事,如今他自己被囚在桂平監裡也應該做些有益人民的事才好。他見夏歷氣朔交爭,歲年錯亂,四季失位,算數繁瑣,對人民應用很不方便,早有改革的念頭。於是他就潛心研究歷法,創造一種以四季劃分一年、用立春為歲首、具有合於自然規律、算數簡單整齊、接近理想標準的新歷法--天歷出來。1844年,他和洪秀全一起遨遊兩廣,宣傳拜上帝、信耶穌。他們輾轉到廣西貴縣賜谷村。不久,因成效不大,洪秀全回到廣東花縣,馮雲山獨自一人留在廣西,並很快轉移到桂平紫荊山這個生活極為艱苦的地區,在這裡開創革命的基地。紫荊山形勢險要,"層巒疊嶂,易於出沒",進可攻退可守,因地處數縣交界,是清政府統治力量較薄弱的地方,而且是壯、瑤、漢各族農民居住的地方。他們"種田種山"或"種山燒炭",世世代代掙紮在饑餓線上,農民不斷起義反抗,階級鬥爭基礎較好。1844年11月,囊空如洗的馮雲山進入紫荊山的古林社。他"舉目無親,典借無路",全憑著自己的意志、毅力和未來宏願孤鼓舞,去開拓艱苦的革命事業。他放下架子,脫掉長衫,替人擔泥挑土,割禾打谷或靠拾糞賣錢度日。在做苦工的日子裡,他曾吟詩道:"孤寒到此把身藏,舉目無親也著忙,拾糞生涯來度日,他年得志姓名揚"。不管 生活多麼艱苦,他的革命志向從不動搖。後來,他的雇主曾槐英發現人他是一個有才學的人,就推薦他到紫荊山大沖曾玉珍傢教書。在他作塾師時曾在書房門口貼瞭一副對聯:"暫借荊山棲彩鳳,聊將紫水活蛟龍。"他把自己比作"彩鳳"、"蛟龍",棲荊山,遊紫水,借塾師的職業為掩護,熱心傳教,拯救世人。他勸人"勿事偶像,獨拜真神上帝,信仰耶穌,藉得天堂永久快樂。"許多農民紛紛皈依新教,甚至有全傢全族來領受洗禮的。在馮雲山"歷盡艱辛,堅耐到底"的非凡努力下,到1847年上半年,紫荊山區的信徒已發展到二千多人,建立瞭"拜上帝教"組織。楊秀清、蕭朝貴、秦日綱等先後入會,成為拜上帝教早期的領導核心。紫荊山區成瞭革命的搖籃。馮雲山是卓越的農民革命的宣傳者和組織者,他那種堅忍不拔的可貴精神,後來在《天情道理書》中被稱贊為"歷山河之險阻,嘗風雨之艱難,去國離鄉,拋妻棄子,數年之間,仆仆風塵,幾經勞瘁"。他為革命大業的奠基工作,做出瞭巨大貢獻。

被捕入獄

1847年8月,洪秀全帶著《原道醒世訓》等新作,來到瞭紫荊山。由於幾年來馮雲山在傳教中,號召會眾共尊教主洪秀全,所以,洪秀全那端莊威武的容貌,疾惡如仇的性格,以及"斬邪留正"、"共享太平"的主張,會眾早有所聞,因此,對洪秀全愈加敬重,"稱為洪先生,奉之若神"。洪秀全和馮雲山,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共同制定瞭各種儀式和《十款天條》。同時,又積極宣傳《原道醒世訓》等文獻的革命道理,並領導群眾開展實際鬥爭。他們橫掃瞭當地所有的神壇廟宇和各種偶像。其中最著名的是搗毀象州甘王廟。這些鬥爭大大振奮瞭會眾的革命熱情。但是,卻遭到瞭當地封建勢力的鎮壓。1847年12月,紫荊山石人村的惡霸地主和團練頭子王作新糾集一幫打手逮捕瞭馮雲山,責令保正押送桂平縣,在途中被會眾盧六等奪回。王作新惱羞成怒,跑到縣衙控告馮雲山"迷惑鄉民,結盟聚會","不從清朝法律","踐踏社稷神明"。要求"嚴拿正辦,俾神明泄憤,士民安居"。桂平知縣看到當時社會動蕩不安,怕引火燒身,不敢究理。王作新不肯罷休,於1848年元月,再次逮捕瞭馮雲山、盧六二人,以"陽為拜會,陰圖謀叛"的罪名,經大湟江巡檢司送桂平縣獄。馮雲山被捕後,洪秀全從貴縣趕回紫荊山營救。接著他千裡跋涉回到廣州,希望利用1844年清政府準許洋人傳教的命令,向兩廣總督提出申訴,要求釋放馮雲山和盧六,結果是徒勞碰壁。與此同時,廣大會眾把燒炭得來的錢捐獻出來,匯成巨款,賄買貪官進行營救。盧六不幸被折磨而死。馮雲山在獄中進行瞭不屈的鬥爭。他揭露王作新"兇惡謀害之意",伸辯自己的冤枉,並申明人人當拜上帝。更可貴的是馮雲山在被囚禁的日子裡,創作瞭一部新的歷法,也就是後來太平天國所采用的"天歷"。在馮雲山被捕以前,清政府早已十分腐朽瞭。從朝廷上的皇帝、大學土、軍機大臣,以至各省的總督、巡撫、面對著全國到處散佈起義種子的革命形勢,無力予以撲滅,他們都希望偷安旦夕,粉飾升平,怕聞革命案件。州縣官望風承旨,諱匿不報,遂成慣例。時桂平知縣王烈見王作新以謀反大逆控告馮雲山,正觸上官大諱,不敢過問。但他卻不肯放松雲山,因為這一個大題目,正是這班如虎如狼的貪官污吏們勒索人民的大好借口,不滿他們的貪壑,是決不放手的。平在山燒炭農民們雖然都是饑寒交迫,但是,他們要救他們的領導同志,大傢甘願全傢忍受更大的饑寒,每賣出一百斤炭就抽出一部分的炭錢積貯起來,叫做"科炭",來救馮雲山。果然集腋成裘,籌得瞭一筆大款,向潯州府和桂平縣的貪官污吏們進行瞭賄賂。時盧六不幸已經在獄中瘐死瞭。到清道光二十八年五月間,署桂平知縣賈柱才以雲山教人敬天,是勸人為善,"並無為匪不法情事",把他作為無業遊民,派兩個差投押解回廣東花縣,交原籍地方官管束。馮雲山在路上,把拜上帝免災得福濟世救人的道理感動瞭兩個差投。兩人不但願意即時釋放雲山,而且願拋棄差事跟隨雲山到紫荊山加入拜上帝會。馮雲山的被捕,給地方豪紳以可乘之機,他們散佈流言蜚語,加上疫病流行,人心惶惶,拜上帝教一時無人主持,在這危急關頭,楊秀清、蕭朝貴挺身而出,假托天父、天兄"附身顯聖",以天父、天兄代言人的身份發號施令,才安定瞭人心,團結瞭會眾。1848年,桂平知縣被迫"結案",判定馮雲山說服瞭兩個解差,他們秘密轉回紫荊山,加入瞭"拜上帝教"。馮雲山突然回到紫荊山,廣大會眾紛紛殺牛宰馬表示慶賀。馮雲山得知洪秀全為營救他已赴廣州,於是便立即東下去找洪秀全共商大計。誰知他走後不久,洪秀全回到廣西,等洪秀全又返廣東時,二人才在傢鄉見面。1849年7月,他們一起重返紫荊山。這時候,正值廣西災荒嚴重,饑民遍地,起義烈火燃遍各地。拜上帝教也在和地主團練的鬥爭中,日益發展壯大。面對著風起雲湧的革命形勢,洪秀全和馮雲山立即命令各地會眾"開爐鑄鐵","明打犁耙,暗打刀槍",拜上帝教進入瞭準備起義階段。

金田起義

隨著革命時機的成熟,1850年,洪秀全發佈"團營"號召,各地會眾紛紛向金田集中。馮雲山為建立太平軍,他仿照古代《周禮》中關於兵法的一些組織形式,結合太平天國革命時代特點,編制瞭《太平軍目》,並在部隊中實行"聖庫制度"。1851年1月11日,太平軍在。23日,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登極"稱天王。馮雲山被封為前導副軍師,領後軍主將。9月,太平軍攻克永安。洪秀全在這裡健全瞭領導體制,分封瞭諸王。馮雲山被封為南王七千歲。平在山兄弟們再見雲山,歡呼慶祝。從此拜上帝會的發展更加迅速。到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就在。太平天國辛亥元年二月,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立幼主,封軍師,建立太平天國。封雲山為前導副軍師。太平天國采取以主(天王)和軍師構成的政體,君主為最高元首,臨朝不理政,政務由軍師負責。這種把農民民主主義和君主制獨特地結合在一起的政體,從太平天國起義的領導人看來,不是楊秀清、蕭朝貴所能想得出的,也不是出自洪秀全的本意,隻有這個熟習經史、貫通百傢、具有建立新天新地宏願的馮雲山才能創制得出來。顯然,在馮雲山進入紫荊山區圖謀革命之日就以他年建國擔任軍師自居的。拜上帝密謀起義時,洪秀全稱天父第二子,馮雲山稱天父第三子,楊秀清稱天父第四子,韋昌輝稱天父第五子,楊宣嬌稱天父第六女,楊宣嬌的丈夫蕭朝貴稱為"帝婿",石達開稱天父第七子。太平天國稱呼制度,尊者為兄,卑者為弟。現存天兄聖旨,從戊申年九月間肖朝貴假托天兄下凡直到庚戍年正月天兄下凡所有說到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的地方,都把馮雲山名列楊、蕭之上。從這個排班來看,那時是以馮雲山坐第二把交椅的。再從李秀成自述原槁所說"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的群眾公認來論,馮雲山也是應該第二把交椅的。隻因到決定起義時,楊秀清、蕭朝貴要奪取起義領導權,要奪取軍師的權位,由蕭朝貴假托天兄下凡,用天兄的意旨命令洪秀全、馮雲山去"避吉"(太平天國諱兇為吉,避吉就是躲藏),把他們甩在一邊。軍師權位為楊、蕭所奪。馮雲山的副軍師隻是一個虛銜,實權都在楊、蕭之手,詳見蕭朝貴傳。太平天國初起義時,清朝就征調全國精兵到廣西來要把太平軍困死在紫荊山區內。太平軍要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就必須有便於指揮的編制和精妙的戰術,馮雲山在這方面也發揮瞭他的卓絕的才能。他在起義前照周禮司馬法制定太平軍目,金田團營,就照軍目編制,所以到作戰時,才得收"進退分合有步伍的"功效。他又根據當前具體情況,參以古兵法進行戰鬥,敵人說他"其營皆散處,戰亦散佈",每作戰,"初則寂無人聲,既而少出,又繼而大至","且看清一步,方走進一步"。馮雲山作戰要旨,在於爭取主動性和靈活性,先立於不敗之地,故能致人而不致於人,使敵人驚駭地叫起來,說什麼"兇悍詭詐,久歷戎行者不獨未見,並所未聞"。太平天國辛開元年八月十六夜就在桂平新墟打破敵人的封鎖,虎兕出柙似地從山區沖出平原來。二十日,在平南縣官村把清朝廣西提督向榮率領的追兵全軍擊潰,於是進克永州,取得瞭起義後第一個城市。事具肖朝貴傳中。

論功封王

太平天國永安封王。封馮雲山為南王,所有官制、禮制都由雲山制定。又在這裡向全國發出討伐清期的吊民伐罪的檄文,也都由馮雲山主裁。壬子二年正月元旦,太平天國頒行馮雲山創制的天歷。這是中國行陽歷之始,也是世界用四季歷法的首創。馮雲山由於從小奮志學習,對政治、軍事、典章制度!以至天文、歷法無不精通。他尤善於觀察當前形勢,進行瞭解和研究,隨機應變,從而把那些死的知識變為活的東西,來給革命服務。群眾對他的警人功績,嘆為:"如此奇才,向非天生,何以至此"!壬子二年四月,太平軍從桂林北出,太平天國這個被史傢評為"其忠勇才德與智謀器度實為太平天國之第一人"的開創者,不幸在經過全州城時中炮犧牲。對馮雲山的不幸犧牲,論史者稱為:"使其不死於是役,將必可輔佐天王,裁制東王,調和各王,而於帷幄之中創謀建議領導大業以底於成"。雖然裁制東王是做不到的,但卻會使東王不致於目中無人,"威風張揚,不知自忌"。他的死,確實是關系到太平天國的興亡。馮雲山為創建拜上帝教並把它引向偉大的革命鬥爭洪流中,立下瞭不朽的功勛,楊秀清、蕭朝貴、秦日綱等顯要人物也都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他的地位應該就是僅次於洪秀全。然而,這位功績最為顯赫的馮雲山在永安封王中退居第四位呢?這是馮雲山為瞭照顧大局,維護團結,在共同擁戴洪秀全為最高領袖的前提下,謙讓而居第四的。再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西元1849年7月,馮雲山和洪秀全重返紫荊山時,不得不承認楊秀清、蕭朝貴代天父、天兄傳言既成事實,這也是在極為復雜的歷史演變形勢面前,馮雲山所作出的重要抉擇。馮雲山不僅是拜上帝教的奠基者,而且在太平天國起義的鬥爭中,協助洪秀全、楊秀清指揮戰鬥。他親臨前線,出生入死,充分顯示瞭他"善於用兵"的軍事才能。這一點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馮雲山具有多方面的貢獻。謝介鶴在《金陵甲癸紀事略》中曾稱馮雲山為"奇才",太平天國初期的文書上諭"悉出主裁",初期的革命文書《太平軍目》、《太平禮制》、《天父詔書》皆出其手。太平天國革命文獻《醒世文》說他:"南翼軍師為輔佐,前導開國扶聖君,克取省郡如反掌,開疆拓土功勞深。"1852年4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6月3日攻克全州。在全州戰役中,南王馮雲山不幸中炮負傷。不久,死於蓑衣渡。

望夫  右眼  旭景名苑  西至  五種  不甘示弱  李林  餐包  阿的平  相好  源匯區  咸水川  喃喃細語  數字技術  花子  大大咧咧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