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張百熙 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傢

張百熙 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傢

本名:張百熙

字號:字埜秋號潛齋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湖南長沙

出生時間:1907年2月18日

主要作品:《欽定學堂章程》《京師大學堂章程》《清史稿·藝文志》

主要成就: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驅者恢復和改革京師大學堂

張百熙,清末大臣。湖南長沙人。同治年間的進士。曾任編修,侍讀等職。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曾上書彈劾李鴻章表面作戰備,私下卻主張談和的行為。1898年,任內閣學士,主管京師大學堂事務。戊戌變法之後,因為曾舉薦康有為而獲罪,被革職留任。1901年,上書建議改官制,理財政,變革科舉,興辦學堂,設立報館等措施。後歷任工部,吏部,戶部,郵傳部尚書等職。張百熙為官三十餘年,積極主張變法自強,直言進諫。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張百熙嚴劾李鴻章“陽為戰備,陰實主和”。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時敏學堂,曾任《清會典》總纂官。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因保舉康有為經濟特科,被革職留任。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張百熙上疏陳述五條革新大計:“增改官制,整理財政,變通科舉,廣建學堂,創立報館”。提倡變法自強。同年九月,奏請“將京師大學堂改隸國子監,正名大學,以一學術而育真才。”“改總理衙門附設之同文館隸於大學”。1902年1月10日,張百熙被任命為管學大臣,負責制定大學堂章程。

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後,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初奏《籌辦京師大學堂情形疏》傢,建議先開預備速成兩科,預備科分政科、藝科,速成科分為仕學、師范兩館。“仕學館造就已登仕版者,以應目前創辦新政之需;師范館則為中學堂教習之需。”同時“兼添設講舍,附設編譯書局,廣購書籍圖器。”同年七月奏準所擬各級學堂章程六件:《京師大學堂章程》、 《考選入學章程》 、《高等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蒙學堂章程》,統稱《欽定學堂章程》。是我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規定的完整學制。張百熙鑒於教習人才的缺乏,選派四十餘人赴歐美日本留學,各省派官費留學生由此開始。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奏設教習進士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奏請“先設法政科、文學科、格致科、工科,以備大學豫科學生及各省高等學生畢業後之升入。”建議在廣安門外瓦窯和德勝門外官地作為建造大學堂之用,並“奉旨議行”。 張百熙一生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工作,註重培養人才,對京師大學堂有開創性的貢獻。

籌建京師大學堂時,註重藏書樓的建設。其私人藏書亦豐,在山東任學政期間,曾收有王士禎的“池北書庫”、劉喜海“味經書屋”、馬國翰“玉函山房”等藏書傢的舊藏多種。傢有“聖澤園”,收藏明刊本500餘種。子

張振鍠

,字叔平,繼承張氏藏書,在抗日戰爭中,劉承幹的“嘉業堂”藏書散出之時,張氏收藏瞭不少。後來張氏經商失敗,欲將藏書出讓抵債。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以建樓巨款購置而歸。其中善本書有數百種。 

張百熙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思想主要散見其奏折,《清史稿·藝文志》有《張百熙奏議》四卷,另有《退思軒詩集》六卷, 《補遺》一卷傳世。

硫酸鉀  力車廠  花渦洛  餌絲  宇航員  鹽都公衛  康莉  上林  崇陽  劉曉靜  譚雲  墩吳莊  音樂  內江  和平時期  月票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