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沈攸之 南北朝時期宋朝名將

沈攸之 南北朝時期宋朝名將

中文名:沈攸之

別名:沈仲達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吳興武康

逝世日期:478年3月

職業:將領

主要成就:平定劉子勛之亂;擔任顧命大臣;起兵反抗蕭道成

代表作品:《遺蕭道成書》等

官職: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

隨叔征戰

沈攸之少年喪父,傢境貧窮。450年(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南侵,宋文帝為此征發三吳壯丁。沈攸之也被選入,跟隨堂叔沈慶之征戰。 

452年(元嘉二十九年),沈攸之隨沈慶之征討西陽五水蠻,升為隊主。453年(元嘉三十年),孝武帝在巴口起兵討伐劉劭,任命沈攸之為南中郎府長史,兼行參軍。同年五月,劉劭被殺,沈攸之因功被封為太尉行參軍、平洛縣五等侯,後又改任大司馬行參軍。 

456年(孝建三年),孝武帝恢復已被廢置的都部從事,命沈攸之管理長江北岸刑事,孔璨管理南岸刑事。後來,孝武帝再次廢除都部從事職務,任命沈攸之為員外散騎侍郎。 

459年(大明三年),沈攸之隨沈慶之征討廣陵(今江蘇揚州),屢戰有功,獲賜、仇池步槊。同年七月,廣陵城破,孝武帝本欲對他厚加賞賜,但在沈慶之的勸阻下作罷,改任他為太子旅賁中郎。從此,沈攸之對沈慶之非常痛恨。 

463年(大明七年),沈攸之因母親去世,回傢守孝,期滿後被起復為龍驤將軍、武康縣縣令。 

值守宮廷

465年(景和元年),沈攸之被任命為車騎中兵參軍,並到宮中值守,與宗越、譚金等人深受前廢帝寵信。前廢帝誅殺王公大臣,沈攸之都參與其中,還親自殺死沈慶之。不久,沈攸之封東興縣侯,改任右軍將軍。 

同年十二月,湘東王劉彧繼位,是為宋明帝,沈攸之依例被削去封爵。不久,宗越密謀造反,沈攸之告發有功,再次到宮中值守,又出任東海太守。 

討平子勛

參見:宋平劉子勛之戰

466年(泰始二年),四方藩鎮不服明帝,紛紛起兵反叛,晉安王劉子勛率軍逼近京城。宋明帝命建安王劉休仁與王玄謨率軍征討,尚未赴任的沈攸之被改任為寧朔將軍、尋陽太守,率軍出鎮虎檻。當時,王玄謨尚未出兵,前鋒十支軍隊已經相繼趕到虎檻,互不統屬。沈攸之認為這會導致潰敗,於是統一各軍號令。 

當時,殷孝祖擔任前鋒都督,不得將士擁戴,而沈攸之對內安撫士兵,對外聯合眾將,深得軍心。不久,敵將鐘沖之、薛常寶占據赭圻(今安徽繁昌西北長江南岸),殷孝祖在作戰時中箭而死,軍主范潛投敵,以致全軍驚駭,都推舉沈攸之代替殷孝祖為都督。 

劉休仁正屯兵虎檻,聞知殷孝祖死訊,便派寧朔將軍江方興、龍驤將軍劉靈遺率兵支援。沈攸之認為殷孝祖一死,明天如不再次發動進攻,則示敵以弱,而江方興和自己名位不相上下,必不願意服從自己,如軍令不一,則此戰必敗,於是率眾軍主拜見江方興,道:“四方藩鎮同時反叛,朝廷控制的地方,不過隻有方圓百裡。兩軍剛剛交鋒,殷孝祖便戰死,以致士氣受挫,朝廷憂心。如果明天不能打勝,那麼大事便難以成功。今早,大傢都認為我應該當統帥,但我為人膽小,本領遠不如你,現在便推選你當統帥,我們應該相互合作努力奮鬥。”江方興非常高興。 

沈攸之出來後,面對眾軍主的埋怨,道:“你們忘瞭廉頗與藺相如、寇恂與賈復的故事瞭嗎?我隻是要拯救國傢,怎能計較官位的高低?況且我能向他讓步,他必定不能向我讓步。如今為的是共同解救當前的危機,怎麼能自己樹立異端呢?”次日,官軍進軍赭圻城外大敗叛軍,一直追到姥山(今安徽繁昌東北),又攻取胡白二城。不久,沈攸之便被任命為假節、輔國將軍,都督前鋒諸軍事。 

薛常寶在赭圻糧盡,屯兵濃湖(今安徽繁昌西)的叛軍大將劉胡便將米裝在佈袋裡,然後牢牢捆綁在船艙中,再把船掀翻,讓船順風流下,把米載到赭圻。沈攸之懷疑這些船隻有問題,讓人把船翻過來查看,於是得到瞭許多糧食。沈攸之的族侄沈懷寶,也是叛軍將領,他派親信楊公贊攜帶密信招誘沈攸之。沈攸之將楊公贊斬首,把沈懷寶的書信呈給明帝。不久,沈攸之攻克瞭赭圻,因功升為使持節、冠軍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 

同年六月,袁顗又率軍進駐鵲尾(今安徽廬江縣境內)。沈攸之部將張興世越過鵲尾,占據上遊的錢溪(今安徽貴池東梅根港)。劉胡攻擊錢溪時,沈攸之便率眾將進攻濃湖。當時,袁顗命人傳話說已經攻破錢溪,眾將都很驚慌。沈攸之道:“如果錢溪已被攻取,一定會有幾人逃回來,這一定是他們進攻不利,傳播假消息來恐嚇我們。”勒令軍中不許亂動。不久,錢溪果然有人傳信,說是擊敗瞭叛軍。沈攸之便將錢溪送來的叛軍割掉耳鼻,送給袁顗,袁顗馬上追回劉胡。 

沈攸之又率眾軍全力攻擊袁顗。鵲尾糧盡,叛軍派一千多人到南陵運米,被官軍打敗。劉胡見勢不妙,率先逃跑,袁顗也逃跑瞭。沈攸之率軍追趕,袁顗於途中被殺。 

當時,赭圻、濃湖城破,叛軍丟下大量物資,官軍各部紛紛搶奪,隻有沈攸之與張興世約束部隊。不久,沈攸之攻入尋陽,擒斬劉子勛,因功封為前將軍、郢州刺史,又改任中領軍,封貞陽縣公。 

征伐彭城

同年十月,原響應劉子勛的徐州刺史薛安都遣使請降。宋明帝任命沈攸之為假節、前將軍,並命他和鎮軍將軍張永率五萬兵馬迎接薛安都。薛安都驚懼之下,轉而投降北魏,並求援兵。十二月,沈攸之進逼彭城(今江蘇徐州),駐軍於下礚,又派部將王穆到武原守護輜重。結果,王穆之被魏軍擊敗,糧車被毀,沈攸之被迫退兵,損失慘重。 

467年(泰始三年)正月,沈攸之留長水校尉王玄載,積射將軍沈韶駐守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宿豫(今江蘇宿遷東南),並在睢陵、淮陽設置戍堡,自己返回淮陰。隨即,沈攸之被罷去官職,隻以縣公的身份統領兵馬。不久,沈攸之請求北伐,被拒絕後又入朝面陳。宋明帝仍不批準,命他返回淮陰。同年六月,沈攸之親自率軍將糧草送給下邳,並在城外挖掘深壕,又派龍驤將軍垣揚之將下邳百姓遷到淮陰。 

當時,魏軍派人到下邳,詐稱道:“薛安都打算投降,你快派人來迎接。”沈攸之的副將吳喜相信瞭,建議派人前去。後來,來報信的人越來越多,吳喜就更加相信瞭。沈攸之將那些來報信的人召集起來,對他們道:“薛安都早應回到朝廷,現在想回來,也還來得及,他隻要派子弟來,我一定就會派大軍迎接。你們如果能和薛傢子弟一同來,就能讓回到本鄉縣當長官,這都由你們決定。如果不能,就不用徒勞往返瞭。”從此,這些人一去再不回來。 

七月,宋明帝命沈攸之進攻彭城。沈攸之則認為糧運不便,前後七次提出不可出兵。宋明帝大怒,下詔道:“你春天請求出兵,我怕士兵疲勞,況且去年剛敗,士氣低落,沒有允許。現在你就不肯出兵瞭,你若不去不做,讓吳喜獨自去好瞭。”沈攸之隻好出兵。 

沈攸之剛剛行到遲墟,宋明帝卻又後悔瞭,讓他撤軍。沈攸之隻好退回下邳,但是魏軍緊追不舍。沈攸之與魏軍交戰,結果身受重傷,趁夜進入陳顯達的營寨。當夜,宋軍潰散,沈攸之丟下軍隊逃回淮陰,暫代冠軍將軍,並代理南兗州刺史。 

擔任顧命

468年(泰始四年),宋明帝任命沈攸之為吳興太守。沈攸之推辭不受,被改任為左衛將軍、太子中庶子。469年(泰始五年),沈攸之出任監郢州諸軍、郢州刺史。470年(泰始六年),沈攸之又進號鎮軍將軍。 

472年(泰豫元年),宋明帝駕崩,其子劉昱繼位,是為後廢帝。沈攸之被任命為顧命大臣,進封安西將軍、散騎常侍。這時,巴西百姓李承明造反,擒獲太守張澹,而荊州刺史已離職,新任刺史尚未到任,後廢帝遂命沈攸之暫管荊州事務。沈攸之到任後,李承明已被平定,於是被正式任命為都督八州諸軍事、鎮西將軍、荊州刺史。 

盤踞荊州

沈攸之自認為才略過人,當初在郢州時,便暗藏反意,後來調任荊州,把郢州的精兵也帶去瞭。沈攸之到荊州後,以討伐蠻族為名,征發民力,召集士卒,部署軍務,仿佛敵軍將至,又征收重稅,修繕兵甲,養馬兩千餘匹,造船近千艘。此外,沈攸之還截留過境士子、商旅,藏匿亡命之徒,引起朝廷的猜疑、忌憚。 

後來,沈攸之的不臣之心更是明顯,對朝廷制度,從不遵奉,富貴程度,不亞王公,夜晚所有廂房走廊燈火通明,通宵不滅。後房妓妾達數百人,都是一時絕色。 

474年(元徽二年),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范密謀造反,命道士陳公昭送信給沈攸之,稱其為“沈丞相”。沈攸之不拆信,並將陳公昭交付朝廷。不久,劉休范起兵襲擊京城。沈攸之對僚佐道:“桂陽王如今造反,必定聲稱與我一同起兵。我若不趕快勤王,一定會引起懷疑。”於是派部將孫同、沈懷奧率兵東下,受郢州刺史晉熙王劉燮的指揮。劉同剛過夏口(今湖北漢口),劉休范已被平定,便返回荊州。七月,朝廷進封沈攸之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但是,沈攸之推掉瞭開府之職。 

當時,沈攸之在外專權,朝廷多次想召他回朝,但是擔心他不聽詔令,隻好作罷。後來,眾大臣以皇太後的名義派中使去荊州,探查他的意圖。中使問沈攸之道:“你一直在外辛苦,應該回到京城,然而你的職位特別地重要,換人非常困難,是回去還是留下,都由你做主。”沈攸之回答道:“我蒙受國傢的大恩,才能做到這麼大的官職。我能力平庸,本來不配當朝廷大官,如今防守邊疆,討伐反叛的蠻族,還能勉強勝任。雖然皇太後想我回去,我怎麼敢自定去留,這事情我完全聽從朝廷的旨意。”從此,朝廷更加忌憚沈攸之,調他回朝之事從此作罷。 

476年(元徽四年),建平王劉景素在京口(今江蘇鎮江)造反,沈攸之再次響應朝廷。不久,劉景素被平定。 

起初,巴東建平蠻造反,沈攸之派兵討伐。不久,劉景素造反,沈攸之便追回這支軍隊。巴東太守劉攘兵與建平太守劉道欣都懷疑沈攸之有野心,便截斷巫峽的歸路,不讓荊州軍隊回去。當時,劉攘兵的長子劉天賜是荊州西曹,沈攸之便派他勸說劉攘兵。劉攘兵得知確實是劉景素造反,便解除武裝,向沈攸之謝罪。但是,劉道欣仍堅守建平,不聽劉攘兵勸說。劉攘兵便與荊州伐蠻軍一起奪取建平,斬殺劉道欣。 

起兵叛亂

477年(升明元年),後廢帝被殺,蕭道成立其弟劉準為帝,是為宋順帝。沈攸之進封為東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並獲賜班劍武士二十人。 

當初,沈攸之在荊州時與直閣將軍高道慶關系不和睦,後來高道慶回朝,稱沈攸之造反,請求襲擊荊州,蕭道成等人都沒有同意。楊運長等人也與沈攸之不和,便與高道慶合謀,派刺客刺殺,結果沒有成功。這時,後廢帝被殺,主簿宗儼之、功曹臧寅便勸沈攸之起兵。沈攸之因為長子沈元琰還在京城,便沒有答應。 

不久,蕭道成派沈元琰將後廢帝剖人斬人的工具帶給沈攸之看。沈攸之認為蕭道成名望地位一直都不如自己,如今卻掌握朝政,心中非常不滿,對沈元琰道:“我寧可像王凌一樣死去,也不願像賈充一樣活著。”但是,由於他的親信有不同意見,因此沒有起兵。 

同年十二月,沈攸之傳檄四方,自稱得太後密旨,邀雍州刺史張敬兒、豫州刺史劉懷珍、梁州刺史范柏年、司州刺史姚道和、湘州行事庾佩玉、巴陵內史王文和一同起兵。結果,張敬兒、劉懷珍、王文和斬殺使者,表奏朝廷;范柏年、姚道和、庾佩玉也是首鼠兩端。 

蕭道成得報,命侍中蕭嶷代鎮東府,撫軍行參軍蕭映鎮京口,又命右衛將軍黃回為郢州刺史,總督前鋒諸軍討伐沈攸之。 

兵敗自縊

十二日,沈攸之命部將孫同、劉攘兵、王靈秀等人相繼東進。二十四日,沈攸之親自率武茂宗、沈韶等人到達夏口。沈攸之自恃兵力強大,認為郢城弱小,不值一攻。柳世隆據守郢城,派人到西渚(今武漢鸚鵡洲之西)挑戰,前軍中兵參軍焦度也在城樓上肆意辱罵。沈攸之被激怒,改變瞭預定長驅東下的計劃,命諸軍登岸點火燒其外城,築建長圍,晝夜攻戰。柳世隆盡力防守,沈攸之不能破城。 

由於沈攸之長時間攻不破郢城,手下將士也喪失瞭信心。478年(升明二年),劉攘兵燒毀軍營,向官軍投降,其他各路部隊紛紛動搖,沈攸之再也控制不住亂勢。次日,沈攸之將劉攘兵的兒子劉天賜斬首,率領殘部渡江。到達魯山(今湖北漢陽東北隅)時,殘兵紛紛逃散,沈攸之隻得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 

當初,張敬兒斬殺沈攸之的使者,趁沈攸之東進便出兵偷襲江陵。留守江陵的江乂、傅宣出逃,沈元琰被殺,張敬兒又將沈攸之的子孫誅殺。 

沈攸之快到江陵時,得知江陵陷落,隻好和兒子沈文和逃到華容境內,在櫟林自縊而死。不久,當地村民將他父子的首級砍下,送到江陵。張敬兒把沈攸之的首級放到盾牌上,用青佈傘覆蓋蓋,到各集市上展覽,然後送到建康。 

有積雪  拉東  都幫  院中  老姐  迎宣門  鮮綠色  爬行綱  天香雲外飄  三岔村碼口  念珠菌性陰  適合自己  孔傢鎮  附加  蒲松齡  嶂青西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