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夜明砂

夜明砂

夜明砂別名: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簷老鼠屎,

夜明砂簡介:夜明砂,中藥名。為蝙蝠科蝙蝠屬動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ras Thomas、大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 Milne-Edwards、伏翼屬普通伏翼Pipstrellus abramus Temminck、兔蝠屬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棕蝠屬華南大棕蝠Eptesicus andersoni(Dobson)、蹄蝠科蹄蝠屬動物大馬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 Hodgson及菊頭蝠科菊頭蝠屬動物馬鐵菊頭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等的糞便。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積的功效。主治青盲,雀目,目赤腫痛,白晴溢血,內外翳障,小兒疳積,瘰癧,瘧疾。

夜明砂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肝明目,散瘀消積。

主治

1、主要用於青盲,雀目,目赤腫痛,白晴溢血,內外翳障,小兒疳積,瘰癧,瘧疾。

2、西醫診為急性結膜炎、沙眼、結膜岀血屬於肝火上炎者,小兒消化不良屬於飲食停滯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佈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研末調塗。

註意事項

豬膽汁苦寒傷陽,脾胃虛寒者慎服。

化學成分

主要含膽汁酸類、膽色素、黏蛋白、脂類及無機物等。膽汁酸中有鵝去氧膽酸、3α-羥基-6-氧-5α-膽烷酸和石膽酸。此外還有豬膽酸和豬去氧膽酸。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豬膽粉口服有明顯鎮靜作用。豬膽汁酸鹽對可卡因所致驚厥有顯著對抗作用。

2、對呼吸系統的作用:復方豬膽混懸液(豬膽、桔梗、半夏、地龍)、膽酸、膽酸鈉、鵝去氧膽酸鈉等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和一定的平喘作用。膽酸鈉能直接擴張支氣管,解除支氣管痙攣。復方豬膽混懸液、膽酸及其鈉鹽口服有祛痰作用。膽酸鈉靜脈註射能延長肺牽張反射時間,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復方豬膽粉、豬膽膏、豬膽酸鈉與膽酸對肺炎鏈球菌、甲型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流感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豬膽酸、豬去氧膽酸鈉、鵝去氧膽酸鈉、膽酸鈉、去氧膽酸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四疊球菌等亦有抑制作用;豬膽汁、豬膽粉、去氧膽酸鈉、甘氨膽酸鈉能抑制百日咳桿菌的生長。豬膽汁、豬膽粉、膽酸鈉、牛磺膽酸鈉、甘氨豬去氧膽酸鈉及鵝去氧膽酸鈉對結核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豬膽汁精制提取物(主要成分為甘氨豬去氧膽酸)對心臟有興奮作用。膽酸對蟾蜍心臟有興奮作用,而鵝去氧膽酸則有明顯抑制作用。豬膽汁精制提取物還具有降壓作用。

5、對消化系統的作用:豬膽汁保留灌腸,可促進腸蠕動,緩解手術後腹脹氣,又能通便。膽汁酸鹽能顯著增加膽汁及膽汁酸鹽的分泌量,可使膽石溶解,減少膽石的形成率。膽汁酸鹽對總膽管與括約肌均有不同程度的松弛作用,促使膽汁排入十二指腸。膽汁酸鹽對脂肪、類脂質與脂溶性維生素的消化吸收有促進作用。

6、此外,豬膽粉及膽酸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可降低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

相關論述

《本經》: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

夜明砂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夜盲癥:夜明砂10g,雞肝1具。將夜明砂用紗佈包好,與雞肝同煮,肝熟,飲湯食肝,連服1月。

2、治角膜雲翳:夜明砂、白菊花、決明子、谷精草各10g。水煎服,每日2次。(1-2方出自《中國動物藥》)

3、治小兒雀目:夜明砂炒研,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以米飲下五丸。(《綱目》)

4、治內外翳障:夜明砂為末,化入豬膽內,煮食飲汁。(《直指方》)

夜明砂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以夏季為宜。從山洞中鏟取,除去泥土,揀去雜質,曬幹。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

夜明砂保存方法

置通風幹燥處。

夜明砂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為長橢圓形顆粒,兩端微尖,長5-7mm,直徑約2mm。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顆粒狀或粉末狀。放大鏡下觀察,可見棕色或黃棕色有光澤的昆蟲頭、眼及破碎的翅膀。氣微或無,味微苦而微辛。

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形狀。

夜明砂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蝙蝠科蝙蝠屬動物蝙蝠、大管鼻蝠、伏翼屬普通伏翼 、兔蝠屬大耳蝠、棕蝠屬華南大棕蝠;蹄蝠科蹄蝠屬動物大馬蹄蝠及菊頭蝠科菊頭蝠屬動物馬鐵菊頭蝠等。

形態特征

1、蝙蝠:又名東方蝙蝠,是一種營飛翔生活的小型獸類。較小,體長4.5-8.0cm。眼小,鼻部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寬。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後至軀體兩側後肢及尾間,有一層薄的翼膜,其上無毛。尾發達。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體形小。鼻孔呈長管狀。耳尖鈍圓,耳屏尖長呈直形。翼膜寬從趾基起。第5掌骨較第4掌骨稍長。全身毛細長而柔軟,毛基深褐色。體背毛灰棕色,並有灰白色細軟長毛。翼膜為淺灰褐色。

3、普通伏翼:又名傢蝙蝠,體形小。頭骨小而寬。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轉可達眼與鼻孔之間。耳屏小而圓鈍,內緣凹,外緣突出。足纖小。翼膜從趾基起,距緣膜發達且呈圓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間膜。背面暗棕色,頭部色較深。腹面較淺,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又名兔蝠,體長5-8cm。耳極大,為其最顯著之特征。耳殼近乎卵圓形,前後緣均甚突出。耳屏甚長,幾為耳長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後肢及足均纖細。尾與體等長。全身背面淺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5、華南大棕蝠:又名安氏蝠。體形較大。前臂長5.4-5.7cm。耳較寬,近於三角形。尾端有3節椎骨而突出於股間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淺而與毛端同色外,餘均暗黑褐色。體背表面絕無灰黃色霜斑。下體餘部淡黃灰色。

6、大馬蹄蝠:又名大蹄蝠,體形較大,重41-66g,體長9.2-10.5cm。前臂長8.9-9.7cm。有復雜的鼻葉,由4部分組成;最下方為大而寬的馬蹄形葉(前葉),前葉兩外側各有4個副小葉;前葉之後為橫棍形的鞍狀葉;其後為頂葉,頂葉顯著窄於前葉且分裂成4個小塊。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無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葉。額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僅有1節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節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長,第5掌骨短。有距,距約為脛骨長度之半。尾甚長,其長度超過體長之半,股間膜後緣呈鈍角向後突出。毛被細而稠密。上體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下體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間膜黑褐色。

7、馬鐵菊頭蝠:又名大菊頭蝠,前臂長5.5-6.0cm,顱長2.3-2.5cm。吻部有復雜的葉狀突起即鼻葉。鼻葉兩側及下方有一較寬的馬蹄形肉葉;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狀葉,正面呈提琴狀;其側面中央略凹,後面有一連接葉襯托著,呈寬圓形,與一頂葉相連。耳大略寬闊,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細密而柔軟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淺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為灰棕色。

分佈區域

1、蝙蝠:分佈於東北、華北及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大管鼻蝠:分佈於吉林、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普通伏翼: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4、大耳蝠:分佈於吉林、黑龍江、河北、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5、華南大棕蝠:分佈於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6、大馬蹄蝠:分佈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馬鐵菊頭蝠:分佈於吉林、山西、陜西、山西、陜西、山東、四川、雲南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浙江、江西、廣西、江蘇、河南、甘肅、遼寧等地。均為野生。

青之炎  能再  花倪  路黃苑  廢物  北寨東口  卡拉膠  湯廟  金廈  祥橋  青塔村七組  弗氏  發動態  永坪鎮  山雨欲來風  愛民道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