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庵摩勒

庵摩勒

庵摩勒別名:餘甘子,菴摩勒,餘甘,庵摩落迦果,土橄欖,油柑,望果,油甘子,牛甘子,橄欖子,喉甘子,魚木果,滇橄欖,橄欖,

庵摩勒簡介:庵摩勒,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餘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inn.的果實。分佈於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利咽,潤肺化痰,生津止渴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咳嗽,咽痛,白喉,煩熱口渴,高血壓。

庵摩勒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咽,潤肺化痰,生津止渴。

主治

感冒發熱,咳嗽,咽痛,白喉,煩熱口渴,高血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鮮品取汁服。

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主補益,強氣力。取子壓取汁,和油塗頭生發,去風癢。初塗發脫,後生如漆。”

庵摩勒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果熟時采收,開水燙透或用鹽水浸後,曬幹。

庵摩勒保存方法

~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生於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分佈於印度、斯裡蘭卡、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南美有栽培。~~

庵摩勒藥材鑒別

鑒別

~果實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2-2cm。表面棕褐色至墨綠色,有淡黃色顆粒狀突起,具皺紋及不明顯的6棱,果柄長約1mm,果肉(中果皮)厚1-4mm,質硬而脆。內果皮黃白色,硬核樣,表面略具6棱,背縫線的偏上部有數條維管束。幹後裂成6瓣。種子6,近三棱形,棕色。氣微,味酸澀,回甜。~~

藥材性狀

果實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2-2cm。表面棕褐色至墨綠色,有淡黃色顆粒狀突起,具皺紋及不明顯的6棱,果柄長約1mm,果肉(中果皮)厚1-4mm,質硬而脆。內果皮黃白色,硬核樣,表面略具6棱,背縫線的偏上部有數條維管束。幹後裂成6瓣。種子6,近三棱形,棕色。氣微,味酸澀,回甜。

庵摩勒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大戟科植物餘甘子。

形態特征

喬木,高達23米,胸徑50厘米;樹皮淺褐色;枝條具縱細條紋,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至革質,二列,線狀長圓形,長8-20毫米,寬2-6毫米,頂端截平或鈍圓,有銳尖頭或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幹後帶紅色或淡褐色,邊緣略背卷;側脈每邊4-7條;葉柄長0.3-0.7毫米;托葉三角形,長0.8-1.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為雄花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長1-2.5毫米;萼片膜質,黃色,長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長1.2-2.5毫米,寬0.5-1毫米,頂端鈍或圓,邊緣全緣或有淺齒;雄蕊3,花絲合生成長0.3-0.7毫米的柱,花藥直立,長圓形,長0.5-0.9毫米,頂端具短尖頭,藥室平行,縱裂;花粉近球形,直徑17.5-19微米,具4-6孔溝,內孔多長橢圓形;花盤腺體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長約0.5毫米;萼片長圓形或匙形,長1.6-2.5毫米,寬0.7-1.3毫米,頂端鈍或圓,較厚,邊緣膜質,多少具淺齒;花盤杯狀,包藏子房達-半以上,邊緣撕裂;子房卵圓形,長約1.5毫米,3室,花柱3,長2.5-4毫米,基部合生,頂端2裂,裂片頂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1-1.3厘米,外果皮肉質,綠白色或淡黃白色,內果皮硬殼質;種子略帶紅色,長5-6毫米,寬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分佈區域

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生於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分佈於印度、斯裡蘭卡、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南美有栽培。

邊緣系統  橋七組  大尖山  羈絆  南橋鎮  黃金分割  昆中  樂極生悲  頭昏腦悶  篩選試驗  首烏  廣口  中正  件數  堰頭老  熊廷弼街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