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餘甘子

餘甘子

餘甘子別名:菴摩勒,餘甘,庵摩勒,庵摩落迦果,土橄欖,望果,油甘子,牛甘子,橄欖子,喉甘子,

餘甘子簡介:餘甘子,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餘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的果實。具有清熱利咽,潤肺化痰,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咳嗽,咽痛,白喉,煩熱口渴,高血壓。

餘甘子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咽,潤肺化痰,生津止渴。

主治

感冒發熱,咳嗽,咽痛,白喉,煩熱口渴,高血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鮮品取汁。

註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服。

化學成分

1、果實含鞣質,其中有葡萄糖沒食子鞣甙,沒食子酸,並沒食子酸,鞣料雲實精,原訶子酸,訶黎勒酸,訶子酸,訶子次酸,3,6-二沒食子酰葡萄糖,幹果含粘酸。

2、果皮含沒食子酸,油柑酸,餘甘子酚。

3、種子含固定油約26%,油中含亞麻酸8.8%,亞油酸44%,油酸28.4%,硬脂酸2.2%,棕櫚酸3.0%,肉豆蔻酸1%等。

藥理作用

幹燥果實的提取物,對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等有抑菌作用。本品含豐富的維生素C,有營養作用。並曾發現對傢免有一定降血脂作用。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主風虛熱氣。”

2、《本草拾遺》:“主補益,強氣力。取子壓取汁,和油塗頭生發,去風癢。初塗發脫,後生如漆。”

3、《海藥本草》:“主丹石傷肺,上氣咳嗽。久服輕身,延年長生。”

4、《本草衍義》:“解金石毒,為末作湯點服。”

5、《福建中草藥》:“消食化滯。治食積嘔吐,腹痛,泄瀉。”

餘甘子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痛,口幹煩渴,維生素C缺乏癥(壞血病):每用(餘甘瞭)鮮果10-30個,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白喉:(滇)橄欖500g,玄參、甘草各30g。冷開水泡至起霜花,取霜用棉紙鋪開曬幹後,加馬尾龍膽粉6g,冰片1.5g,炒白果仁粉1.5g,吹喉用。

3、治哮喘:(滇)橄欖21個,先煮豬心肺,去浮沫再加橄欖煮熟連湯吃。(2-3方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4、治食積嘔吐,腹痛,泄瀉:(餘甘子)果5-10枚或鹽漬果5-8枚嚼食;或鹽浸果液1湯匙,開水沖服。(《福建中草藥》)

5、治高血壓病:用(餘甘子)鮮果5-8枚生食,日服2次。(《福建藥物志》)

餘甘子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果熟時采收,開水燙透或用鹽水浸後,曬幹。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幹燥。

餘甘子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陰涼幹燥處。

餘甘子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粉末淡棕黃色。外果皮表皮細胞呈不規則多角形或類方形,壁厚。種皮柵欄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斷面觀呈類長方形,排列緊密,直徑53-96μm,壁極厚,孔溝細密,胞腔明顯。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長條形,直徑12-29μm,兩端多圓鈍,壁厚而木化,有的胞腔內含黃棕色物。石細胞圓三角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7-75μm,壁厚,孔溝明顯。草酸鈣簇晶直徑7-66μm,並可見草酸鈣方晶。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水20ml使溶解,加乙酸乙酯30ml振搖提取,取乙酸乙酯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餘甘子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4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9∶9∶3∶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熱風吹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

果實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2-2cm。表面棕褐色至墨綠色,有淡黃色顆粒狀突起,具皺紋及不明顯的6棱,果梗長約1mm,果肉(中果皮)厚1-4mm,質硬而脆。內果皮黃白色,硬核樣,表面略具6棱,背縫線的偏上部有數條維管束,幹後裂成6瓣。種子6顆,近三棱形,棕色。氣微,味酸澀,回甜。

以個大、肉厚、回甜味濃者為佳。

餘甘子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大戟科葉下珠屬餘甘子。

形態特征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3-8m。樹皮灰白色,薄而易脫落,露出大塊赤紅色內皮。葉互生於細弱的小枝上,2列,密生,極似羽狀復葉;近無柄;落葉時整個小枝脫落;托葉線狀披針形;葉片長方線形或線狀長圓形,長1-2cm,寬3-5mm。花簇生於葉腋,花小,黃色;單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每花有花萼5-6片,無瓣;雄花花盤成6個極小的腺體,雄蕊3,合生成柱;雌花花盤杯狀,邊緣撕裂狀,子房半藏其中。果實肉質,徑約1.5cm,圓而略帶6棱,初為黃綠色,成熟後呈赤紅色,味先酸澀而後回甜。花期4-5月,果期9-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雲南,銷青海、西藏、內蒙古等地。四川、廣東、廣西、福建、貴州亦產,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陽處。

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寒冷,遇霜容易落葉、落花,甚至凍壞嫩枝條。對土壤要求不嚴,南方各類山地均可種植。以向陽山坡、梯田和園地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

用種子和嫁接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春季播種育苗,待苗木生長到70-100cm,可和優良品種進行嫁接。2、嫁接繁殖:選取2-4年野生餘甘子為砧木,取2年生的優良品種枝條為接穗,於2-5月間嫁接。成活後按行株距4m×3m或4m×4m移栽,1h㎡種植600-825株。

病蟲防治

蟲害有木毒蛾、介殼蟲、蚜蟲等,可用0.1%-0.8%的甲胺磷等噴射。

溫吞  小柱  天後之戰  湧流  劉德財  童前  常用字  何那  孝衣  好奇心  婉約  玉池  義行  寶鑒  上川路民雨  球鱗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