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薯莨

薯莨

薯莨別名:赭魁,薯良,雞血蓮,血母,朱砂蓮,血三七,雄黃七,血葫蘆,朱砂七,紅藥子,金花果,紅孩兒,孩兒血,牛血蓮,染佈薯,

薯莨簡介:薯莨,中藥名。為薯蕷科植物薯莨DioscoreacirrhosaLour.的塊莖。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咳血,咯血,嘔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腹痛,脘腹脹痛,痧脹腹痛,熱毒血痢,水瀉,關節痛,跌打腫痛,瘡癤,帶狀皰疹,外傷出血。

薯莨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咳血,咯血,嘔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腹痛,脘腹脹痛,痧脹腹痛,熱毒血痢,水瀉,關節痛,跌打腫痛,瘡癤,帶狀皰疹,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磨汁塗。

註意事項

~孕婦慎服。~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對子宮平滑肌作用。

3、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收斂固澀,止血痢。治紅痢,紅崩,咳血,水瀉。”

2、《福建藥物志》:“治帶狀皰疹,魚蝦中毒。”

薯莨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咳血:朱砂蓮、藕節各9g,茅草根6g。共炒焦後,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2、治衄血,咯血:薯莨12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3、治內痔出血:牛血蓮、旱蓮草、海蚌含珠各15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4、治紅崩:朱砂蓮、紅雞冠花各9g,百草霜3g。共研末,煮米酒服。(《貴州民間藥物》)

5、治月經不調:牛血蓮10g,月月紅10g。水煎服。(《湘西苗藥匯編》)

薯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5-8月采挖,洗凈,搗碎鮮用或切片曬幹。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洗凈,潤透,切薄片,幹燥,篩去灰屑。

薯莨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防黴,防蛀~

薯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1、藥材性狀:塊莖呈長圓形、卵圓形、球形或結節塊狀,長10-15cm,直徑5-10cm。表面深褐色,粗裂,有瘤狀突起和凹紋,有時具須根或點狀須根痕。縱切或斜切成塊片,多數呈長卵形,長3-12cm,厚0.2-0.7cm。外皮皺縮,切面暗紅色或紅黃色。質硬而實,斷面顆粒狀,有明顯的或隱約可見紅黃相間的花紋。氣微,味澀、苦。

2、飲片性狀:呈不規則圓形或卵圓形薄片,直徑1.5-10cm。周邊深褐色或褐紅色,凹凸不平,有點狀突起的須根痕。切面紫紅色或棕紅色,有多數黃色斑點及斑紋,對光可見“亮銀星。”氣微,微苦、澀,微酸。

薯莨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薯蕷科植物薯莨。

形態特征

藤本,粗壯,長可達20m左右。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土層,為卵形、球形、長圓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紅色,幹後紫黑色,直徑大的甚至可達20多cm。莖綠色,無毛,右旋,有分枝,下部有刺。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革質或近革質,長橢圓狀卵形至卵圓形,或為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5-20cm,寬(1-)2-14cm,頂端漸尖或驟尖,基部圓形,有時呈三角狀缺刻,全緣,兩面無毛,表面深綠色,背面粉綠色,基出脈3-5,網脈明顯;葉柄長2-6cm。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10cm,通常排列呈圓錐花序,圓錐花序長2-14cm或更長,有時穗狀花序腋生;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長約2mm,內輪倒卵形,小;雄蕊6,稍短於花被片。雌花序為穗狀花序,單生於葉腋,長達12cm;雌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卵形,厚,較內輪大。蒴果不反折,近三棱狀扁圓形,長1.8-3.5cm,寬2.5-5.5cm;種子著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仍不脫落。

分佈區域

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及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1500m的山坡、路旁、河谷邊的雜木林、闊葉林中、灌叢中或林邊。

粗心  大孫崗  木質部  乖巧  霧柳鎮  丘北  曹勇  德主刑輔  奪取政權  堯舜  佈朗夫人  聶三  藍白色  綜核名實  梅溪湖路近  直接分裂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