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石蕨

石蕨

石蕨別名:石豇豆,石豆角,石針,石小豆,鴨舌韋,鴨舌魚鱉,

石蕨簡介:石蕨,中藥名。為水龍骨科石蕨屬植物石蕨Saxiglossumangustissimum(Gies.)Ching的全草。分佈於陜西、甘肅及華南大部分地區。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感冒,咳嗽,目赤,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白帶,風濕腰腿痛,瘧疾,血絲蟲病,小兒疳積,吐血,衄血,崩漏,白帶多。

石蕨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主治

用於感冒,咳嗽,目赤,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白帶,風濕腰腿痛,瘧疾,血絲蟲病,小兒疳積,吐血,衄血,崩漏,白帶多。

用法用量

15-30g。

石蕨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小兒驚風:石蕨30g,一枝黃花根15g,半邊蓮15g,高粱泡15g,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2、治跌打損傷:石蕨鮮草倒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石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采收,連根挖出,洗凈,曬幹。

石蕨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水龍骨科石蕨屬植物石蕨。

形態特征

石附生小型蕨類,高10-12厘米。根狀莖細長橫走,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漸尖頭,邊緣具細齒,紅棕色至淡棕色,盾狀著生。葉遠生,相距1-2厘米,幾無柄,基部以關節著生;葉片線形,長3-9厘米,寬2-3.5厘米,鈍尖頭,基部漸狹縮,幹後革質,邊緣向下強烈反卷,幼時上面疏生星狀毛,下面密被黃色星狀毛,宿存。主脈明顯,上面凹陷,下面隆起,小脈網狀,沿主脈兩側各構成一行長網眼,無內藏小脈,近葉邊的細脈分離,先端有一膨大的水囊。孢子囊群線形,沿主脈兩側各成一行,位於主脈與葉緣之間,幼時全被反卷的葉邊覆蓋,成熟時張開,孢子囊外露;孢子橢圓形,單裂縫,周壁上面具有分散的小瘤,外壁光滑。

分佈區域

分佈於陜西、甘肅及華南大部分地區。

生長環境

附生於陰濕的巖石或樹上。

埋伏  唐江南  講臺  格林  法我  滑利  沙隆  所有者權益  對馬島之魂  思敬  爐厝  宜塘村  全市  魏塘鎮  成然  缺血性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