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苦竹瀝

苦竹瀝

苦竹瀝別名:

苦竹瀝簡介:苦竹瀝,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amarus(Keng)Kengf.的莖竿經火烤後流出的液汁。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火,解毒利竅之功效。常用於目赤,牙痛,口瘡。

苦竹瀝功效作用

功能

清火,解毒利竅。

主治

目赤,牙痛,口瘡。

用法用量

內服:沖服,30-60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點眼或揩牙。

相關論述

1、《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2、《藥性論》:“治眼赤。”

3、《日華子》:“苦竹作瀝,功用與淡竹同。”

苦竹瀝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目赤眥痛如刺,不得開,肝實熱所致,或生障翳: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綿裹入竹瀝內,浸一宿)。以點目中,數度令熱淚出。(《梅師集驗方》)

2、治卒齒痛:苦竹燒一頭,一頭得汁,多揩齒上瘥。(《姚僧坦集驗方》)

苦竹瀝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取鮮竹竿,截成30-50cm長段,兩端去節,劈開,架起,中間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苦竹瀝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禾本科植物苦竹。

形態特征

苦竹,又名傘柄竹。竿高3-5米,粗1.5-2厘米,直立,竿壁厚約6毫米,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後漸轉綠黃色,被灰白色粉斑;節間圓筒形,在分枝一側的下部稍扁平,通常長27-29厘米,節下方粉環明顯;節內長約6毫米;竿環隆起,高於籜環;籜環留有籜鞘基部木栓質的殘留物,在幼竿的籜環還具一圈發達的棕紫褐色刺毛;竿每節具5-7枝,枝稍開展。籜鞘革質,綠色,被較厚白粉,上部邊緣橙黃色至焦枯色,背部無毛或具棕紅色或白色微細刺毛,易脫落,基部密生棕色刺毛,邊緣密生金黃色纖毛;繸耳不明顯或無,具數條直立的短繸毛,易脫落而變無繸毛;籜舌截形,高約1-2毫米,淡綠色,被厚的脫落性白粉,邊緣具短纖毛;籜片狹長披針形,開展,易向內卷折,腹面無毛,背面有白色不明顯短絨毛,邊緣具鋸齒。末級小枝具3或4葉;葉鞘無毛,呈幹草黃色,具細縱肋;無葉耳和籜口繸毛;葉舌紫紅色,高約2毫米;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4-20厘米,寬1.2-2.9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下表面淡綠色,生有白色絨毛,尤以基部為甚,次脈4-8對,小橫脈清楚,葉緣兩側有細鋸齒;葉柄長約2毫米。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具3-6小穗,側生於主枝或小枝的下部各節,基部為1片苞片所包圍,小穗柄被微毛;小穗含8-13朵小花,長4-7厘米,綠色或綠黃色,被白粉;小穗軸節長4-5毫米,一側扁平,上部被白色微毛,下部無毛,為外稃所包圍,頂端膨大呈杯狀,邊緣具短纖毛;穎3-5片,向上逐漸變大,第一穎可為鱗片狀,先端漸尖或短尖,背部被微毛和白粉,第二穎較第一穎寬大,先端短尖,被毛和白粉,第三、四、五穎通常與外稃相似而稍小;外稃卵狀披針形,長8-11毫米,具9-11脈,有小橫脈,頂端尖至具小尖頭,無毛而被有較厚的白粉,上部邊緣有極微細毛,因後者常脫落而變為無毛;內稃通常長於外稃,罕或與之等長,先端通常不分裂,被纖毛,脊上具較密的纖毛,脊間密被較厚白粉和微毛;鱗被3,卵形或倒卵形,後方一片形較窄,上部邊緣具纖毛;花藥淡黃色,長約5毫米;子房狹窄,長約2毫米,無毛,上部略呈三棱形;花柱短,柱頭3,羽毛狀。成熟果實未見。筍期6月,花期4-5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或平原,多為栽培。

張果老  沙渚  雙平站  實現瞭  耕莘  分野  原生林  華福雅  攻擊性  同老鄉  麻姑  秀路東  暴力街  再就業  定州  電城鎮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