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黑芝

黑芝

黑芝別名:玄芝,黑雲芝,假靈芝,

黑芝簡介:黑芝,中藥名。為多孔菌科真菌皺蓋烏芝Amauroderma ruda(Berk.)Pat.和烏芝Amauroderma rugosum(BL.et Nees)Bres.Polyporus rugosus Bl.et Nees的子實體。具有益腎,利尿,消積的功效。主治急、慢性腎炎,消化不良。

黑芝功效作用

功能

益腎,利尿,消積。

主治

急、慢性腎炎,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相關論述

1、《本經》:“主癃,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久食輕身延年。”

2、劉波《中國藥用真菌》:“消積,化瘀,消炎。”

黑芝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去掉泥沙,曬幹,備用。

黑芝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1、皺蓋鳥芝菌蓋腎形或類圓形,直徑3-10cm,厚5-7m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有細微絨毛,並有放射狀深皺紋和不明顯的環紋,邊緣銳,波狀,多瓣裂。管口面類白色或黑褐色。縱剖面可見菌管單層。菌柄偏生,圓柱形,彎曲,長4-12cm,直徑3-10mm,下部有假根,與菌蓋同色,有細微絨毛。木栓質。氣微,味淡。

2、烏芝:菌蓋直徑2-15cm,厚5-10mm,表面青褐色、深棕灰色或灰黑色,具細微絨毛或光滑,有同心環紋及不明顯的放射狀皺紋。管口面暗褐色。菌柄光滑,有假根。硬木栓質。氣微,味淡。

黑芝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多孔菌科真菌皺蓋烏芝和烏芝。

形態特征

1、皺蓋烏芝:子實體一年生,有柄。菌蓋圓形至近圓形,有時規則形,寬3-10(-13)cm;蓋面具不明顯的皮殼淡褐色、褐色至黑色,被微絨毛,具輻射狀皺紋;邊緣整齊或波狀。管口面白色,傷時變紅色或紫紅色,後變為黑色;管口角形,每1mm間4-6個;菌管單層,短,色暗。菌柄中生、偏生至近側生,常扭曲,灰褐色至近黑色,(3.5-8)cm×(0.5-1)cm。菌肉黃白色,傷時變為紅紫色,後變為黑色。菌絲系統為三體型,生殖菌絲無色,有鎖狀聯合、孢子廣橢圓形至近球形,雙層壁,外壁光滑無色,內壁微粗糙至有小疣,淡褐色,(8-10)μm×(6-7)μm。2、烏芝:茵蓋腎形,具側生柄,有時圓形而具中生柄。硬木栓質,扁半球形,有微細絨毛或光滑,暗青褐色或深棕灰色至暗灰色或灰黑色,具有同心環帶及不顯著的輻射狀皺紋,寬2-15cm,厚5-10mm;邊緣銳或平截,波浪狀。菌肉淡色,厚1.5-6mm。菌管長2-6mm,色較菌肉深,管口近白色,受傷後立即變為血紅色,圓形,平均每毫米間6個。柄圓柱形,往往彎曲,與菌蓋同色,有細微絨毛或光滑,長5-40cm,粗2-14mm,有假根,有時分叉。孢子近球形淡黃色,(8.5-11)μm×(8-9)μm。

分佈區域

1、皺蓋烏芝:分佈於福建、廣東、雲南等地。2、烏芝:分佈於海南、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1、皺蓋烏芝:生於林中地上或地下埋木上。2、烏芝:生於地上,附著於土中的腐木上。

香堇  手提秤  劉小莊南  睡佛  炒豇豆  跪拜禮  日東  永興寺  鍋裡煮  檬梓  冬溫夏清  發展科技  路尉州路  新洲  耳提面命  落葉病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