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

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

作者:周紫芝

原文:
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譯文

我獨自守一盞殘燈,燈已快要燃盡,天乍涼,秋氣充塞羅帷和銀屏,三更雨點點灑上梧桐,一葉葉、一聲聲,都是離別的哀音。
那時,我和她相對調弄寶瑟,撥動爐中溫馨的沉水香,同聲齊唱《鷓鴣詞》,曾是多麼歡欣。如今,孤寂地在這西樓,當此風雨淒淒的暗夜,不聽清歌也悲淚難禁。

註釋

①殘紅:此指將熄滅的燈焰,也有版本作殘釭(gāng)。
②屏幃:屏風和帷帳。
③調:撫弄樂器。寶瑟:瑟的美稱。
④金猊(ní):獅形的銅制香爐。猊,狻猊(suān ní),即獅子。
⑤西樓:指作者住處。
參考資料:
1、
(清)上彊村民選編 .宋詞三百首 :哈爾濱出版社 ,2012 :200-201 .
2、
劉石主編;清華大學《宋詞鑒賞大辭典》編寫組編 .宋詞鑒賞大辭典 :中華書局 ,2011 :627-628 .

鑒賞

孫競稱周紫芝的《竹坡詞》“清麗婉曲”。這首《鷓鴣天》可以安得上這個評語。詞中以今昔對比、悲喜交雜、委婉曲折而又纏綿含蓄的手法寫雨夜懷人的別情。上片首兩句寫室內一燈熒熒,燈油將盡而燈光轉為暗紅,雖說是乍涼天氣未寒時,但那淒清的氣氛已充溢在畫屏幃幕之間。這裡從詞人的視覺轉到身上的感覺,將夜深、燈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況渲染托出。
“梧桐”二句,寫出詞人的聽覺,點出“三更秋雨”這個特定環境;此系化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詞意:“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詞直接寫雨聲,間接寫人,這首詞亦復如此。這秋夜無寐所感受到的別離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響來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謂“葉葉聲聲是別離”,與歐陽修的“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玉樓春》)異曲同工,都是借情感對聲音的反應表達由此構成的心理影響。那“空階滴到明”和“葉葉聲聲是別離”,同樣都是為瞭更深入地刻繪出別離所帶來的悲苦心情。
換頭“調寶瑟”三句展開回憶,猶記當年兩人相對而坐,伊人輕輕調弄弦索,自己則撥動著金猊爐中的香灰。兩人低聲唱起那首鷓鴣詞,樂聲悅耳,歌聲賞心;這恐怕是聚首期間最難忘的一幕瞭。聯系著這段美妙往事的紐帶是這支鷓鴣詞,仍然是音響,不過這是回憶中的歌聲和樂曲聲,並非現實中的秋雨聲。下片回憶中的歡樂之音與上片離別後的淒涼雨聲,構成昔歡今悲的鮮明對照,真是裊裊餘音隻能引起悠悠長恨瞭。
結末“如今”兩句,是使詞意轉折而又深化的著力之筆。“如今”兩字,由“那時”折回眼前。那時同唱小調,如今卻獨居西樓,唯聞風聲蕭蕭,雨聲滴滴;“不聽清歌也淚垂”,以未定語氣呼應上片末句,顯示瞭詞人心頭的波濤起伏;自從別離以後,經常聞歌而引起懷人的傷感,記憶中的美妙歌聲無時不縈回耳際,而在今夜那風雨淒淒、“萬葉千聲皆是恨”的情況下,即使不聽清歌也就足以使人淚下而不能自止瞭。這裡轉折詞意,也是為深化詞意,暗示出從曲終人不見、聞歌倍懷人到不聽清歌亦傷神的內心感情變化,以懸念方式道出對伊人的情之深,思之切。
周紫芝在另一首《鷓鴣天》詞的小序裡指出:“予少時酷喜小晏詞,故其所作,時有似其體制者。”可以拿晏幾道的《鷓鴣天》來作一比較:“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上片寫昔年相逢於豪筵之前,下片敘別後思念。末兩句先直說今夜重逢,本為久別再見,應該十分歡欣,隻因以往失望次數太多,反而相對而不敢相信。一個“恐”字,轉折詞意,把驚喜懷疑的神情表現無遺,不僅道出相逢前相思之苦,而且通過疑真為夢,反映瞭目前的相逢之樂更是不同尋常。這種寫法是直說而仍有轉折,有感情起伏。
兩者相比,這首詞所采用的手法,如昔與今、喜與悲、正面說與反面說等等手法,做到委婉曲折而又含蓄深沉,確乎從小晏詞變化而來。特別是末尾兩句,以“如今”作為“昔與今、喜與悲”的轉折詞,以否定語氣點出別離之苦,再相見之難,較直說更易引人深思。

鑒賞二

周紫芝喜歡晏幾道的詞,因此多有模仿。這首《鷓鴣天》不僅在寫作手法和詞境上與晏幾道詞相近,而且題材也是晏幾道寫得最多的“憶別歌女”主題。詞中以今昔對比、悲喜交雜、委婉曲折而又纏綿含蓄的手法寫雨夜懷人的別情。
詞從室內環境寫起,“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帷”,點染出清寂的氛圍。夜闌人靜時分,油燈將枯,燈火將殘,“殘紅欲盡”,夜晚也即將過去,而人尚未入睡,室內滿是“乍涼”的“秋氣”。“乍涼”是人對周圍環境的感受,“滿屏帷”則進一步強化瞭人對“涼”的體認。涼意本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人之所以感覺滿室生寒,是因為人滿懷淒涼愁緒。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寫出詞人的聽覺,點出“三更秋雨”這個特定環境;此系化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詞意:“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詞直接寫雨聲,間接寫人,這首詞亦復如此。這秋夜無寐所感受到的別離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響來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謂“葉葉聲聲是別離”,與歐陽修的“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木蘭花·別後不知君遠近》)異曲同工,都是借情感對聲音的反應表達由此構成的心理影響。那“空階滴到明”和“葉葉聲聲是別離”,同樣都是為瞭更深入地刻繪出別離所帶來的悲苦心情。
“調寶瑟,撥金猊”一句,承接“別離”二字,自然過渡到對往事的追憶。一“調”一“撥”,寫過去相聚之時,主人公曾與她一起撫琴調瑟,一起撥動爐中的燃香,使滿室生香,暖意融融。“那時同唱鷓鴣詞”,“鷓鴣”常被當做男女愛情的象征。在這樣美好的氛圍中,二人一起唱起吟詠愛情的曲詞,那時的情景,親密而快樂,令人難以忘懷。
由以上兩句可見,女子的身份是一名歌女。末句以“如今”開啟今昔對比。“風雨西樓夜”呼應上闋所描寫的環境和景狀,將往日的歡樂與今時今日的寂寞淒涼進行對比,從而引出“不聽清歌也淚垂”的慨嘆。過去,主人公聽到歌女所唱“清歌”,曾因其感人肺腑而潸然淚下,如今,不僅無“清歌”可聽,而且又因回憶往昔歡聚景象而牽扯出更多的孤寂情懷,故日“淚垂”。這裡的“淚”既為過去不可追回而流,更為今日之愁苦而流。
詞人圍繞“風雨西樓夜”落筆,先摹寫整體環境,寫景不忘烘托悲愁情緒;次寫主人公身處西樓回望往事,極言往日之歡;最後詞情停頓於“如今”,在往日歡聚的對比下,進一步敘說主人公深切的懷念和對當下處境的喟嘆。結構層次分明,而感情綿延悱惻,貫穿全詞始末,工整疏密中見搖曳。
參考資料:
1、
(清)上彊村民選編 .宋詞三百首 :哈爾濱出版社 ,2012 :200-201 .
2、
劉默,陳思思,黃桂月編著 ..宋詞鑒賞大全集 下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2 :347 .
3、
傅德岷,盧晉等編著 .宋詞名篇賞析 :巴蜀書社 ,2012 :167-168 .

網友評論

條評論

綿長  浮山  園常寺路  大高  高風  金剛碑  舍衛城  青上村  一毛不拔  岱宗坊  熒光粉  戶型比  別惹我  坦桑尼亞  鹿藥  大溪合堡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