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醫療 > 疾病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小兒星形細胞瘤

小兒星形細胞瘤

小兒星形細胞瘤

小兒星形細胞瘤百科

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是較為良性的神經膠質瘤,在兒童多發生小腦半球,是兒童常見的後顱窩腫瘤之一.其生長緩慢,分化良好,預後較佳.臨床主要是顱內壓增高及一側小腦半球損害的癥狀.

小兒星形細胞瘤

小兒星形細胞瘤

小兒星形細胞瘤病因

(一)發病原因

神經上皮組織腫瘤有兩類.一類由神經系統的間質細胞(即膠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神經系統的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形成,沒有概括名稱.由於從病原學和形態學上,現在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膠質瘤常見的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在膠質瘤中.神經上皮起源的腫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總數的44%.

(二)發病機制

腫瘤多位於小腦半球(56.6%),其次為蚓部(20.4%)和第四腦室(19.5%),少數位於腦橋小腦角(3.5%).腫瘤囊性變是其顯著的特征,約占小腦星形細胞瘤的55.4%~82%,囊變可表現2種類型:一種是“囊在瘤內"即腫瘤由單房或多房構成,囊壁是瘤組織,邊界不清.另一種是“瘤在囊內",即腫瘤為很大囊腫內的附壁瘤結節,而其餘囊壁則為膠質增生帶不是腫瘤組織.囊液多為黃色清亮液,約20~40ml,蛋白含量高,離體可自凝(Froin征陽性).腫瘤極少有壞死和出血,部分病變可鈣化.小腦星形細胞瘤多數為分化良好的纖維型星形細胞構成,但也不乏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小腦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在形態上不如漏鬥部位的同類腫瘤特征明顯,瘤細胞多數呈梭形.含有豐富的膠原纖維且膠原纖維多增粗或呈團塊改變是小腦星形細胞瘤的病理特點.

小兒星形細胞瘤

小兒星形細胞瘤

小兒星形細胞瘤癥狀

病情發展較慢,平均病程2年左右,有的可長達10年,癥狀因部位而異,多數先出現由腫瘤直接破壞造成的定位體征和癥狀,以後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癥狀,主要是顱內壓增高及一側小腦半球損害的癥狀,後者為患側肢體動作笨拙,上肢比下肢嚴重,表現為持物不穩,不能系紐扣及用勺進食等精細動作障礙,影響到小腦蚓部可出現平衡障礙,70%以上的患兒可見粗大的眼球水平震顫,小腦損害嚴重時還可有小腦性語言(構音不清或爆發式語言),患兒可肌張力及腱反射低下,約1/7有強迫頭位,晚期可出現“小腦危象".

小兒星形細胞瘤

小兒星形細胞瘤

小兒星形細胞瘤檢查

一般常規檢查無特異表現,診斷主要靠輔助檢查.

1.顱骨X線平片可見顱內壓增高的征象,腫瘤位於小腦的表面時表現為枕骨鱗部變薄及侵蝕,4.3%的腫瘤有鈣化斑.

2.CT檢查可見小腦半球及中線部位的低密度占位,星形細胞瘤Ⅰ級多無強化,Ⅱ-Ⅲ級可不均一強化,有的腫瘤表現為高密度中多發低密度灶(即囊在瘤內),有的為低密度囊內側壁上的高密度瘤結節(即瘤在囊內).

3.MRI為後顱窩長T1長T2異常信號,囊液因蛋白成分含量高而與腦脊液有別.

小兒星形細胞瘤預防

1.避免有害物質侵襲(促癌因素)

就是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或盡可能少接觸有害物質.

腫瘤發生的一些相關因素在發病前進行預防,很多癌癥在它們形成以前是能夠預防的,1988年美國的一份報告詳細比較瞭國際上惡性腫瘤相關情況,提出許多已知的惡性腫瘤其外部因素原則上是可以預防的,即大約80%的惡性腫瘤是可以通過簡單的生活方式改變而預防,繼續追溯,1969年Higginson醫生所作的研究總結出90%的惡性腫瘤是由環境因素造成的,“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即是指我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選擇制作的食品,活動的習慣和社會關系等.

2.提高機體抵禦腫瘤的免疫力

能夠幫助提高和加強機體免疫系統與腫瘤鬥爭.

秧草  茨溝溝口  南坳橋  覺禪師  血紋身  金剛座舍利  大腦中動脈  歲歲年年  郭新  到玉城  三全學院  一眼認出  據理力爭  避免出現  氧合酶  路佳京路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