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劉恒

劉恒

劉恒簡介:漢文帝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恒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瞭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恒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軼事典故

尋找親人

竇漪房一直以來都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找到已經失散多年的兄弟,其次就是對已故雙親盡一些孝道。雖然竇漪房已經貴為皇後,但她依然不敢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這時候薄太後正忙於尊禮薄氏祖先。她不敢和老太太攀比。但竇漪房一個好心的決定幫瞭她大忙,就在她被冊封的那一天,她向劉恒提議,宴請天下所有鰥寡孤獨之人,並賜給生活窮困之人佈匹、米面、肉食,對於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分別賜給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鬥酒、兩匹帛、三斤棉絮。以善聞名的劉恒對皇後的建議大加贊賞,並很快實施。於是,天下老百姓都對竇漪房皇後的善心口口相傳,竇漪房的傢世也逐漸流傳開來。 一個叫竇少君的年輕人聽到瞭竇漪房的傢世。他就是竇漪房的親弟弟,當年分別的時候,竇少君才五六歲,已經成人。姐姐離開沒多久,厄運就降臨竇少君身上,由於哥哥在外面勞作,傢裡沒有人看管,竇少君被拐走瞭。他先後被拐賣多次,最後在河南陽宜一戶財主傢當瞭奴仆。白天辛勤勞作,晚上就和工人睡在懸崖下邊的窩棚裡。一天,主人派竇少君到山上燒炭。不料,這天夜裡,風雨大作,山崖暴發泥石流,一百名工人大都喪生,由於竇少君睡在窩棚邊可輕易逃跑,才逃過這一劫。死者的傢屬跑到主人傢哭鬧不休,主人不得已隻好逃到長安,竇少君也跟著主人逃到瞭長安。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逃到長安的竇少君第一件事就是算瞭一卦,想看一下自己的命運如何,不料抽到一上上簽。算卦的老頭說他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大富大貴。竇少君打死也不信自己會大富大貴,對算卦老頭說的話並沒有放在心上,不料沒走多遠,他就聽到瞭皇後竇漪房的故事。竇漪房?當他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怔瞭一下。自己的姐姐,當年被送進宮的那個姐姐不也叫竇漪房嗎?再聯系剛才算卦老頭說的話,他有點將信將疑瞭。有希望總比沒希望好,於是他豁出去瞭,向皇帝上書,說自己是皇後失散多年的親弟弟竇少君。劉恒看瞭這封信,問竇漪房怎麼回事。竇漪房隻好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向劉恒說瞭。劉恒聽瞭,捶胸頓足,說自己有愧於皇後,隻顧自己的親人,卻把妻子的親人忘記瞭。於是,他和竇漪房一起召見竇少君。竇漪房的相貌雖然改變瞭不少,但是竇少君還是認得出來。但是竇漪房已經認不得弟弟瞭,因為當初離開的時候弟弟才五六歲,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竇漪房怕誤認,那樣將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於是她問竇少君有什麼證據證明他就是自己的弟弟。竇少君不僅把父母怎麼死的說瞭出來,還回憶瞭當年姐姐離開他的情景,最後一次給他洗頭發,最後一次做飯給他吃……說著說著就忍不住流下淚來。這時候,竇漪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瞭,跑下去和弟弟緊緊擁抱在一起。這一幕被史官詳細地記錄瞭下來。書上說,當時不僅大漢的皇帝感動得落淚瞭,連旁邊的宮女也跟著哭泣。文帝為瞭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賞賜竇少君大量的財產和田地。但竇漪房深知劉恒勤儉節約的品性,不可因為自己而破例,隻讓弟弟接受瞭足夠養活他的部分財產和田地。不久又拿出自己的金銀首飾來彌補文帝賞賜弟弟所造成的虧空。有這樣一位賢明的皇後,劉恒這一輩子也就滿足瞭。不久竇漪房的哥哥也找到瞭,三兄妹終於團聚。今日不同往昔,三兄妹誰也不會想到會有今天。劉恒照例又要賞賜竇漪房的哥哥,又被竇漪房阻止。她的哥哥跑到她那裡問原因,為什麼不要皇帝的賞賜?不要白不要!竇漪房耐心地給哥哥如是這般地分析瞭一番,哥哥才不情願地撅著嘴巴,答應瞭妹妹和弟弟一起住。如此謹慎,不給大臣們一點把柄的竇漪房仍然遇到瞭麻煩。照理說,這是竇漪房的傢事,與別人無關,可是她是皇後,皇後沒有傢事,皇後的一切事都是國傢大事。杯弓蛇影的大臣們見竇漪房突然冒出來兩個年輕力壯的兄弟,有點吃不消瞭。他們擔心竇漪房會成為第二個呂雉,他們要把隱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其實連萌芽都沒有,一切隻是大臣們的假想敵。一次早朝,絳侯、灌將軍等一幹串通好的大臣聯合起來對文帝進諫,大意是說竇氏兄弟都是魯莽之徒,沒有任何文化素養,不應該依靠皇後的裙帶關系而加官晉爵,讓他們做富貴閑人,並且還要挑選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大臣與他們比鄰而居,教導監督他們,以防止他們滋事擾民。正所謂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也隻有竇漪房做皇後,這些大臣們才敢這麼說,要是換作呂雉,估計他們連個屁都不敢放瞭,保準是千篇一律的對呂雉的親戚們這封賞那封賞的提議。文帝沒有立即答復大臣們的進諫,盡管他相信竇漪房絕對不會成為呂雉,但呂雉的禍國殃民仍然使他如芒在背。當天晚上,他把大臣的進諫對皇後說瞭,面露為難之色。善解人意的竇漪房馬上解除瞭文帝的憂慮,她說大臣們的進諫是對的,哥哥弟弟沒有讀多少書,正需要教導呢。最後又強調一句,無論劉恒做怎樣的決定,她都支持。

寵信鄧通

鄧通是深受劉恒寵信和喜愛的佞臣。一天,文帝叫一個看相的術士給鄧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諱地對文帝說:"鄧大夫以後會因貧困而餓死。"文帝聽後大不高興,憤憤地對鄧通說:"朕要想讓你富,有何難哉?"說完即下瞭一道詔書,把蜀郡嚴道縣的銅山賜給鄧通,並允許他鑄錢。鄧通從此富可敵國。鄧通既蒙文帝寵愛,感激涕零,更加想要有所報答才行瞭。一天,文帝的毒瘡突然發作,紅腫流膿,潰爛不堪。文帝痛得鉆心,整天伏臥床上,哀號不已。一幫禦醫藥開瞭不少,文帝吃瞭卻不見疼痛稍減分毫,最後竟痛得暈瞭過去。鄧通在旁急得抓耳撓腮,一見文帝競昏死過去,於是也不知道他哪裡來的勇氣,竟一下子撲到文帝身上,也不管那膿血有多污穢腥臭,就張開嘴巴,對著文帝背部的爛瘡就吸。說來也奇怪,鄧通才吸瞭幾口,文帝的疼通便減瞭幾分,竟悠悠地醒瞭過來。鄧通又吸瞭幾口,然後伸出舌頭,往瘡口裡舔瞭幾舔,文帝竟覺得一下子疼痛全消瞭。等他舔完,文帝扭過頭一看,見是鄧通,大受感動,心想關鍵時刻又是鄧通對自己最忠心,總算不負對他的一番提拔和寵愛。以後幾天裡,鄧通又給他吸瞭幾次,文帝的瘡慢慢好瞭起來。一天文帝問鄧通:"你說天下誰最愛我?"鄧通說;"那自然是太子。"這時正好太子進來問安,文帝便叫太子來給他吮瘡。太子無奈,跪在榻前,對著文帝潰爛的背,勉強把嘴巴湊上去,還沒碰到瘡口,竟一個惡心,嘔吐起來。文帝見瞭大不高興,太子隻好怏怏退出。後來太子聽說鄧通曾為文帝吮瘡,大為愧恨,從此記恨在心。幾年後文帝死,太子即位,這就是景帝。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鄧通革職,追奪銅山,並沒收他的所有傢產。可憐富逾王侯的鄧通,一旦竟與乞丐一樣,身無分文,最後竟應瞭那個相士的話,餓死街頭。

傳統節日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瞭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

生平

初封代王

薄姬是吳(今江蘇)人,秦末,魏豹自立為魏王,納薄姬為妾。楚漢戰爭初期,魏王豹被韓信、曹參打敗,她也成瞭俘虜,後被送入織室織佈,而魏豹被劉邦派去守滎陽,後被劉邦手下周苛為除後患殺之。劉邦見薄姬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她生下劉恒。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帶兵平定瞭代地陳豨的叛亂,就立8歲的劉恒為代王,都於晉陽(今山西太原)。

登基為帝

漢文帝的名字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對他政績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薄姬。劉恒在劉邦的眾多兒子中是很幸運的。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呂後僅生瞭一個,即漢惠帝劉盈。在惠帝去世後,呂後為瞭使自己長期掌握政權,對劉邦其他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呂後共害死瞭四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最後未被陷害,得以善終。呂後最後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隻剩下瞭劉恒和劉長。在劉邦的眾子中,劉恒是最不引人註目的一個,這和他的母親有關。母親薄姬原是項羽所封魏國王宮的宮女,在劉邦打敗魏國後,將許多宮女選進自己的後宮,後來便和薄姬生瞭文帝劉恒。但劉恒出生後,薄姬卻遭到劉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沒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劉恒從小就做事小心,從不惹是生非,給大傢留下瞭很好的印象。在劉恒八歲時,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舉他做瞭代王。雖然地位沒其他王子那樣顯赫,但這恰好幫文帝躲過瞭呂後的迫害,幸運地活下來,後來又幸運地登上瞭皇位。劉邦的舊臣陳平和周勃在呂後死後,攜手誅滅瞭呂氏勢力,然後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代替當時呂後立的小皇帝劉弘,他們覺得劉弘不是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最後,他們相中瞭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恒。於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恒赴長安繼承皇位。 劉恒見到使者,開始並不是很高興,相反,這使他起瞭疑心,他的屬臣們也意見不同,有的認為是一個陰謀,有的則分析說不會有假。劉恒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兇。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的意思是: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將父親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啟延續禹的那樣。占卜的人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級。為瞭以防萬一,劉恒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一步步小心從事,深怕又中瞭計,喪命黃泉路。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離長安城五十裡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最後,小心的劉恒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繼承瞭皇位,住進瞭未央宮。

鞏固權勢

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後貶斥的劉姓王也恢復瞭稱號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也分別賞賜、分封。這些措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除瞭用拉攏的手段外,打擊重臣也是一項很有效的措施。這方面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結束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也不把文帝放在眼裡。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瞭。從此,文帝的神色變得越來越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瞭。於是辭去瞭右丞相(漢時以右為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於副職)的職務,文帝很快也答應瞭。一年後,因為陳平謝世,文帝又任命他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借口免除瞭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瞭很多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準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瞭他的丞相職務。在後來有人舉報周勃在傢常身披盔甲,有謀反之心時,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文帝的舅舅薄昭向文帝說明實情:被罷免丞相職務後害怕被抓,所以傢中有些防備,但卻沒有反叛之心。文帝在重新調查後,沒有發現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瞭他。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鞏固皇權

文帝劉恒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漢文帝下定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傢政權的運轉能力。

①掌握軍隊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後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裡。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佈詔令,大赦天下。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采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②封賞功臣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恒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除瞭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瞭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瑯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同年正月,即劉恒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傢的定制。三月,立竇氏為皇後。

③鎮壓叛亂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瞭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產生瞭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瞭。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隻過瞭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瞭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賈誼獻策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瞭,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瞭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瞭。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的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瞭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去世

劉恒個人躬行節儉勵精圖治最終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公元前157年6月,漢文帝劉恒駕崩,在位23年,享年47歲。葬於霸陵。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

遺詔

原文:朕聞之: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當今之時,世咸嘉 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離寒暑之數,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讬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馀年矣。賴天地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維年之久長,懼於不終。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於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絰帶無過三寸,毋佈車及兵器,毋發民男女哭臨宮殿。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聲,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已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佗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率從事。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歸夫人以下至少使。皇帝之有成文的,自漢文帝開始。本文節選自《史記·孝文本紀》,這篇和漢文帝平時行事相符,比較可信。的主要內容,是文帝訓告臣下在他死後務必免除繁文縟節,省除靡費,節喪薄葬,並遣散後宮女侍等。詔文謹慎謙抑的語氣,顯示瞭漢文帝淳樸寬厚的性格。

為政舉措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統治秩序,收到瞭顯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時,不僅國傢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頓。造成這種貧困的狀況,是由於"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民遭受殘酷剝削,淫侈之風日益嚴重,以及社會背本趨末的結果。這表明漢初一度緩和的社會矛盾,到文景時期又逐漸趨於表面化。於是他開始大顯身手,開始瞭他的治國之路。

政治

①司法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征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隻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黃老思想雖然吸收瞭法傢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傢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佈:"廢除一人犯罪,傢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②改革刑制文帝廢除的首先是連坐法,當時叫做首孥連坐法。當時的大臣陳平和周勃開始不同意,但在文帝的堅持下,隻好按照文帝的意思起草瞭詔書,終於將連坐法廢除瞭。其次是對肉刑的廢除,改為處以笞刑和杖刑,因為次數太多,有的三百,有的五百,還是太重,經常把人打死,於是又減輕次數,最終達到瞭減輕刑罰的目的。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制。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犯瞭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於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瞭淳於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傢,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制。對漢文帝廢除肉刑,後世有許多評說,大多是認為出於"悲憐"緹縈,體現瞭文帝的"德政"。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志。這一改革,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過渡奠定瞭基礎。

③廢除過關用傳制度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④令列侯歸國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瞭一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重民思想①安民為本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治的需要。

②減省租賦為瞭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制。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③減輕徭役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④弛山澤之禁文帝後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傢的所有山林川澤,準許私人開采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瞭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⑤入粟拜爵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傢令晁錯向文帝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並在其《論貴粟疏》中宣傳此思想,本套思想非常符合文帝時期充實國力的目的,於是,文帝采納瞭這個建議,采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後,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於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使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而晁錯的《論貴粟疏》也被後世廣為傳誦!

躬修節儉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禦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註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政績表現由於文帝采取瞭上述的方針和措施,就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瞭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傢,小的五六百戶;到瞭文帝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瞭。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治世。源於文帝時期的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原因是多方面的:1、統治者認識的改變:漢初統治者從秦亡的教訓中,第一次看到瞭"民"的力量,認識到這個力量雖在平時不顯現,然而絕不能忽視它。如果過分侵犯瞭"民"維持生存的起碼權利,"民"就不是原來的被動狀態,而要以暴力的行動顯示出它不僅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強大力量。所以統治者就要對"民"讓步,就要順"民"心。2、統治者大力推行黃老政治:漢初統治者,尤其是文帝和景帝,堅持"清靜無為""躬修節儉"[21],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結果減少瞭人力物力的浪費,解決瞭秦過分剝削農民、破壞合理的權利和界限的根本問題,這樣,就造成一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良好社會環境。3、文帝個人的勵精圖治:劉恒即位不久,就廢止瞭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異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謙讓寬容,以禮相待,便自然形成一種比較清明的政治空氣,正因為如此,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瞭後人的贊譽,也得到瞭西漢末年赤眉軍的尊崇,他們攻占長安後,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瞭保護。

軍事

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後死。文帝即位,繼續對匈奴和親。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賢王背棄 和親 之約,率數萬大軍侵占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並進襲上郡(今陜西綏德地區),殺略漢民,威脅長安。文帝急令丞相灌嬰將車騎8萬迎擊匈奴,自率諸將詣甘泉宮(故址在今陜西淳化西北),作為應援。匈奴右賢王見漢軍大隊來攻,遂退出塞外。雙方雖未交兵,但這次用兵是西漢自白登之圍後對匈奴第一次大規模的行動,表明西漢王朝並不甘於 和親 政策。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頓單於死,其子稽粥即位,號老上單於。老上單於初即位,文帝復遣宗室女公主為單於閼氏,派宦者燕人中行說為護送使者。中行說不願去匈奴,被強令出使。中行說忿恨上路,到匈奴即投降老上單於。老上單於對他親信倍至。中行說在匈奴千方百計破壞漢匈的 和親 關系,鼓動老上單於伺機南下攻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單於親率14萬大軍入北地郡,進占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蕭關(今甘肅固原東南)、彭陽(今甘肅鎮原東南),燒毀中宮(秦宮,故址在今甘肅固原),前鋒直抵雍縣(今陜西鳳翔南)、甘泉(今陜西淳化西北),距長安僅200裡,直接威脅西漢王朝的統治中心。文帝得報,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張武為將軍, 發車千乘,騎十萬 ,屯駐長安附近,防衛京師;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上郡、北地、隴西等處兵馬車騎迎擊匈奴,苦戰月餘,老上單於方退出塞外,而漢軍 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 。從此, 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 。西漢王朝深以為患,不得不遣使者復與匈奴修好 和親.文帝後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稽粥單於死,其子軍臣立為單於,仍以中行說為親信,積極準備攻漢。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軍臣單於絕 和親 之約,對漢發動戰爭。他以6萬騎兵,分兩路,每路3萬騎,分別侵入上郡及雲中郡,殺略甚眾。文帝急忙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率軍進駐飛狐(今山西上黨);以原楚相蘇意為將軍,將兵入代地,進駐句註(今山西雁門關附近);又派將軍張武屯兵北地,同時,置三將軍,命河內守周亞夫駐屯細柳,祝茲侯徐悍駐棘門,宗正劉禮駐霸上,保衛長安。此時,匈奴騎兵已進至代地句註邊,邊境烽火警報連連告急。漢軍經數月調動,方抵邊境地區。匈奴見漢軍加強瞭守備,遂退出塞外。漢軍也罷兵撤警。第二年,文帝死。景帝時,繼續執行高祖劉邦以來的和親政策,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註意改善與匈奴的關系。因此,匈奴對漢隻有一些小規模的邊境襲擾,不再有大規模的入侵。

民族

漢文帝即位後,不僅內政復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采取瞭正確的策略,終於贏得瞭較好的外部環境。

匈奴自白登之圍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瞭一定效果,但是並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文帝在位期間,為瞭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幹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於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禦邊之策。當時任太子傢令的晁錯上書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雙方在軍事上各自的長短,建議實行"募民實邊"的策略。其主要內容為: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內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備"胡";每個城邑遷徙千戶以上的居民,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為止;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財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文帝在不同程度上采納瞭這個策略。此外,文帝還在邊地建立馬苑36所,分佈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在民間,同樣獎勵老百姓養馬,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這些措施產生瞭積極的作用:改變瞭單一輪換屯戍的制度,既有利於對邊郡的開發,又大大加強瞭抗擊匈奴的防禦力量;有利於休養和生息,使內地的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為後來漢武帝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打下瞭基礎。

南越在戰國秦漢時期,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及嶺南一帶,聚居一種支族眾多的越族,被統稱為"百越"。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越人,因地處"楚之南",被稱為"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在這裡設置瞭桂林、南海、和象三個郡。秦末農民戰爭起義爆發後,行南海尉事的趙佗自立為王。漢高祖時,趙佗接受"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為西漢王朝下的一個屬國—南越國。呂後統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經濟封鎖政策,趙佗即以兵戎相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公元前180年,呂後駕崩,文帝即位,改變扼殺政策,采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並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後,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從而再次贏得瞭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已有較大發展。由以上可以看出,漢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系,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於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增進友誼,起瞭很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瞭漢朝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瞭貢獻。

傢族成員

父母

父親:漢高祖劉邦母親:薄太後薄姬

兄弟姐妹

哥哥齊悼惠王劉肥漢惠帝劉盈趙隱王劉如意

弟弟趙幽王劉友趙共王劉恢淮南厲王劉長燕靈王劉建

姐姐魯元公主

後妃

代王王後,名諱不詳,劉恒結發妻子,與劉恒育有四子,於劉恒即位前薨逝,無追封。孝文皇後竇漪房慎夫人尹姬

子女

兒子劉恒與代王王後育有嫡子四名,但皆於劉恒即位前後陸續病逝。嫡長子漢景帝劉啟(孝文皇後竇氏所生)嫡次子梁孝王劉武(孝文皇後竇氏所生)三子代孝王劉參四子梁懷王劉揖

女兒嫡長女館陶公主劉嫖(竇皇後竇氏所生),嫁堂邑侯陳午,所以又稱堂邑公主,漢武帝時稱竇太主。次女絳邑公主,史書未留其名諱,嫁周勃之子絳侯周勝之,按西漢慣例,稱為:絳邑公主。

似曾相識  民族樂器  阿裡  輪一  無常  鼠魚都  植物激素  介面  海壇路  健美  張童  著瞭  金海康  大杼  硬玉  大尚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