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白芍

白芍

白芍別名:白芍藥,金芍藥,

白芍簡介:白芍,中藥名。為芍藥科芍藥屬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主治肝血虧虛,月經不調,肝脾不和,胸脅脘腹疼痛,四肢攣急疼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

白芍功效作用

功能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主治

1、肝血虧虛,月經不調:本品味酸,收斂肝陰以養血,常與熟地、當歸等同用,用治肝血虧虛,面色蒼白,眩暈心悸,或月經不調,崩中漏下。

2、肝脾不和,胸脅脘腹疼痛,四肢攣急疼痛:本品酸斂肝陰,養血柔肝而止痛,常配柴胡、當歸、白芍等,治療血虛肝鬱,脅肋疼痛。也可治療脾虛肝旺,腹痛泄瀉,痢疾腹痛陰血虛筋脈失養而致手足攣急作痛。

3、肝陽上亢,頭痛眩暈:以本品養血斂陰、平抑肝陽。

4、本品斂陰,有止汗之功。若外感風寒,營衛不和之汗出惡風,可斂陰和營,與溫經通陽的桂枝等用,以調和營衛;至於陰虛盜汗,則須與龍骨、牡浮小麥等同用,可收斂陰止汗的功效。

5、西醫診為貧血屬肝血虧虛者,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腎炎、高血壓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中心性視網膜炎、更年期綜合征屬血虛肝旺者,肺結核、腎結核等屬陰血不足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2g;或入丸、散。大劑量可用15-30g。平肝陽宜生用;養肝柔肝宜炒用。

不良反應

1、據報道,偶有上腹部不適、腹痛。

2、過敏反應:發熱、猩紅熱樣或麻疹樣藥疹。

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惡芒硝、石斛,畏鱉甲、小薊,反藜蘆。

2、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降血壓藥合用,以防出現直立性低血壓等。

(2)不宜與強心苷藥物合用,藥效累加,增加毒性。

(3)與肝素、華法林、阿司匹林等藥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傾向。

(4)茶堿可以減弱白芍對腸收縮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註意事項

1、白芍屬寒涼之品,凡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脾胃虛寒、腎陽虛衰等證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婦人月經不調屬虛寒者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氣虛自汗,陽虛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斂,傷寒病在上焦之陽結、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樞神經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嬰幼兒、老年人不宜大量長期服用。

4、孕婦產後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

化學成分

白芍含有芍藥苷、牡丹酚芍藥花苷,還含芍藥內酯、苯甲酸等。此外,還含揮發油、脂肪油、樹脂糖、淀粉、黏液質、蛋白質和三萜類成分。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芍藥苷有較強鎮靜、抗驚厥、解熱作用。白芍總苷(TGP)具有呈劑量依賴的鎮痛作用。

2、對平滑肌的影響:芍藥苷對胃腸道及子宮平滑肌具有抑制作用,並拮抗催產素引起的收縮。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白芍煎劑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有抑菌作用。還能抑制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化膿性球菌、消化道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浸劑對某些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白芍總苷(TGP)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4、對免疫系統的影響:白芍總苷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均具有功能性依賴性雙向調節作用。

5、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芍藥苷、白芍提取物具有減慢心率和降低血壓的作用,而白芍總苷則可使血壓升高,以舒張壓為主,說明其具有雙向調節血壓的作用。芍藥苷和白芍水提物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6、對血液系統的影響:白芍和白芍總苷、苯甲酰芍藥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7、對消化系統的影響:白芍對胃腸道的影響表現在抑制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而具有解痙作用;對消化道潰瘍亦有明顯抑制作用。還具有保肝的作用。

8、抗炎作用:白芍總苷對多發性關節炎有明顯的防治作用。

9、此外,白芍還有降血糖、增強學習記憶功能、鎮咳、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缺氧作用。

毒理作用

1、急性毒性實驗:芍藥的甲醇提取物6g/kg腹腔註射,大鼠和小鼠自發運動抑制、豎毛、下痢、呼吸抑制後大鼠半數死亡,小鼠在2d內全部死亡。灌胃給藥未見異常。芍藥苷小鼠靜脈註射的LD50為3.53g/kg,腹腔註射為9.53g/kg,灌胃不死。白芍總苷小鼠和大鼠腹腔註射的LD50分別為125mg/kg和301mg/kg。另報道小鼠靜脈和腹腔註射的LD50分別為159mg/kg和230mg/kg,灌胃>2500mg/kg,無明顯中毒癥狀,也無死亡。

2、亞急性毒性實驗:給大鼠灌胃芍藥甲醇提取物每日1.5g/kg和3.0g/kg,連續21d。低劑量組可見尿蛋白升高。高劑量組體重明顯減輕,血液中紅細胞、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均顯著下降,平均紅細胞體積和紅細胞分佈幅有顯著增加,提示可能為巨紅細胞性貧血,兩劑量組脾臟均腫大,其增重與劑量有關,可見脾竇擴張和充血。肺重量也顯著增加。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邪氣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氣。”

2、《本草求真)》:“赤芍藥與白芍藥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於土中瀉木,赤則能於血中活滯。”

白芍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用於月經不調,崩中漏下:白芍每配伍當歸、川芎熟地補血調經,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四物湯。血崩證以止血為急務,如《濟陰綱目》中芍藥與荷葉配伍,斂陰清肝,涼血止血。以芍藥配柏葉,起斂肝涼血止血的功能。

2、用於外感風寒,表虛自汗而惡風:白芍益陰和營,配伍桂枝解肌發汗,共奏調和營衛之功,如《傷寒論》之桂枝湯。

3、用於肝鬱血虛所致的兩脅作痛,脘腹疼痛及四肢拘攣作痛:白芍藥有柔肝,緩急,止痛功能。治脅痛常配伍當歸、白術、柴胡等,如逍遙散;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者,配枳實,如《金匱要略》之枳實芍藥散;治婦人痛經,如當歸芍藥散;若肝脾失和,脘腹攣急作痛和血虛引起的四肢拘攣作痛,每與甘草配伍,有協同作用,如《傷寒論》之芍藥甘草湯,有寒可加肉桂,有熱可加黃芩。白芍又治肝旺脾虛之腹痛泄瀉,如《丹溪心法》之治痛泄方,於健脾、理氣、祛風之白術、陳皮、防風中配用白芍,以起到柔肝止痛的作用;若熱利腹痛,則可與黃芩同用,如《傷寒論》之黃芩湯。

4、用於肝陽上亢,頭痛,眩暈之證:白芍能養陰平肝,多配伍生地、牛膝、代赭石等,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之建瓴湯;用於積熱不散,目赤腫痛,或生翳障,常與柴胡、決明子、青葙子同用。

相關配伍

1、白芍配烏藥: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烏藥善於行氣止痛,溫腎散寒。兩藥配伍,可增強養血行氣,散寒止痛的作用。適用於氣血鬱滯,痞滿腹痛等。

2、白芍配龜甲:白芍長於斂陰泄熱;龜甲善於滋陰潛陽。兩藥配伍,可增強斂陰潛陽,柔肝息風的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肝陽上亢的眩暈頭痛及熱病傷津,虛風內動的手足瘛疭等。

3、白芍配石決明: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石決明善於平肝潛陽。兩藥配伍,具有平肝鎮靜的作用。適用於津虧血少的陰虛陽亢,筋脈攣急等。

4、白芍配木香:白芍長於和血止痛;木香善於行氣止痛。兩藥配伍,可增強行氣和血,緩急止痛的作用。適用於氣血凝滯的腹痛下痢等。

5、白芍配附子: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緩急止痛;附子善於溫腎壯陽,散寒止痛。兩藥配伍,可增強養血柔肝,散寒止痛的作用。適用於邪伏下焦,便溏腹痛如痢,汗多肢寒,舌紅苔白,脈弦數等。

6、白芍配生薑: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生薑善於溫胃散寒。兩藥配伍,可增強養血散寒的作用。適用於血虛有寒,行經腹痛或產後腹痛等。

7、白芍配鉤藤:白芍長於養血柔肝;鉤藤善於滋陰潛陽。兩藥配伍,可增強滋陰潛陽,養血柔肝的作用。適用於頭痛、眩暈、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肝血不足,肝陽偏亢等。

8、白芍配枸杞子: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枸杞子善於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兩藥配伍,可增強養血柔肝,補腎益精的作用。適用於頭目眩暈、口幹目澀、心悸失眠等。

鑒別用藥

1、生白芍、炒白芍、酒白芍、醋白芍、土炒白芍:白芍古代炮制方法有很多,但現代仍沿用的炮制品主要為生白芍、炒白芍、酒白芍、醋白芍、土炒白芍。

(1)生白芍擅長養血斂陰,平抑肝陽,用於血虛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頭痛、眩暈、耳鳴、煩躁易怒,以及自汗、盜汗等。

(2)炒白芍性稍緩,以養血斂陰為主,用於肝旺脾虛之腸鳴腹痛、泄瀉,或瀉痢日久,腹痛喜按喜溫等。

(3)酒白芍酸寒之性降低,善於和中緩急,止痛,用於脅肋疼痛、腹痛、產後腹痛等。醋白芍主入肝而長於收斂,功能斂血、止血,疏肝解鬱。

(4)土炒白芍可借土氣入脾,增強柔肝和脾、止瀉的作用,主治肝陽脾虛泄瀉,或瀉痢日久、喜溫喜按等。

2、赤芍與白芍:赤芍、白芍,一類二種,古時通用,宋元始分。兩者雖均性微寒,但效用迥異。赤芍味苦歸肝經,為清涼行散之品,功善清熱涼血,化瘀止痛,尤宜於血熱血瘀者,既善治肝火上攻目赤腫痛、肝鬱化火脅肋痛,又善治熱入營血、血熱斑疹吐衄、瘀血經閉、痛經、跌打損傷及火毒瘡瘍。白芍味酸苦歸肝脾經,為補血斂陰、平肝止痛之品,功能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平肝止痛,尤宜於陰血虧虛肝旺者,既善治血虛肝旺之頭暈目眩、肝鬱脅痛,又善治血虛萎黃、四肢或脘腹攣急痛,以及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等,還治陰虛盜汗。

3、當歸與白芍:兩者均能補血調經,止痛,同治月經不調及血虛諸證。然當歸性溫,血虛有寒者用之為宜;白芍性微寒,適用於血虛有熱者。當歸補血活血,行氣止痛,用於血虛血瘀氣滯有寒者;白芍斂陰平肝,柔肝止痛,以陰血虧虛肝旺筋急作痛、脘腹攣急作痛及肝鬱脅痛用之為佳。此外,當歸又治血虛痹痛麻木、跌打腫痛、癰疽瘡腫;尚可潤腸通便,治血虛腸燥便秘。白芍又治血虛肝旺之頭暈目眩;還能止汗,治自汗、盜汗。

4、石決明與白芍:兩藥均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的功效,用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所致頭痛,眩暈等。然石決明咸寒入肝經,又可清泄肝火,滋補肝陰而有明目退翳之效,為治目疾的要藥,無論虛證、實證均可配用。白芍甘補酸收,有補血斂陰,調經止痛之效,既可用治肝脾血虛之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心悸乏力,又可治月經不調,崩漏經多,經行腹痛。白芍又補血斂陰而止汗,為止汗之佳品,故適用於風寒表虛之自汗惡風,陰虛盜汗不止。白芍又有補肝血,斂肝陰,補血柔肝,緩急止痛之功,既治血虛肝旺,氣鬱脅痛,肝脾不和,腹部攣急作痛或肝血不足,筋脈失養,四肢攣急作痛,又治脾虛肝實,腹痛泄瀉,及下痢膿血,裡急後重。

相關藥品

婦康寧片、歸芍地黃丸、加味逍遙丸、四逆散、心酮康膠囊、胃舒寧顆粒、更年寧心膠囊。

相關方劑

芍藥甘草湯(《傷寒論》)、小建中湯(《傷寒論》)、芍藥湯(《備急千金要方》)、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芍藥黃芪湯(《赤水玄珠》)、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藥膳食療

白芍川芎燉魚頭:

1、功效:行氣補血、鎮靜止痛、滋陰補腎、強壯身體、適用於肋間神經痛患者。

2、原材料:白芍10g,川芎10g,甘草6g,鯉魚頭1隻(500g),料酒20g,薑10g,蔥15g,鹽4g。

3、做法:白芍、甘草、川芎潤透、切片,鯉魚頭洗凈、去鰓,薑切片蔥切段。魚頭抹上料酒、鹽,放入燉鍋內,加入白芍、甘草、川芎,註入清水800毫升,放入薑蔥。燉鍋置於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20分鐘即成。

4、用法:每日1次。每次吃魚頭50-100g。

附註

藥代動力學:

1、大鼠白芍灌服後血漿可檢測到芍藥苷、芍藥內酯苷、沒食子酸等,其中芍藥苷含量最高,其生物利用度為3.12%,Tmax為102分鐘,Cmax為9.93mg/L。大鼠靜脈註射芍藥苷後,血藥濃度-時間曲線符合二室模型,藥動學參數為t1/2α為2.6分鐘,t1/2β為27.4分鐘。

2、芍藥苷和芍藥內酯苷在各組織中均能測到,其中小腸、胃、大腸及腎、脾、肝中濃度較高,容易在胃腸蓄積;芍藥苷靜註後迅速以原型出現於尿中,前20分鐘和7小時尿中累積排泄量分別占靜註量的36.85%和79.33%,7小時膽汁中累積排泄量占靜註量的3.77%。

白芍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釆挖,去凈泥土和支根,去皮,沸水浸或略煮至受熱均勻,曬幹。用時潤透切片。一般生用或酒炒或清炒用。

炮制方法

1、白芍:洗凈,潤透,切薄片,幹燥。

2、炒白芍:取凈白芍片,照清炒法(通則0213)炒至微黃色。

3、酒白芍:取凈白芍片,照酒炙法(通則0213)炒至微黃色。

白芍保存方法

置通風幹燥處,防蛀;酒白芍、醋白芍,密閉。

白芍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粉末黃白色。糊化淀粉粒團塊甚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1-35μm,存在於薄壁細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數個簇晶。具緣紋孔導管和網紋導管直徑20-65μm。纖維長梭形,直徑15-40μm,壁厚,微木化,具大的圓形紋孔。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搖5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芍藥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5-1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棕紅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微苦、酸。

飲片性狀

1、白芍:本品呈類圓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紅色或類白色,平滑。切面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可見稍隆起的筋脈紋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酸。

2、炒白芍:本品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的可見焦斑。氣微香。

3、酒白芍:本品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的可見焦斑。微有酒香氣。

白芍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芍藥科芍藥屬植物芍藥。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無毛。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黑褐色。莖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數枚鞘狀膜質鱗片。葉互生;葉柄長達9cm,位於莖頂部者葉柄較短;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復葉,上部葉為三出復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7.5-12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軟骨質細齒,兩面無毛,下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近革質。花兩性,數朵生莖頂和葉腋,直徑7-12cm;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5cm,寬1-1.7cm,綠色,宿存;花瓣9-13,倒卵形,長3.5-6cm,寬1.5-4.5cm,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或粉紅色,栽培品花瓣各色並具重瓣;雄蕊多數,花絲長7-12mm,花藥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片鈍圓;心皮2-5,離生,無毛。蓇葖果卵形或卵圓形,長2.5-3cm,直徑1.2-1.5cm,先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6-8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陜西及甘肅。各城市和村鎮多有栽培。

道地產區

主產於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和林下。

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嚴寒、耐旱、怕澇。宜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鹽堿地和澇窪地不宜栽種。忌連作,可與紅花、菊花、豆科作物輪作。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或分根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9月下旬播種,在整好的畦上開溝條播,溝深3cm,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6-10cm,鎮壓。種子千粒重161.2g,每1h㎡播種量52.5-60kg。翌年4月去掉部分蓋土,約半月後即可出苗。

2、分根繁殖:將根部芽胞基部向下3-4cm處切下,用刀劈開,每墩分成3-5株,保持每株有1-2個芽,按行株距(60-90)cm×45cm,穴栽,每穴1-2株,覆土埋嚴,澆水培土越冬。每1h㎡種栽30000左右。為提高產量,適當施農傢肥。

病蟲防治

1、病害有褐斑病、立枯病、根腐病、灰黴病、銹病等,可噴多菌靈、代森鋅或挖掘全株燒毀。

2、蟲害有紅蜘蛛、蚜蟲、蠐螬、地老虎等。

西域  半蒴苣苔  郭壁  馬昌  可愛  名垂千古  西庵  三姐妹  直面  雪裡蕻  八一湖  一般是  東歸英雄傳  機床附件  少腹逐瘀湯  崎南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