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瘡
来源:74U閱讀網
小兒孤獨癥
小兒孤獨癥百科
孤獨癥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會交往障礙、語言發育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多數患者伴有精神發育遲滯,預後差.
小兒孤獨癥
小兒孤獨癥病因
孤獨癥的病因至今不甚明瞭,但目前較為肯定的結論是該癥不大可能由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現將有關病因學的探討分述如下.
1.遺傳學
孤獨癥患兒傢族中孤獨癥和語言障礙患者較正常人群明顯增多,兄弟姐妹中患孤獨癥的危險性較普通群體高50倍以上,提示孤獨癥的發病與遺傳有關,從與脆性X綜合征相 關,男性患病多於女性的特點和對雙生子交互行為的遺傳結構研究提示,孤獨癥的發病存在遺傳學基礎是不爭的事實,Pericak-Vance使用最新的基因 探查技術得到的結果,提示瞭7號染色體上的父系效應和15號染色體上的母系效應,即父親和母親分別在7號染色體和15號染色體上可能攜帶孤獨癥易感基因, 這項研究結果揭示瞭潛藏於孤獨癥遺傳病因之後的可能機制.
2.圍生期因素
孤獨癥患兒圍生期各種並發癥,如產傷,宮內窒息等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調查發現,小於5歲的孤獨癥患兒大多可有明確的腦發育遲緩的相應病因學診斷,且其在 產前,產中及新生兒期存在的高危因素明顯高於普通群體,有研究提示,產前和產中存在腦損傷的孤獨癥患兒,從一出生即表現出一些孤獨性癥狀;存在產後腦損傷 因素的患兒,則是在一段正常發育時期後才出現孤獨性癥狀.
3.影像學研究
結構性腦影像技術(CT和MRI)發現孤獨癥患兒大腦總體積和左右側腦室體積均顯著大於對照組,而腦幹及右側前扣帶回的體積明顯減少,功能性腦影像技術 (SPECT和PET)發現患者的大腦皮質代謝呈彌漫性減弱及局部腦血流灌註降低,但樣本例數不多,尚不能確切解說孤獨癥的認知異常.
4.免疫學研究
部分孤獨癥患兒存在T淋巴細胞數量減少,輔助T細胞和B細胞數量減少,誘導抑制性T細胞缺乏,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減低等,提示孤獨癥與免疫系統功能異常有 關,最近有人發現一些患者髓鞘基質蛋白抗體較對照組高6倍以上,提示孤獨癥患者存在腦組織抗原細胞介導反應,即孤獨癥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5.生化研究
約1/3的患者存在5-HT功能亢進,Chugani等的小樣本研究發現,孤獨癥患兒的齒狀核-丘腦-皮質通路存在5-HT合成異常,非孤獨癥兒童的5-HT合成能力在5歲前比成人強2倍,5歲後降低到成人水平,相比之下,孤獨癥兒童的這一能力在2~15歲期間一直逐漸增強並達到成人的1.5倍,該研究提 示,人類大腦在兒童期有一段高強度的5-HT合成過程,孤獨癥患者存在這一發育過程的紊亂,最新的研究提示,患者腦內阿片含量過多與患者的孤獨,情感麻木 及難以建立情感聯系有關,血漿內啡肽的水平與刻板運動的嚴重程度有關.
小兒孤獨癥
小兒孤獨癥癥狀
小兒孤獨癥的癥狀:
社交敏感性障礙智能障礙空間感知障礙口吃焦慮拒食睡眠障礙
目前診斷為孤獨癥的多數患兒的損害都沒有早期報道的那樣嚴重,但其癥狀的涵蓋面卻非常廣泛,包括情感,認知,社交,交流,自主性神經功能,整合功能及適應行為等多方面,DSM-Ⅳ特別強調其社交及交流功能的損害.
孤獨癥病情的輕重差異很大,Kanner(1943)當年描述的發病於嬰兒早期的孤獨癥是很嚴重的病例,多種心理功能均有損害,但一般沒有妄想,幻覺及聯想散漫癥狀,所以很難與精神分裂癥掛鉤,輕的孤獨癥其社交功能,交流功能以及行為的異常都可以很輕,很難診斷為病,更像一個性格問題.
孤獨癥患者與別人的親密度都較差,對人情溫暖通常表現冷漠,對別人的痛苦不表同情,對別人的歡樂也不去共享,即使自己遭到打擊,也不會去尋求別人的同情(例如患兒摔痛瞭也不去找大人訴述),對言語或非言語表達的理解能力較差,這也是不能領會別人感情的原因之一,患兒本身的表達能力也較差,常有模仿言語,代名詞用錯(把自己稱為“他"),或以某一詞匯表達隻有他自己懂的意義,言語發育多遲滯甚至不發育,在語音,語法,語義3個方面,語義的發育更差,想象力和象征能力也可有明顯損害,但儀式動作,刻板行為,自尋刺激,自我傷殘,奇怪行為等卻常見,有時對某人,某物,某一擺設形式有特殊的依戀,不許別人去動,孤獨癥患兒情感反應一般膚淺,但有時也可反應過分,特別是動瞭他不許動的東西時,患者的認知障礙包括抽象能力,概念銜接及整合能力的損害,還可以有嗅覺,味覺,觸覺的異常,以及視覺,聽覺加工能力的發育不全.
多數患者智力都較差,但有些患兒的某些能力可以超常(包括音樂,繪畫,算術,日期計算等能力),言語表達及社交技巧都是差的.
孤獨癥一般在生後或嬰兒早期即有癥狀,但傢長卻常不能及時發現而及時就診,一般而言,其病程多朝好轉的方向發展,但其好轉的速度很不規則,時快時慢,難以預測,有時亦可因外界因素(例如患其他疾病)或原因不明的暫時因素而惡化.
及時給予教育訓練對改善其癥狀有重要意義,輕癥者經這類處理後可以接近正常,有些患者的某些特殊能力提高很快,其他能力則提高很少或沒有提高.
孤獨癥患兒到成人後,其癥狀仍繼續緩慢改善,但仔細檢查總可發現一些殘留癥狀,總的說來,約有2%~15%的患者的認識及適應功能可接近常人,但某些強迫癥狀,刻板動作,口吃等成年後仍常繼續存在,仍較孤獨不願與人接觸,言語理解及表達能力常接近正常,成年患者有的可以自立,但一般都不結婚.
1.典型癥狀
(1)社會交往障礙:大部分孤獨癥患兒嬰幼兒期即表現出對人缺乏興趣,與別人無目光對視,表情貧乏,被擁抱時無相應期待被抱的姿勢和表情,甚至予以拒絕,呼喚他們的名字,常常無反應,6~7個月時還分不清親疏關系,不能與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戀關系,難以與同齡兒童建立正常的夥伴關系,不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耍,沒有去觀看遊戲的興趣或去參與的願望,不會遊戲方法和規則,即使被迫與其他兒童一起玩耍,也不會主動接觸別人,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集體活動之中.
(2)語言交流障礙:患者語言發育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也有些病兒2~3歲前語言功能出現以後,又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這些伴有語言倒退的孤獨癥兒童早期語言發育相對較好,但病後語言損害較重,提示可能有特殊的生物學病因,患者很少甚至完全不會使用語言進行正常的人際交流,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們的不舒適或需要,身體語言,如點頭,搖頭,手勢,面部表情的變化明顯比正常同齡兒童少,病兒往往不會主動與人交談,不會維持或提出話題,或者隻會反復糾纏同一話題,而對別人的反應毫不在意,他們常不會使用代詞或錯用代詞,有些患兒則表現為自言自語或哼哼唧唧,自得其樂,講出的話怪聲怪氣,語言單調平淡,缺乏抑揚頓挫和感情,此外,還可能有模仿語言或刻板重復語言,例如模仿別人剛說過的話或幾天前從電視裡聽到的幾句話等.
(3)興趣范圍狹窄和刻板的行為模式:患者對於正常兒童所熱衷的活動,遊戲,玩具都不感興趣,而喜歡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非常尖銳的物體,廢瓶蓋,破木塊,或觀察快速轉動著的電風扇等,常可持續數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而沒有厭倦感,且對這些物品有正常人不可理解的奇特玩法,可經久不厭,有些患兒不可克制地用手指反復觸摸或放鼻前反復嗅聞每一樣東西,或常反復不停地拍手,捶胸,轉圈,用舌舔墻壁,跺腳等,他們常固執地要求生活環境,日常活動程序不變,如每天必須吃同樣的飯菜,使用相同的便器,長年穿同一件衣服,外出時要走相同的路線等,若這些活動被制止或行為模式被改變,患者會表示出明顯的不愉快和焦慮情緒,甚至出現反抗行為.
2.智能及感知覺障礙
孤獨癥病兒的智能約有50%處於中度和重度低下水平(IQ<49),約25%為輕度低下水平(IQ為50~70),還有25%可保持正常,病兒具有特征性智力損害模式,即智力的各方面發展不平衡,操作性智商相對高於言語性智商,運用機械記憶和空間視覺能力來完成的題目所得成績較好,而依靠把握意義的能力來完成的題目所得成績相對較差,由於代償作用,某些患者的機械記憶,空間視覺能力發育良好,例如某些孤獨癥患者對音樂,計算,推算日期和背誦等方面呈現特異功能,即所謂的“白癡天才",他們的最佳能力與最差能力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但多數患者的最佳能力仍然低於同齡兒童的相應水平.
患者對痛覺的感受遲鈍,有時對很強烈的聲音刺激也顯得非常遲鈍,但對某些特定的聲音卻很敏感,常常一聽到這種聲響便迫不及待地塞住耳朵,不願意用手或腳接觸到沙子,泥土或水,喜歡用手去觸摸或揉搓毛毯類物品,喜歡觀看發光的或旋轉的物體,經常用舌去舔某些物品.
3.非特異癥狀
多數患者合並註意缺陷,多動障礙和發育協調障礙,約20%患者有抽動癥狀,12%~20%患者出現癲癇發作,以大發作類型居多,低智能型患者發生率較高,約1/3患者有腦電圖異常,常可見到孤獨癥患者同時伴有偏食,拒食,反芻及異食等進食問題或睡眠障礙,語言能力較好,智商較高,年齡較長的患者常伴有強迫癥狀,自傷,沖動,攻擊,破壞,違拗等行為也常見,還可有恐懼,緊張情緒,甚至驚恐發作,少數有性自慰及拔毛發行為等.
小兒孤獨癥
小兒孤獨癥檢查
小兒孤獨癥檢查項目:
腦血管造影血液生化六項檢查國際標準智力測試染色體腦電圖檢查聽力檢查法顱腦CT檢查顱腦MRI檢查
1.遺傳學孤獨癥患兒傢族中孤獨癥和語言障礙患者較正常人群明顯增多,兄弟姐妹中患孤獨癥的危險性較普通群體高50倍以上,提示孤獨癥的發病與遺傳有關.
2.圍生期因素孤獨癥患兒圍生期各種並發癥,如產傷、宮內窒息等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
3.影像學研究結構性腦影像技術(CT和MRI)發現孤獨癥患兒大腦總體積和左右側腦室體積均顯著大於對照組,而腦幹及右側前扣帶回的體積明顯減少.
4.免疫學研究部分孤獨癥患兒存在T淋巴細胞數量減少、輔助T細胞和B細胞數量減少、誘導抑制性T細胞缺乏、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減低等,提示孤獨癥與免疫系統功能異常有關.
小兒孤獨癥預防
1.早期預防
加強圍生期衛生保健,做到優生優育,防止煙,酒,毒等有害物質的侵害.
2.早期幹預
假如一個18個月的嬰兒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表現,那麼在其30個月時就很可能被診斷為孤獨癥,對這部分高危兒童我們應高度重視並予以幹預.
(1)無視線對視,缺乏面部表情,被擁抱時無相應期待被抱的姿勢;呼喚他們的名字,常常無反應.
(2)不關註周圍人的面容和表情,而過分關註周圍的聲或光.
(3)反復模仿別人的言語或自顧自地說話或無原因的反復尖叫,喊叫;無故大笑或突然發笑.
(4)不理睬周圍同齡兒童,經常儀式性地擺弄玩具,不許別人改變事物的固定模式.
(5)經常有奇怪的手指活動,或常轉圈跑,重復蹦跳或有咬手,撞頭等自傷自殘行為.
(6)1歲前就已經會說的有意義言語又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