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鄧小平 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人物

鄧小平 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人物

中文名:鄧小平

別名:鄧先聖(原名);鄧希賢(學名)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原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

出生日期:1904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1997年2月19日

職業:革命傢、政治傢、軍事傢、外交傢

畢業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學

信仰:共產主義

早年經歷

1904年8月22日,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取名鄧先聖。

1909年,進私塾讀書,學名鄧希賢。

1910年,入協興鄉初級小學學習。

1915年,入廣安縣高等小學學習。

1918年,入廣安縣立中學學習。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學生群眾反帝愛國運動。

1919年秋,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

1920年10月,抵達法國,不久入諾曼底區巴耶男子中學學習。 

1921年4月,到克魯梭市施奈德鋼鐵總廠當軋鋼工。月底,辭去工作赴巴黎。7月下旬,中國共產黨成立。10月,進香佈朗工廠做工,兩個星期後被解雇。

1922年2月,進哈金森橡膠廠做工。1922年夏,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改

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也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

1923年夏,參加旅歐共青團支部工作,開始瞭職業革命傢的生涯。

1924年,參加旅歐共青團機關刊物《赤光》的編輯工作。7月,當選為旅歐共青團執行委員會書記局委員,同時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5年春,任中共旅歐支部裡昂地區特派員。6月至9月,參與組織旅法華人多次舉行的聲援國內五卅反帝運動的大規模示威和集會。11月,進雷諾汽車廠做鉗工。

1926年1月17日,鄧小平第一次踏上瞭俄羅斯的領土,在中國共產黨莫斯科支部代表們的帶領下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報到。在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呆瞭僅僅12天,鄧小平就轉到瞭莫斯科中山大學,被分到瞭七班 。

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春,離蘇回國,受中共派遣,到馮玉祥的國民聯軍所屬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工作,任

戎馬生涯政治處處長、學校中共組織的書記。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改名鄧小平,8月7日在武漢參加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年底隨中央機關遷往上海。

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28年年初,和張錫瑗結婚。

1929年夏,作為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領導起義,化名鄧斌,同張雲逸等於12月和次年2月,先後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任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

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據地,先後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宣傳部長。

1933年5月,遭“左”傾路線打擊,被撤銷職務,受黨內“最後嚴重警告”處分,到樂安縣南村當巡視員。不久,調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8月,主編紅軍總政治部主辦的《紅星》報。

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35年1月,參加在貴州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確立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6月,調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

1936年5月,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後任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1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與師長劉伯承一起在太行山區開辟晉冀豫邊區抗日根據地。9月至11月,參加在延安召開的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全會確定,要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重申黨的獨立自主地放手組織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方針。在會上作關於地方工作的報告。

1939年7月3日,參加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9月,同卓琳結婚,後一起回到太行山。

1940年8月至12月,參與指揮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的帶有戰略性的對日軍的進攻戰役。 

50-70年代的鄧小平圖冊11941年4月15日,發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闡述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基本理論和政策。

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書記。

1943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與太行分局合並,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全面工作。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8月,日本宣佈投降。此時,與劉伯承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已擴大為太行、太嶽、冀魯豫、冀南等四個地區。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中原局、華東局第一書記。

1945年9月至11月同劉伯承一起領導瞭上黨戰役、邯鄲戰役。

1946年6月,蔣介石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8月至翌年1月,與劉伯承先後組織指揮瞭隴海、定陶、鄄城、滑縣、鉅(野)金(臺)魚(鄉)等戰役。

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6月30日,同劉伯承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發動魯西南戰役,揭開瞭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8月,同劉伯承率野戰軍主力,千裡躍進大別山地區。在國民黨軍重兵圍攻中堅持瞭大別山鬥爭,把戰線推進到長江北岸,在中原地區站穩瞭腳。

1948年5月9日,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5月,與劉伯承發起宛東戰役。7月,與劉伯承發起襄樊戰役。9月至翌年1月,人民解放軍進行瞭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摧毀瞭蔣介石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11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任書記,指揮淮海戰役。淮海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55萬人。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任政治委員。3月,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3月31日,為總前委起草《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4月至5月,同劉伯承、陳毅等指揮渡江戰役,解放南京、上海及蘇、皖、浙、贛、閩等省廣大地區。

建國初期

1949年9月30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10月1日,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0月19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0月至12月,同劉伯承等率部進軍西南,解放川、康、滇、黔等省。11月23日,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12月2日,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1950年2月22日,任西南軍區政治委員。是年,領導西南地區的土地改革、剿匪、政權建設、恢復和發展生產。 

50-70年代的鄧小平圖冊21951年,領導進軍西藏工作。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7月調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後又兼任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部長。

1954年4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組織部部長。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1955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代表中央作《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報告》。4月,在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修改黨章的報告。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57年11月,隨毛澤東率領的中國黨政代表團出訪蘇聯,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大會、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

1958年8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的擴大會議。會議作出《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9月至11月,到黑龍江、吉林、遼寧、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視察工作。11月至12月,出席在武昌召開的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作關於人民公社若幹問題決議的說明。

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60年11月至12月,與劉少奇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參加在蘇聯莫斯科舉行的十月革命43周年慶典和81個國傢的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 

1961年8月至9月,出席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的工作會議。

1962年2月6日,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又稱“七千人大會”)上講話,強調要發揚黨的的革命傳統,加強民主集中制。

1963年7月,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赴莫斯科,同蘇聯共產黨代表團舉行會談,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獨立自主原則。

1965年3月,針對江青等對文藝界人士和文藝作品的錯誤批判,在主持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提出嚴厲批評。

在任總書記的10年中,協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瞭卓有成效的工作。

文革時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受到錯誤的批判和鬥

文革時期爭,失去一切職務。

1969~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

1972年8月3日,致信毛澤東,希望再為黨和國傢多做幾年工作。毛澤東批示肯定瞭鄧小平的歷史功績。

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的黨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的決定》。8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2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

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在會上系統地闡述瞭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周恩來病重以後,在毛澤東支持下,他主持黨、國傢和軍隊的日常工作,針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面進行全面整頓,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收到顯著的成效。

1976年4月,北京發生悼念周恩來總理、擁護鄧小平、反對“四人幫”的“天安門事件”,被撤銷一切職務。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再次出山

1977年4月10日,致信中共中央,提出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中共中央批轉此信,肯定瞭鄧小平的意見。5月24日,同中央兩位有關負責人談話時指出,“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恢復鄧小平原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鄧小平在會上講話指出,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倡導的作風中的最根本的東西。

1977年8月召開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8月至9月,多次召開座談會,強調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領導和推動科技和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

80-85年的鄧小平圖冊11978年3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他首先推動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提出必須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他還提出要盡快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改革開放時期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瞭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他在這個會議上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轉變起瞭決定性的作用。在為這次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發表《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的講話。經過這次全會,形成瞭以他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

1979年1月28日至2月6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後訪問美國,是新

80-85年的鄧小平圖冊2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美。

1980年9月,辭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鄧小平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徹底否定瞭“文化大革命”,全面評價瞭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提出必須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會議選舉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

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他在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友好往來1982年9月12日至13日,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召開,選舉鄧小平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決定他任中央軍委主席。9月13日,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9月24日,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闡述中國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為以後中英兩國政府的談判定瞭基調。

1983年6月,在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慶祝典禮上檢閱部隊並講話。12月19日,出席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

1985年6月4日,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宣佈,中國政府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並闡述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國際形勢判斷和對外政策的兩個重要轉變。

1986年3月5日,對四位科學傢提出的關於跟蹤世界高技術發展的建議批示:“這個建議很重要,不可拖延”。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簡稱863計劃。

1987年1月至3月,針對1986年底一些高等院校少數學生鬧事,多次談話指出,要加強四項基本原則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要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4月13日,出席中葡兩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11月,根據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決定,任中央軍委主席。

86-93年的鄧小平圖冊11989年4月,針對北京發生的動亂,兩次發表談話,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關於平息動亂、穩定局勢的決定,表示完全贊同和支持。主張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5月16日,會見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宣佈中蘇關系實現正常化。6月9日,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事件爆發出來,促使冷靜地考慮過去和未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包括改革開放、“三部曲”發展戰略目標,都沒有錯。今後要繼續堅定不移地照樣幹下去。6月,中共召開十三屆四中全會,選舉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他辭去瞭最後擔任的中央軍委主席職務。

1990年3月,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接受鄧小平辭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 

南方視察

1991年1月至2月,視察上海。同上海市負責人談話時提出,抓緊開發浦東,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1992年1月至2月,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發表重要

86-93年的鄧小平圖冊2談話,分析瞭國際國內形勢,總結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回答瞭經常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以這次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瞭一個新階段。

1993年11月2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發行。中共中央舉行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

1994年11月2日,經修訂增補的《鄧小平文選(1938—1965年)》、《鄧小平文選(1975—1982)》,改稱《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卷出版發行。

偉人逝世

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指出這一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在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偉人逝世

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福村  博望  滿村  龜頭炎  孔廟  小呂戈莊  乍暖還寒  殷夫人  河頭南  土傢  賽維  紛紛效仿  留石村  玉山  八百壯士  相為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