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鄭虔

鄭虔

鄭虔簡介:鄭虔(691—759),字趨庭,又字若齊(一字弱齊、若齋),河南滎陽滎澤人,《新唐書》卷二〇二有傳。盛唐著名文學傢、詩人、書畫傢,又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醫藥近乎百科全書式的一代通儒,詩聖杜甫稱贊他“滎陽冠眾儒”、“文傳天下口”。鄭虔學富五車,精通經史,書畫成就卓然一傢,傳略廣泛見諸於《辭海》、《辭源》等辭書,以及歷代文學傢、詩人、書畫傢、書法傢等專業性辭典之中,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

生平

他出身的滎陽鄭氏傢族,史稱"累數世而屢顯,終唐之世而不絕","簪纓門第,詩禮傳傢"。少時即聰穎好學,資質超眾,弱冠時,舉進士不第,困居長安慈恩寺,學書無錢買紙,見寺內有柿葉數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紅葉肄書,天長日久,竟將數屋柿葉練完,終成一代名傢,成為士林佳話。開元始(約714),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為東宮椽屬,專掌薄書事務,位任輕,卻因才學出眾,見賞於宰相蘇頲,"臨以忘年之契"。後仕左監門錄事參軍。開元中,任協律郎,正八品上,掌"調和律呂,監試樂人典課",為宮廷文藝總管,公務之餘集綴當朝異聞,初成草稿八十餘卷,不幸遭人誣告"私撰國史",倉惶焚稿,因罪外貶十年。

少時

鄭虔出身的滎陽鄭氏傢族,史稱"累數世而屢顯,終唐之世而不絕","簪纓門第,詩禮傳傢"。少時即聰穎好學,資質超眾,弱冠時,舉進士不第,困居長安慈恩寺,學書無錢買紙,見寺內有柿葉數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紅葉肄書,天長日久,竟將數屋柿葉練完,終成一代名傢,成為士林佳話。開元始(約714年),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為東宮椽屬,專掌薄書事務,位任輕,卻因才學出眾,見賞於宰相蘇頲,"臨以忘年之契"。後仕左監門錄事參軍。

外任做官

開元中,任協律郎,正八品上,掌"調和律呂,監試樂人典課",為宮廷文藝總管,公務之餘集綴當朝異聞,初成草稿八十餘卷,不幸遭人誣告"私撰國史",倉惶焚稿,因罪外貶十年。

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李隆基愛其才,召還京師,然不瞭瞭之。

九年,虔自作山水畫一幅,並自題詩獻上,玄宗大加贊賞,禦署"鄭虔三絕",並特置廣文館於最高學府國子監,詔授首任博士,從此揚名天下,史稱"名士"、"高士",時號鄭廣文。

天寶十三載(754年),遷著作郎,從五品上,掌撰朝廷碑志、祝文、祭文等。十五載,安史之亂爆發,文武百官被擄去洛陽,安祿山偽授水部郎中之職,虔托病未就,潛以密章致肅宗,以表忠心。

安史之亂平息後,卻以三等罪流貶臺州司戶參軍。在長安期間,鄭虔與杜甫一見如故,常飲酒唱和,遂成莫逆。杜甫敬佩有加,尊稱"鄭老"、"老畫師",寫有《何將軍山林十首》、《醉時歌》、《送鄭十八虔》等名詩。那時鄭虔知識已臻於融會貫通境地,才藝發揮得淋漓盡致,除創作大量詩歌外,還寫有《天寶軍防錄》、《胡本草》、《會粹》等截然不同學科的專著,並在長安等地遍留水墨、水山畫、壁畫、人物畫和書法等作品,備受世人推崇。

鄭虔的書畫墨寶尤為後代皇室及達官貴人所珍藏,歷代美術史傢認為鄭虔與王維一樣是中國文人山水畫的開創者,草書成就可與張旭媲美,高於懷素。

赴臺州

至德二年(757年)寒冬臘月,鄭虔以老弱殘身,長途跋涉來到臺州。時"臺州地闊海冥冥"地處荒僻,文風未開,虔衣冠言動,不同時俗,有詩曰:"一州人怪鄭若齊,鄭若齊怪一州人。"虔自嘆:"著作無功千裡竄,形骸違俗一州嫌"。繼又自勉:孔子雖澤加天下,猶有陽春照不到陰崖,"夫君子過者化",我今謫此,當有教化之責。遂大闡文教,以地方官員身份首辦官學,選民間優秀子弟教之,"大而冠婚喪祭之禮,少而升降揖遜之儀,莫不身帥之",一時郡城"弦誦之聲不絕於耳","自此民俗日淳,士風漸進焉。"(參見《臺州府志》、《臨海縣志稿》)。

鄭虔當年設帳授徒的地點,就在唐臺州司戶衙門裡,即所居地。宋《嘉定赤城志·坊巷》:"戶曹巷,在州東一裡,以唐鄭虔為戶曹日居此,故名。"又《祠廟門》:"鄭戶曹祠,在州東一裡戶曹巷。祀唐鄭虔,巷蓋其所居地。俗訛為興福將軍。"民國《臨海縣志》卷十一《鄭戶曹祠》條、《鄭虔宅》條,均有同樣記載。經過鄭虔的人文一脈,薪盡火傳,至北宋,臺州官府倡辦教育事業明顯發展。

康定二年(1041年)知臺州州軍事李防於州治後建州學,廟學合一,是為州學之始;景佑四年(1037年)臨海縣令范師道於先聖廟建縣學其他各縣先後即廟建縣學。

南宋時,理學大傢朱熹講學臨海、黃巖等地,至臺州列為輔郡,臺州文化教育事業得到瞭迅猛發展,至嘉泰元年(1201年)"舉進士者逾七千",(《臨海墓志集錄》)已有"小鄒魯"之稱。景定三年(1262年),臺州有縣以上書院 12處,成瞭浙東學派的策源地之一。《臨海縣志稿宅第》引《輿地紀勝》和《輟耕錄》載:元,集賢院待制黃巖人周仁榮,在鄭虔故,宅原址建義塾,曾出土有落款的硯臺兩方,識為原故物,遂名義塾為"雙硯堂"。

至治元年狀元泰不華是雙硯堂學生,蒙古人,隨父居臺,曾仕臺州路達魯花赤。

建學堂

清同治六年至十年北固山麓建廣文書院,繼稱孝廉堂,後改額三臺書院,設孝廉、五貢等課,奉祀廣文先生,供考生參拜,清末民初,移至府學宮東南隅;民國時,三臺書院改名臺州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六中學,經不斷發展,成為今天的臺州第一名校——臺州中學。

上元至寶應年間(760年~862年),肅宗、代宗多次下詔"大赦天下",左降官及流人"釋放"或"還之"。鄭虔欲歸長安,臺人懇留。一日虔與弟子林元籍等遊於西郊八疊嶺腳,見筍出石旁,出對曰:"石壓筍斜出,"林元籍應曰:"谷陰花後開。"教化如此有效!虔大為驚喜,遂留臺不歸,此村命名"留賢"至今。

上元二年(761年)虔有《進表》上皇帝,懇辭復仕,願遁跡林泉。

寶應元年(762年)袁晁農民軍一度攻陷臺州等浙江州縣,虔暫避寧海亭旁丹丘寺,留詩五首。廣德二年(764年)鄭虔歿,臺人以禮葬於城東三十裡白石金雞山。為頌公之德,不忘啟蒙之功,特以其故居立祠,以官名地。唐宋有戶曹巷、戶曹祠、留賢村,元有雙硯堂(硯為虔故物),明清有廣文祠、廣文坊、若齊巷,近現代有廣文坊井、廣文路等。

鑄型  浦鎮政  橫塘崗  上高  楓涇  塔夫綢  滎陽縣  火爆  人生何處不  潛移默化  麥岸路東  抵押資產  塘泥  吉林烏頭  洛江橋  不受損失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