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嗜色如命的梁山好漢
来源:74U閱讀網
本 名:高駢
別 稱:落雕侍禦、高太尉
字 號:字千裡
所處時代:唐朝晚期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渤海蓚縣
主要成就:收復交趾重創黃巢屢敗南詔
官 職:諸道行營兵馬都統、檢校太尉
爵 位:燕國公→渤海郡王
高駢為唐憲宗時期名將、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先世乃山東(太行山以東)漢族名門渤海高氏。他的傢族世代為禁軍將領。高駢年少時為人嚴謹,研習兵書。他又喜好文學,常與士人交往,談論治道之理。為左右神策軍宦官所器重。最初在朱叔明(曾任右武衛大將軍)屬下擔任司馬,後累官為神策軍都虞候。
唐懿宗初年,黨項族叛亂,高駢率領一萬禁軍戍守長武城(今陜西長武)。當時,諸將均未有功,惟獨高駢多次發動奇襲,殺獲甚多。懿宗十分贊賞他。後吐蕃犯邊,懿宗就命他鎮守秦州,即委任他為秦州刺史兼防禦使。高駢誘降吐蕃將領尚延心及渾末部一萬多的帳落,收復瞭河州、渭州。隨後又出兵平定瞭鳳林關。咸通五年(864年)七月,經宰相夏侯孜推薦,懿宗任命時為驍衛將軍的高駢為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咸通六年(865年),高駢率軍破峰州蠻。次年,進兵收復交趾,進檢校刑部尚書,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高駢為節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廣州江道,溝通交廣物資運輸。後入為右金吾大將軍,除天平軍(今山東東平北)節度使。
唐僖宗即位後,加高駢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乾符二年(875年),高駢出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等使(劍南西川節度使),進檢校司徒,封燕國公。在任上刑罰嚴酷,濫殺無辜,但有幹才,他築成都府磚城,加強防禦。又在境上駐紮重兵,迫南詔修好,幾年內蜀地較安。
乾符五年(878年),徙任荊南(今湖北江陵)節度使。當時,王仙芝、黃巢起義軍轉戰江南,朝廷任高駢為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使、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使。次年,又遷淮南(今江蘇揚州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仍充都統、鹽鐵使以鎮壓起義軍和主管江淮財賦。後進檢校太尉、東面都統、京西京北神策軍諸道兵馬等使,封渤海郡王。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軍沿長江南岸西進,朝廷任高駢為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使,高駢遣將領張璘、梁纘阻擊,黃巢轉由浙江南進廣州。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北上,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饒)擊斃張璘,並於七月飛渡長江。高駢懾於黃巢威勢,又與中宦田令孜有怨,故而坐守揚州,擁兵十餘萬,保存實力。黃巢軍入長安時,唐僖宗急調高駢勤王,他不服朝廷節制,並未奉詔出兵。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僖宗以王鐸兼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高駢聽到王鐸加封都統,頗不以為然。同年,朝廷罷免高駢諸道兵馬都統﹑鹽鐵轉運使等職。高駢晚年昏庸,篤信神仙之術,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等人,付以軍政大權。呂用之專斷獨行,動輒譖毀諸將﹐乃使上下離心,淮南將領畢師鐸恐懼,中和五年(885年)遂反,高駢召宣州觀察使秦彥助戰。光啟三年(887年),畢師鐸出屯高郵,聯合諸將攻揚州,高駢派人向楊行密求救。楊行密還未抵達,揚州城陷,高駢被囚,不久被秦彥、畢師鐸所殺。楊行密聞訊後,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大慟三日,後發兵殺秦、畢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