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趙昰 南宋第八位皇帝

趙昰 南宋第八位皇帝

中文名:趙昰

外文名:Zhao Xia

別名:宋帝昰

國籍:宋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臨安(今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269年7月10日

逝世日期:1278年5月8日

職業:皇帝

主要成就:南宋第八位皇帝

早年經歷

趙昰(xià)(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即

宋端宗

,也稱宋帝昰,是南宋第八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共在位2年,卒年9歲,廟號端宗,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軍攻克臨安時,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後相繼被俘。趙昰在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昺、國舅楊亮節、謝太皇太後的侄兒(宋理宗的駙馬都尉,應該是趙昰的姑丈)楊鎮、趙氏皇族人員秀王趙與檡等的陪同下,由謝道清秘密派殿前禁軍都指揮使並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父子帶自募之義軍和殿前禁軍護衛,出逃婺州(今浙江金華),在婺州得陸秀夫帶一部分大臣和朝庭機構來投,但立足不穩,又由江萬載父子及江氏“三古”傢族帶兵保護出逃到溫州,由陸秀夫找到已逃跑到此得陳宜中,匯合帶兵到此的張世傑等,一起保護趙昰等一大班人登船入海到達福州,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號景炎,行宮為平山閣(當時時值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當地人民甚感其恩,元軍占領福州時,當地人民遂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祭祀南宋高宗趙構及入閩的益、廣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將:江萬載、文天祥、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當地泰山宮便塑這些神像,實是回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宮作掩護,泰山宮現存完好)。

登基為帝

趙昰登基前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景炎,時年隻有7歲。雖然朝臣江萬載、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隻能由大將江萬載、張世傑護衛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島上,在島上海灘上開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現存的宋王臺和侯王廟都是為紀念宋端宗而建。在保護趙氏皇族和南宋小朝庭的過程中,以江萬載為首江氏“三古”傢族子孫前赴後繼,對趙氏皇族及南宋小朝庭始中不離不棄,令楊太後母子非常感動。楊太後體恤江氏“三古”傢族的女眷和未成年子孫都隨江萬載胞兄江萬裡投止水池殉國的苦況,為保忠良不絕,挑選大臣之女和賢淑宮女配嫁給江氏“三古”傢族的子孫,並將自己的女兒、趙昰之姊趙氏公主配嫁給江萬載的侄孫江日新(江萬裡幼子江鏜之子,江日新的名字據說也是為紀念宋末三帝趙顯、趙昰、趙昺在後來才改成帶日字的)。江日新在崖山之戰後攜趙氏公主並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廣東四會,相依為命,在當地留下很多傳說。四會縣城附近之山因葬趙氏公主而改名鳳崗,崗上公主墳和駙馬墳遺跡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存,後毀於建廠和修路。

因病去世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江萬載父子帶兵奮力擊退劉深,扶趙昰上船避入廣州灣對開海面,不幸又突然遇上臺風,將年幼體弱的宋端宗卷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萬載撲入狂風巨浪中奮力將遇溺的宋端宗救起,江萬載自己卻不幸被海浪卷走沒瞭蹤跡;眼看三年來一直貼身保護自己的最親近大臣被海浪吞沒,宋端宗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島)。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不到一個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謚號有二,《通鑒紀事本末·卷八十八》記為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另有《文天祥全集·卷十七·紀年錄》、黃淳《崖山志》作

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按宋朝皇帝謚號表準裕文昭武愍孝皇帝似更標準,且符合《謚法》之解。 

據宋王臺公園《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記載,昰、昺二帝南逃期間,“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後女,晉國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葬於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後來在該址興建瞭聖三一堂[1],“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兔場  寫真  臨床表現  艾不蓋  上頜骨  為他  天一南  離婚協議書  風雲再起  儀器設備  青豐路  心內膜  北大  序偶  夜闌人靜  第十七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