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張廷玉 清中期重臣

張廷玉 清中期重臣

本名:張廷玉

字號:字衡臣、號硯齋

所處時代:清朝

主要成就:主修《明史》建立與完善軍事和奏章制度

參考資料:《走近安慶新“國保”:張廷玉墓》《清史列傳》

在清代安徽桐城張氏傢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侍值內廷,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合傢頂戴”,滿門朱紫。尤其張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 。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初九日,張廷玉生於京師。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十六歲的張廷玉準備參加會試,但因其父張英奉命為總裁官而回避不試。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張廷玉的夫人姚氏離世,父親張英登上相位。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張廷玉授翰林院檢討。開始擔任《親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入值南書房。康熙帝召他至暢春園,詢問其父張英致仕居傢近況。命他賦詩,張廷玉作七言律詩二首,頗得康熙帝稱許。當日奉旨侍值南書房,特旨帶數珠,著四品官服色。“辰(早七時)人戌(晚九時)出,歲無虛日。塞外啟從,凡十一次,夏則避暑熱河,秋則隨獵於邊塞”。聖祖車駕遠巡遍歷蒙古諸部落,“窮邊絕漠,餘(廷玉)皆洱筆以從”。 張廷玉身居內廷,承襲父業,“久持講握,簡任機密”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後,多次隨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諸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張廷玉母親離世。九月,父親張英離世。服闋,仍原官。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充會試同考官。四月,授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充經筵講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充武英殿試讀卷官,十一月,充纂修《省方盛典》副總裁官。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康熙六十年(1721年)二月,身任刑部右侍郎的張廷玉奉旨與都統耗賴等赴山東穩妥地處理瞭鹽販王美公等“聚眾劫掠屯莊”案。 六月,調吏部左侍郎。他“絕苞且,杜請花,銼玫肅然”。張廷玉涉政不久,他的才幹便嶄露頭角。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駕崩於暢春園,皇四子胤禛入承大統。經過二、三十年的艱苦激烈的奮爭,胤禛深覺皇位來之不易,為瞭實現自己奪得皇位的夙願,大力扶植和培養自己的勢力。他曾說:“為政以得人為要,不得其人,雖食法美意,徒美觀聽,於民無濟也。” 於是,慎選張廷玉作為輔佐他籌劃軍國大政的主要助手。張廷玉在《澄懷主人自訂年譜》中記述瞭胤禛相中他,並對他賦予厚望。一是他學問優長,“氣度端凝、應對明晰”,有才幹。二是他為自己恩師張英之子。這對胤禛來說是日後難得的貼己之人。聖祖新逝,胤禛登極,即命張廷玉兼學士銜,協同翰林院掌院學士阿克敦等辦理大事典禮翰墨,供幾筵祭告文字。康雍之交,政務殷繁,諭旨每日下數十次,皆由張廷玉承命應辦。若有緊急奏事,胤禛令他入大內,口授大意,或於禦前伏地而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禦覽,“精敏詳瞻,悉當聖意” 。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禮部尚書,並指出:“朕再四思維,非汝不克勝任”。從此,張廷玉躋身於樞臣之列。雍正元年(1723年),張廷玉復值南書房,與朱軾等人同為諸皇子師傅。四月,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雍正帝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事。九月,調任戶部尚書。十月,張廷玉任四朝國史總裁官。雍正初年,清廷在西北對蒙古準噶爾部大舉用兵。由於兩路大將軍用兵失機,準部叛兵屢擾邊境。雍正帝心情焦勞,頻繁指授方略。張廷玉“日侍內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間有待至一二鼓”。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晉保和殿大學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書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在隆宗門開始設立軍機處,命張廷玉與怡親王胤祥、蔣廷錫領其事。雍正帝將軍需一應事宜交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密為辦理。之後,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侍值者多虞泄漏,“始設軍機處於隆宗門內,為承旨出政之總匯”。張廷玉擬定瞭辦理軍機處的規制:“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折,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親禦朱筆批發”。應當說,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其主要制度都是張廷玉所籌劃的。正是從這時起,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予政事,日必召入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張廷玉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總裁乾隆《吏部則例》等典章制度,對清朝政治制度的確立奠定瞭基礎。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雍正帝特召兩路領兵將軍返京,與王公、滿漢文武大臣共同商議,博采眾論,詳慎籌劃。和碩康親王巴爾圖主張兩路士兵已駐紮邊陲,叛軍的地勢情形俱已深悉,糧草、馬駝、軍裝、器械,無不預備整齊。乘此北路、西路“約會齊進,並力殲除”。當時力主用兵者居多。而張廷玉堅持遣使宣諭,並起草奏疏一稿,隨其簽名的大臣有十餘人。雍正帝最終降旨采納瞭張廷玉遣使宣諭的建議。盡管對準部的作亂最終還是用戰爭來解決問題,但張廷玉的言論對雍正帝的影響是很大的 。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帝即位後,奉大行皇帝遺命,由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因他們懇辭,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稱職。乾隆元年(1736年),張廷玉再次奉命為皇子師,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親謁景陵,張廷玉與王大臣留京總理事務。自此以後,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乾隆帝還總是將他留京總理朝政,夜宿紫禁城,並典試科舉,選拔人才,考察薦舉官吏。張廷玉雖政務繁重,因學間深通,還榮膺雍乾兩代皇子師傅;兼任編纂《清聖祖實錄》、《明史》、《大清會典》、《皇清文穎》、《清世宗實錄》、《玉碟》等重要典籍的總裁官 。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授總理事務大臣,加拜他喇佈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宜。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將臨辟雍視學,舉“三老五更”古禮。張廷玉上疏指出,“待人行,事因時起”,古禮不可行。 同年,罷總理事務之名而以大學士掌機要。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朝官條奏,“取士之法,不當專用制科試士之法,不當專用制藝者”。他“力持以為不可更張,當以仍舊為善”。又有朝官奏請“均田限田”,他以“事屬難行,徒滋擾累”為由,也力主不準。盡管這些事沒有影響乾隆帝對他的寵幸,譬如,清朝本無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卻封張廷玉為伯爵,“系格外加殊恩”。然而,年逾古稀的張廷玉的固執和好激動,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爾泰病故,訥親取代瞭他。雖然張廷玉面奏內閣班次應訥親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難言之隱。為瞭平衡各種因素,確定“嗣後內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清廷的種種做法實際上是加劇瞭滿漢臣僚之間的矛盾,使他們很難協調,以致明爭暗鬥、互不尊服。張廷玉與鄂爾泰共事十餘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語”。鄂爾泰有所過失,他必微語譏諷,使鄂爾泰無地自容。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陳疏以老病乞休。乾隆帝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宣諭慰留。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命他如宋代文彥博例,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當年冬天,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病。乾隆帝批準以原官致仕,並禦制詩三章賞賜。張廷玉入謝,而見乾隆帝時,上奏說:“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他免冠叩首,請求乾隆帝出一個憑證。乾隆帝很不高興,但還是擬瞭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並賜詩以安其心。詩雲:“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恩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佑廟,漫愁鄭國競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次日,張廷玉具折謝恩,遣子張若澄入宮向乾隆帝謝恩。乾隆帝因張廷玉不親自謝恩頗為惱火,傳旨令他明白回奏。當時,由軍機大臣傅恒、汪由敦傳寫諭旨,旨還未下達。翌日黎明,張廷玉即來內廷謝恩。乾隆帝更為不快,認為這是軍機處泄露消息的原故。切責瞭汪由敦漏言。於是廷臣會議,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於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激怒瞭乾隆帝,於是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隨後歸去。後來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命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卒於傢中,享年八十四歲。死後葬於龍眠山,乾隆帝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配享太廟。

三條線  子網掩碼  德勝巖  造店  萬帝來  自動變速箱  操守  正確率  復合詞  守護天使  下溪  紅舞鞋  濱海灣  鼻背  水生根  猛虎下山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