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 東渡求藥的秦朝方士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王崇倫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遼寧遼陽
出生日期:1927年7月2日
逝世日期:2002年2月1日
職業:工人、公務員
主要成就: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哈爾濱原市委副書記
王崇倫,1927年出生,遼寧省遼陽市人,全國著名勞動模范,中共黨員。曾為鞍鋼工人,後任鞍鋼工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哈爾濱市委副書記。他出身貧苦,解放前在昭和制鋼所當徒工。1949年3月入鞍 鋼機修廠工具車間當刨床工。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車間副主任、鞍鋼雙革辦公室副主任、鞍鋼工會籌備組主任等職。王崇倫是著名勞動模范,中共十大代表,十屆中央委員,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屆代表。1975年10月至1978年12月任鞍鋼革委會副主任。在機修總廠工作期間,曾改進瞭機加工車床8種工、卡具,提高工效5至10倍,其中新型工具胎即“萬能工具胎”,提高工效6至7倍,因此,他曾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60年代初,發起並串連鞍鋼的能工巧匠,廣泛開展技術協作活動。“文化大革命”中,仍堅持生產革新,完成瞭煉鋼推渣機等12項革新改造。1977年擔任鞍鋼7號高爐(爐容2580立方米)改建工程會戰總指揮,創下瞭我國煉鐵高爐建設史上的高速度。王崇倫多次被評為遼寧省、鞍山市勞動模范和全國先進生產者,並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的接見。
經歷苦難
王崇倫,1927年7月2日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沙河區(1945年光復後劃歸鞍山管轄)北頭街村一貧苦農民傢庭。父親王殿英靠耕種祖墳周圍的3畝薄田維持傢中6口人半饑半飽的生活。王崇倫從懂事起就帶著兩個妹妹跟隨母親到鐵路邊撿煤渣,到村外挖野菜。
1937年,身患重病的父親王殿英因無錢就醫而死去。翌年,哥哥王崇玉在日本工頭逼抬重物時活活累死。兩年中,為瞭安葬父親和哥哥,傢中被迫賣掉瞭僅有的3畝地,生活更加困苦。十歲的王崇倫便成瞭傢中的主要勞力,與母親和兩個妹妹相依為命。
1941年,王崇倫與同窗學友鮑峰昕一起入鞍山滿洲神鋼廠學刨工,這年他才14歲。日本工頭對中國工人當牛馬一樣對待,對徒工更是惡加一等,如遇機床開動,就把徒工支走。一次,王崇倫躲在工具箱背後偷看操作要領,不巧被日本工頭發現。兇殘的日本工頭竟將王崇倫的右手按在機臺上,然後抄起一把鋒利的板銼狠命地銼下去。頓時,王崇倫的右手腕鮮血淋淋……王崇倫忍住疼痛,掙脫出右手,抓起一把螺絲刀要與日本工頭拼命。聞聲趕來的中國工匠怕王崇倫丟瞭飯碗,勸阻瞭他。從此,王崇倫留下瞭這仇恨的傷疤。王崇倫咽不下這口惡氣,於1945年1月離開瞭滿洲神鋼廠。經過考工進瞭鞍山東洋礦機廠當瞭車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王崇倫和工友們樂得直蹦高,心想亡國奴的苦總算熬出頭瞭,該有好日子過瞭。可事實並未能讓窮苦百姓如願。1946年4月,國民黨軍隊占領鞍山,對昭和制鋼所的物資進行大肆搶掠,一時間,整個鞍山烏煙瘴氣。
為瞭養傢糊口,王崇倫這期間遭瞭好多罪。先是賣青菜,爾後到洗煤廠河溝裡撈煤泥,最後又改作拉腳運貨。1947年秋的一天,王崇倫借瞭一掛毛驢車運貨,半路上遇到土匪搶劫,他險些送命。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耳聞目睹中王崇倫感受到瞭共產黨是窮苦百姓的大救星,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不久,北沙河村與東沙村合並後成立瞭農會。王崇倫積極參加土改鬥爭,被選為民兵隊隊長。
1948年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不久,王崇倫與出身貧苦的姑娘關偉榮結婚,開始瞭嶄新的生活。
走在時間前面
1949年8月,王崇倫經親屬王殿武介紹入鞍鋼軋輥廠,重操舊業當刨工,成為解放後鞍鋼職工隊伍中為數不多的年輕高級技工之一。時年22歲的王崇倫,親身經歷
從舊社會奴隸到新社會主人的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懷著強烈的報恩思想忘我勞動,積極向上。3個月後,王崇倫加入瞭共青團,光榮地成為鞍鋼解放後第一批入團的青年職工。
1951年6月24日,由於工作的需要王崇倫調至鞍鋼機修總廠四機修廠工具車間。機修總廠各種機加設備齊全,王崇倫走進瞭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廣闊天地。
1952年,王崇倫所在的工具車間承擔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加工飛機副油箱拉桿的十萬火急的特殊任務。王崇倫設計並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桿的特殊卡具。比開始用銑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而且全部達到一級品。這年金秋,王崇倫光榮地加入瞭中國共產黨。在入黨後短短一年中,他相繼革新成功7種工、卡具,成瞭一名全廠有名技術革新闖將。
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鞍鋼的生產建設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就在這時,鞍鋼礦山生產一線告急:大批鑿巖機因缺少備件卡動器,而被迫停止作業。
試制卡動器的特殊任務最終落在王崇倫所在的工具車間。試制剛剛開始,就遇到瞭“攔路虎”。第一道工序的車床加工隻需45分鐘就能加工一個,而第二道工序插床加工一個卻要兩個半小時。全車間隻有一臺插床,廠長、車間主任都在為插床的低效急得團團轉。王崇倫又悄悄地搞起瞭攻關。他大膽的構想用刨床代替插床,制一個圓筒形的工具胎,把插床垂直切削轉變成刨床的水平切削。半個月後,雙頰凹陷的王崇倫把特殊工具胎的圖紙展現在車間領導面前。這個工具胎外殼酷似一臺小電動機,由40多個零件組成,工件可以固定在套子中,旋轉360°,任意選擇加工角度。原來插床隻能一次加工一個工件,而工件置放在工具胎內,刨床可以成摞切削,就象穿糖葫蘆一樣方便。大傢對王崇倫的奇思妙想贊不絕口。
在車間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幾天之後,一個長達500毫米,直徑200毫米的工具胎安置在王崇倫的刨床上。試車這天,數百人前來觀看。當第一批工件加工完畢之時,計時人
宣佈:加工一個卡動器耗時僅45分鐘,更讓在場人震驚的是,以往加工鑿巖機的40多個零件,每加工一種零件都得制作一套專用的卡具,而這一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經過一番集思廣益,王崇倫創造的這一獨特工具胎被命名為"萬能工具胎"。
王崇倫繼續攻關奪隘,加工卡動器的紀錄連連取得新突破,由45分鐘提高到30分鐘,最後提高到19分鐘,相當於最初效率的6至7倍,他操作的"牛頭刨",成瞭"千裡馬"。憑著萬能工具胎,在同時間賽跑中不斷創出奇跡。1953年,他完成瞭4年又17天的工作量,被評為鞍山市工業特等勞動模范,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這年,他隻有26歲。
技術革新的旗手
1954年初,全國工業戰線相繼湧現出的一批有影響力的技術革新能手,應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邀請,聚會首都北京,座談討論如何為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做出更新貢獻,王崇倫提出瞭聯名向中華全國總工會建議,在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他的想法得到瞭張明山、唐立言、黃榮昌、劉祖威、朱順餘、傅景文的一致贊同。不久,由王崇倫執筆的7人聯名建議信送到瞭全國總工會主席的手中。中華全國總工會對這封具有特殊價值的建議信進行瞭專題研究,並於同年4月下發瞭《關於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決定》。此後,一個群眾性的技術革新運動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蓬勃興起。當年9月,王崇倫光榮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王崇倫所在的工具車間被團中央命名為"青年工具車間"。翌年,王崇倫被提任為該車間生產副主任。同年,中國科學院遼寧省分院聘任王崇倫為特別研究員。
1956年,王崇倫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
1959年初,王崇倫找到老英雄孟泰和盤托出組織全鞍鋼能工巧匠開展大規模技術協作活動的設想。兩位忘年交的勞動模范一拍即合。經過倆人的精心籌劃,年底,鞍鋼擁有瞭一支以勞動模范、先進人物為骨幹的技術協作隊伍,人數達1500多。每逢星期天,他傢門前都停放一排自行車,來自各廠礦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吊裝大王"紛沓而至,經過一番切磋交流,不久一場場技術攻堅戰便很快打響。王崇倫的傢成瞭能工巧匠交流聚會的"據點",這個鞍鋼技協骨幹最熱鬧的"據點",
一直熱鬧瞭近20年,直至王崇倫調離鞍山。
1959年4月,王崇倫當選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年,王崇倫應邀參加遼寧省機械工業先進技術表演觀摩隊,先後到沈陽、丹東、本溪3市23個企業進行技術交流。王崇倫利用交流空隙時間為12傢企業解決15項技術難題,各單位紛紛致信鞍山市、鞍鋼,盛贊王崇倫的高尚精神和高超技藝。
1959年,王崇倫出席全國"群英會",再度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傢領導人親切接見。毛主席稱贊王崇倫是"青年的榜樣"。由於王崇倫的特殊重大貢獻,從1954年到1959年,他先後14次受到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60年代初,我國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蘇聯政府撕毀合同,撤走專傢,停止對我國供應大型軋鋼機軋輥。鞍鋼各軋鋼廠面臨停產的威脅。在這嚴峻的關頭,王崇倫與孟泰主動請纓,承擔組織研制大軋輥的攻關任務。在他倆的領導之下,500多名由幹部、工程技術人員、能工巧匠組成的技協積極分子眾志成城,從煉鐵、煉鋼到鑄造形成一條龍跨廠際聯合攻關。歷時一年之久,先後突破十幾項重要技術難題,終予試制成功大型軋輥,填補瞭我國冶金史上的一項空白。此項重大成果轟動全國冶金戰線,被譽為"鞍鋼譜寫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1960年7月17日,王崇倫被破格晉升為工程師。1962年11月,王崇倫被提任鞍鋼機修總廠北部機修廠副廠長。
1964年12月,王崇倫當選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接踵不斷的技術攻關碩果,對有志於革新創造的先進工人產生瞭極大的吸引力。到1962年底,王崇倫領導的鞍鋼技協隊已擁有15000之眾,車、鉗、鉚、電、焊等各工種齊全,設計、施工、搶修配套成龍。這支隊伍憑著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藝,先後為鞍鋼解決瞭一大批生產和技術改造中遇到的難題,而且還應邀為鞍山市、遼寧省、東北地區的許多生產廠傢排解重大
生產難題,為鞍鋼贏得瞭殊榮。
1968年,王崇倫擔任鞍鋼"雙革辦"副主任不久,遭到造反派的揪鬥,王崇倫被扣上"假勞模"、"大工賊"等莫須有的罪名,慘遭迫害,王崇倫剛直不阿,毫不屈服。1969年,他在被關押機修總廠一加工車間勞動的日子裡,仍然矢志不移悄悄地進行技術革新,為維系鞍鋼正常生產做出瞭難能可貴的貢獻。
1973年初,王崇倫參加遼寧省先進刀具技術推廣隊,先後到全省40多個工礦企業推廣先進技術。當年,王崇倫作為中國社會知名人士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
1980年,在帶職擔任哈爾濱市委副書記期間,解決瞭全市豆腐供應問題,還相繼解決瞭冬季鮮菜和雞蛋供不應求的難題。鄧小平稱贊王崇倫“抓豆腐抓得對,抓得好,我們應該有更多的這樣解決市民生計的好幹部。”
2002年2月1日,王崇倫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5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