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胡道靜 古文獻學傢科技史學傢

胡道靜 古文獻學傢科技史學傢

中文名:胡道靜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13年2月

逝世日期:2003年

胡道靜,古文獻學傢、科技史學傢,祖籍安徽涇縣,生於上海。青年時攻習國故,著有《校讎學》 《公孫龍子考》。1932年參加柳亞子主持的上海通志館工作,分編新聞、文化、競技、交通、宗教諸部,並著有《上海新聞事業之史的發展》《新聞史上的新時代》等。1956年後著有《夢溪筆談校證》《沈括研究論集》《中國古代的類書》《農書與農史論集》《種藝必用校錄》等,並主持《中國叢書綜錄》《中國科學技術史探索》等書的編輯。曾任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上海人民出版社編審,復旦、華東師大、上海師大諸校特聘兼職教授,(巴黎)國際科學史研究院(AIHS)通訊院士。

學術簡介

胡道靜,其父懷琛,精國學,工詩文,代表作有《胡懷琛詩歌叢稿》、《秋山文存》、《中國文學史概要)、《諸子集解補正》等。懷琛先生的舊詩為亞子先生所深賞,評之為“味在酸咸外,功能新舊中”。樸安先生精於文字、訓詁及校勘之學,著述甚富,更是學界盛名的國傢大師。道靜先生有這樣的傢學淵源,更加上自幼好學,勤奮自礪,故成功絕非偶然。道靜先生父親的治學方法有一特點,就是凡讀書必作抄錄,早年手抄許多書冊,雖於1913年癸醜之役遭袁系軍閥鄭汝的強盜部隊焚掠時盡喪,但以後又抄積瞭不少。所以道靜先生自幼秉承“手抄一遍,勝讀十遍”的庭訓,在廣泛學習先秦兩漢典籍的同時,也養成瞭手抄群書的學習方法。其時,懷琛先生正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道靜先生不僅從父親於館中所借的涵芬樓藏書中抄錄瞭許多有價值的古書,而且還常常從師長處借得未見之書,不舍晝夜。寫副存儲。道靜先生在回憶這段求學經歷時說:“東莞臧逢世,年二十餘,欲讀班固《漢書》,若借閱不能久,乃手寫一本自備的樂趣,我在二十歲前就親自體會到瞭。”

道靜先生對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興趣,尤其是對於“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一一《夢溪筆談》的研究,是從讀中學時即發其端的。他在《五十年》一文中,曾真摯地回顧瞭自己人副青少年時代起與《夢溪筆談》結下的不解之緣。他說:“我在讀中學的時候,並不知道活字組版印書的技術是我們的祖先早在第十一世紀中期就發明創造,然後向世界各地傳播的”,“那時我雖已讀過‘四書’,讀過‘五經’中的三經半,竟然還不知道《夢溪筆談》這本書”,“直到將進大學之前,讀到美國學者卡特寫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T.F.Cater’s《The Inter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才驚訝地瞭解這一項有關人類文化發展的重大創造原來是我們自己的祖先所做出的偉大貢獻。”(這是五十多年前我國中學生的知識情況,現在當然不是這樣。)“卡特的書說明瞭史料的來源,還特別誇譽《夢溪筆談》這部著作。說它這好那好。於是我這個當時對古籍隻讀先秦、兩漢之書的小夥子就迫不及待地去找這本沈括的名著來閱讀瞭。我最初買到的一部是古書流通處影印的清末廣東陶氏的刻本。沒有疑問,一讀就著瞭迷,從此它就成瞭我要好的朋友。”

梁河  張完  五臺山  閻良區  燈炮廠  聖南  萼脊蘭  收率  割地求和  觀背村  王郢  侵襲性疾病  張九  華駿  慧龍  友利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