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可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王琰
出生地:南齊太原(今屬山西)
職業:太子舍人
性別:男
王琰痛斥范縝:“嗚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范縝回道:“嗚呼王子!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著有《冥祥記》10卷,已佚。《古小說鉤沉》輯錄一百三十一條。
六朝時期,官僚士大夫是弘揚佛法的一支主要力量,現存的很多的宣佛小說,很多是具有佛教信仰的士大夫所創作的。《冥祥記》是現存較多的一部宣佛小說,原書10卷,現在輯錄有130多則,基本上是佛教靈驗傳說。從此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上佛教信仰流行的一般狀況;同時,它又可以視為是志怪小說的一種,在小說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對傳奇的形成有著相當重大的影響;另外,它又是在徵實的原則下構撰的,所以其人物、背景、細節等均具有相當程度的真實性,可以作為正史的補充。
根據其自序,再補充其他材料,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王琰的出身、傢世門風、為官經歷。首先,我們來討論王琰的出身。王琰的郡望,《高僧傳·序》與〈破邪論〉都雲是太原。東晉南朝時期,史書所記載的太原王氏有兩傢,一為太原晉陽王氏,即從西晉王湛起一線傳承下來之傢族;一為太原祁縣王氏,如《南史》所記王懿、王玄謨等人。按理說,祁縣即為晉陽郡之屬縣。但兩傢並不是一族。祁縣王氏自稱是東漢司徒王允之後,然其傢世頗可懷疑。史書在提到祁縣王氏之傢世時,均雲是“自言如此”,自言者,非公論也,照例表示不可信。祁縣王氏直到太元末年才渡江,始居於次等士族的聚居地彭城,後來前往更邊遠的姑熟、譙郡等地。所以,在王懿發跡之前,祁縣王氏是出身頗為可疑的三等士族,與晉陽王氏為晉朝一流高門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盡管晉陽王氏與祁縣王氏均追溯到東漢王允,然據史傢看來,兩傢實非同族。
那麼,王琰是祁縣王氏呢還是晉陽王氏呢?據《冥祥記·自序》,他似祖居建康,後又遷居烏衣。眾所周知,烏衣巷乃東晉一流高門如王謝傢族所居[3],據此推測,王琰應屬晉陽王氏。太原晉陽王氏,其稚年為何遠在交趾?此條線索有助於我們對王琰之傢世有進一步之瞭解。
我們知道,在東晉的晚期,晉陽王氏的兩支一支結姻帝室,一支聯婚相王。王湛一支王坦之之後,於孝武帝時依附居於相位的會稽王司馬道子,會稽王妃出於此支。王嶠兄弟王濛之後,則依附於孝武帝,孝武帝皇後出於此支。這是太原王氏的極盛期。然而好景不長,太元以後的主相之爭,造成瞭晉陽王氏的兄弟之爭,結果是兩敗俱傷,死亡殆盡。安帝即位以後,中樞全歸司馬道子掌握。道子所信任的是王國寶及國寶從弟王緒二人。王國寶、王緒力主司馬道子裁損王恭和殷仲堪的兵權。王恭等繕甲厲兵,表請北伐。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表列王國寶罪狀,舉兵入討:國寶尤懼,遂上疏解職,詣闕待罪。既而悔之,詐稱詔復其本官,欲收其兵距王恭。道子既不能距諸侯,欲委罪國寶,乃遣譙王尚之收國寶,付廷尉,賜死……及王恭伏法,詔追復國寶本官。元興初,桓玄得志,表徙其傢屬於交州。據我看,王琰即是王國寶之後。從年齡上推算,王國寶應該是他的曾祖。王琰祖、父因國寶之罪而遷居交州,王琰出生在此。後來政治形勢發生變化,他們才舉傢北遷,重新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