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哨子
来源:74U閱讀網
螺厴草別名:鏡面草,蟢兒草,地連錢,石龍,石茶,抱樹蓮,抱石蓮,山豆爿草,血草,石耳墜,痞子藥,石瓜子,瓜子草,瓜子蓮,金指甲,風不動,金茶匙,鐵指甲,飛龍鱗,貓龍草,
螺厴草簡介:螺厴草,中藥名。為水龍骨科伏石蕨屬植物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的全草。具有清肺止咳,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肺癰,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咽喉腫痛,腮腺炎,痢疾,瘰癧,癰瘡腫毒,皮膚濕癢,風火牙痛,風濕骨痛。
螺厴草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肺止咳,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治
主要用於肺熱咳嗽,肺癰,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咽喉腫痛,腮腺炎,痢疾,瘰癧,癰瘡腫毒,皮膚濕癢,風火牙痛,風濕骨痛。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鮮品60-120g;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或絞汁滴耳。化學成分
全草中含有三萜化合物:α-芒柄花二烯、β-芒柄花二烯、7,14芒柄花二烯、7,13芒柄花二烯、7,14(27)芒柄花二烯、8,14(27)-芒柄花二烯、α-水龍骨萜四烯;還含有甾體化合物:蕨甾酮和伏石蕨甾嗣。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癰腫,風疹,腳氣腫,搗爛敷之。亦煮湯洗腫處。
2、《本草綱目》:治小便出血,吐血,衄血,齲齒痛。
3、《藥性考》:治便血,血淋。
4、《采藥志》:治肺火結成膿血癰疽。
螺厴草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勞傷咳嗽:石耳墜30g。泡酒服。(《貴州民間藥物》)
2、治肺癰吐膿:螺厴草60g,冰糖15g。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3、治小便出血:鏡面草取清汁,人蜜少許,同水調服。(《世醫得效方》鏡面散)
4、治大便出血:鏡面草搗汁,無灰酒下之,或用淡豆豉煎湯下之。(《續回生集》)
5、治痢疾:伏石蕨全草6g。水煎服。(《南藥物志》
6、治白帶:伏石蕨30g,豬瘦肉(或雞蛋)糖各適量。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7、治蛇纏惡瘡:鏡面草,人鹽杵爛敷之。(《綱目》)
8、解鼠莽毒:鏡面草自然汁、清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五次,以肉粥補之,不可遲。(《醫說》)
9、治風濕疼痛:石耳墜30g。煎酒服。(《貴州民間藥物》)
10、治心氣痛:伏石蕨全草,研細末,每次3g,兌酒服。(《湖南藥物志》)
螺厴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曬幹或鮮用。螺厴草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水龍骨科伏石蕨屬植物伏石蕨。形態特征
附生小型植株。根莖纖細,長而橫生,淡綠色,疏被淡褐色、鉆形鱗片,基部近圓形,粗篩孔狀,全緣。葉遠生,二型;營養葉的葉柄極短,長2-3mm;葉片卵圓形或近圓形,長1-1.5cm,寬8-12mm,先端圓,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全緣;孢子葉的葉柄長約1cm;葉片縮狹呈舌狀或狹披針形,長2.5-3.5cm,寬2-3mm,幹後邊緣反卷;葉脈不明顯,小脈連結成網狀,內藏小脈單一而呈棒狀;葉肉質,光滑或疏被褐購、卵形鱗片。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中脈與葉邊之間,幼時有盾狀隔絲覆蓋。
分佈區域
分佈於西南及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生長環境
附生於林中樹幹或巖石上。繁殖方式
均是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