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子
来源:74U閱讀網
獨腳烏桕別名:山番薯,土大黃,獨腳烏扣,山葫蘆,粉藤頭,
獨腳烏桕簡介:獨腳烏桕,中藥名。為葡萄科植物白粉藤CissusrepensLamk.的塊根。分佈於華南及貴州、雲南、臺灣等地。具有活血通絡,散結,消癰之功效。常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瘰癧痰核,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獨腳烏桕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通絡,散結,消癰。主治
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瘰癧痰核,癰腫瘡毒,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註意事項
孕婦忌服。化學成分
莖含酚類、氨基酸、皂甙、有機酸。藥理作用
對甲狀腺腫瘤、淋巴肉瘤有一定療效。相關論述
1、《本草求原》:“(酒磨)塗瘡,理蛇傷。”
2、《嶺南采藥錄》:“橫痃、白濁,煎服。”
3、《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痰火瘰癧,癰瘡腫毒,毒蛇咬傷。”
4、《全國中草藥匯編》:“化痰散結,消腫解毒,祛風活絡。主治頸淋巴結結核,扭傷骨折,腰肌勞損,風濕骨痛,坐骨神經痛,瘡瘍腫毒,毒蛇咬傷。”
5、《臺灣藥用植物志》:“清涼解毒。搗敷癰疔良效。”
獨腳烏桕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用於死胎引產。相關配伍
1、治痰火瘰癧,癰瘡腫毒,毒蛇咬傷:白粉藤根9-15g,水煎服;並用鮮莖、葉搗爛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2、治赤白下痢:白粉藤根15-24g,煎湯,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服。(《泉州本草》)
獨腳烏桕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2月挖取塊根,切片,曬幹。炮制方法
9-12月挖取塊根,切片,曬幹。獨腳烏桕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呈圓柱形,少分枝,稍彎曲或彎曲,有時略呈結節狀;表面淡棕色或灰棕色;栓皮薄,易剝落,有較順直的縱皺紋;斷面纖維性,淡黃白色;質疏松。氣微,味微苦。獨腳烏桕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葡萄科植物白粉藤。形態特征
白粉藤,又名白薯藤、藤桑、青藤、粉藤。草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常被白粉,無毛。卷須2叉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心狀卵圓形,長5-13厘米,寬4-9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每側有9-12個細銳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無毛;基出脈3-5,中脈有側脈3-4對,網脈不明顯;葉柄長2.5-7厘米,無毛;托葉褐色,膜質,腎形,長5-6厘米,寬2-3厘米,無毛。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二級分枝4-5集生成傘形;花序梗長1-3厘米,無毛;花梗長2-4毫米,幾無毛;花蕾卵圓形,高約4毫米,頂端圓鈍;萼杯形,邊緣全緣或呈波狀,無毛;花瓣4,卵狀三角形,高約3毫米,無毛;雄蕊4,花藥卵橢圓形,長略甚於寬或長寬近相等;花盤明顯,微4裂;子房下部與花盤合生,花柱近鉆形,柱頭不明顯擴大。果實倒卵圓形,長0.8-1.2厘米,寬0.4-0.8厘米,有種子1顆,種子倒卵圓形,頂端圓形,基部有短喙,表面有稀疏突出棱紋,種臍在種子背面下面1/4處與種脊無異,種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向上達種子上部1/3處,側窪穴呈溝狀,達種子上部。花期7-10月,果期11月至翌年5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南及貴州、雲南、臺灣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600m左右的山坡、路旁曠地或河谷兩岸的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