榿木枝梢
来源:74U閱讀網
莎草別名:莎隨,薃侯,莎,地毛,回頭青,野韭菜,隔夜抽,地構草,小三棱,米珠子,縮縮草,地貫草,豬鬃草,地糕草,吊馬棕,土香草,豬毛青,三棱草,
莎草簡介:莎草,中藥名。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莖葉。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具有行氣開鬱,祛風止癢,寬胸利痰之功效。常用於胸悶不舒,風疹瘙癢,癰瘡腫毒。
莎草功效作用
功能
行氣開鬱,祛風止癢,寬胸利痰。主治
用於胸悶不舒,風疹瘙癢,癰瘡腫毒。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浴。藥理作用
促進膽汁分泌;抑制回腸平滑肌;松弛子宮平滑肌;有雌激素樣作用;催眠;解熱;強心;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等。相關論述
1、《泉州本草》:“治癰疽腫毒,鮮莎草洗凈,搗爛敷患處。”
2、《本草綱目》:“煎飲散氣鬱,利胸膈,降痰熱。”
3、《履巉巖本草》:“治皮膚瘙癢,遍體生風”
莎草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癰疽腫毒:鮮莎草洗凈,搗爛敷患處。
2、治水腫、小便短少:鮮莎草搗爛,貼湧泉、關元穴。(1-2方出自《泉州本草》)
3、治皮膚瘙癢,遍體生風:取(莎草)苗一握。煎湯浴之,立效。(《履巉巖本草》)
附註
該物種在貴州分佈較廣,產量及蘊藏量大,可大量開發利用。莎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莎草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莎草科植物莎草。形態特征
莎草,多年生草本,高15-95cm。莖直立,三棱形;根狀莖匍匐延長,部分膨大呈紡錘形,有時數個相連。葉叢生於莖基部,葉鞘閉合包於莖上;葉片線形,長20-60cm,寬2-5mm,先端尖,全緣,具平行脈,主脈於背面隆起。花序復穗狀,3-6個在莖頂排成傘狀,每個花序具3-10個小穗,線形,長1-3cm,寬約1.5mm;穎2列,緊密排列,卵形至長圓形,長約3mm,膜質,兩側紫紅色有數脈。基部有葉片狀的總苞2-4片,與花序等長或過之;每穎著生1花,雄蕊3;柱頭3,絲狀。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三棱狀。花期5-8月,果期7-11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邊潮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