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五味子

五味子

五味子別名:菋,荎蕏,玄及,會及,五梅子,山花椒,

五味子簡介:五味子,中藥名。為五味子科五味子屬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sis(Turcz.)Ball或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成熟果實。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的功效。主治久咳虛喘,自汗,盜汗,遺精,滑精,久瀉不止,津傷口渴,消渴,心悸,失眠,多夢。

五味子功效作用

功能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主治

1、久咳虛喘:本品味酸收斂,甘溫而潤,能上斂肺氣,下滋腎陰,為治療久咳虛喘之要藥。

2、自汗,盜汗:本品五味俱全,以酸為主,善能斂肺止汗。

3、遺精,滑精:本品甘溫而澀,入腎,能補腎澀精止遺,為治腎虛精關不固遺精、滑精之常用藥。

4、久瀉不止:本品味酸澀性收斂,能澀腸止瀉。

5、津傷口渴,消渴:本品甘以益氣,酸能生津,具有益氣生津止渴之功。

6、心悸,失眠,多夢:本品既能補益心腎,又能寧心安神。

7、西醫診為支氣管哮喘、重度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屬於肺虛或肺腎兩虛者,腸道的慢性感染、原因不明的腸炎、腸腫瘤、腸吸收不良等原因引起的慢性腹瀉屬於脾腎虛寒者,神經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等所致遺精、早泄,以及遺尿、尿頻屬於腎虛不能固藏者,糖尿病證屬氣陰兩虛者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6g;研末服,1-3g。

不良反應

1、若內服量過大或體質特異,可致中毒。中毒癥狀主要可見發熱、頭痛、乏力、蕁麻疹等。中毒機理在於五味子能直接興奮呼吸中樞,有增強胃酸、降壓作用。個別人內服可產生過敏反應。

2、中毒解救的方法一般常用5%氯化鈣或10%葡萄糖酸鈣註射液10-20毫升靜註,口服維生素B1、維生素C及抗組織胺類藥物,外用膚輕松膏塗搽或爐甘石洗劑外搽。

3、此外,有個別病人服藥後胃部有燒灼泛酸及胃痛。也有引起竇性心動過速及呼吸困難的病例報道。

禁忌

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磺胺類藥配伍,易析出結晶而致結晶尿、血尿。

2、不宜與氨基糖苷類配伍,可以減弱藥效。

3、不宜與氫氧化鋁、氨茶堿等堿性藥配伍。

4、不宜與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配伍,可以加重對腎臟的毒性。

5、不宜與強心苷類藥物同用,以免引起血鉀過高,降低強心苷類藥物的療效。

6、不宜與咖啡因同用,五味子可以對抗咖啡因對主動運動的興奮作用。

7、不宜與腎上腺素同用,五味子可以降低腎上腺素的加壓作用。

8、五味子口服可以酸化胃液,提高酸度,使紅黴素的單鍵水解而失去抗菌作用,故不宜與紅黴素合用。

註意事項

外有表邪,內有實熱,或咳嗽初起、痧疹初發者忌服。

化學成分

五味子主含揮發油、有機酸、鞣質、維生素、糖及樹脂等。種子揮發油中的主要成分為五味子素。

藥理作用

本品對神經系統各級中樞均有興奮作用,對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均有影響,使之趨於平衡。對呼吸系統有興奮作用,有鎮咳和祛痰作用。能降低血壓。能利膽,降低血清轉氨酶,對肝細胞有保護作用。有與人參相似的適應原樣作用,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禦能力。能增加細胞免疫功能,使腦、肝、脾臟SOD活性明顯增強,故具有提高免疫、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腸道沙門菌、綠膿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2、《醫林纂要》:“寧神,除煩渴,止吐衄,安夢寐。”

五味子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肺虛久咳:配罌粟殼同用,如五味子丸(《衛生傢寶方》)。

2、治肺腎兩虛喘咳:配山茱萸、熟地、山藥等同用,如都氣丸(《醫宗己任編》)。

3、治寒飲咳喘證:本品長於斂肺止咳,配伍麻黃、細辛、幹薑等,如小青龍湯(《傷寒論》)。

4、治自汗、盜汗者:配麻黃根、牡蠣等同用。

5、治滑精者:配桑螵蛸、附子、龍骨等同用,如桑螵蛸丸(《世醫得效方》)。

6、治夢遺者:配麥冬、山茱萸、熟地、山藥等同用,如麥味地黃丸(《醫宗金鑒》)。

7、治脾腎虛寒久瀉不止:配吳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湯送服,如五味子散(《普濟本事方》);或配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同用,如四神丸(《內科摘要》)。

8、治熱傷氣陰,汗多口渴者:配人參、麥冬同用,如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

9、治陰虛內熱,口渴多飲之消渴證:配山藥、知母、天花粉、黃芪等同用,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10、治陰血虧損,心神失養,或心腎不交之虛煩心悸、失眠多夢:配麥冬、丹參、生地、酸棗仁等同用,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相關配伍

1、五味子配細辛:細辛宣肺散邪,溫肺化飲;五味子酸澀收斂,收斂肺氣。二藥伍用,以細辛之辛散,制五味子之酸斂;五味子之酸斂,又制細辛之辛散。二藥參合,一散一斂,一開一闔,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止咳平喘甚妙。主治感冒風寒,咳吐白痰,或寒飲咳喘諸證;肺腎兩虛,久咳虛喘等亦能應用。

2、五味子配幹薑:五味子酸澀收斂,善斂肺氣而滋腎水;幹薑辛散溫通,逐寒邪而發表溫經,燥脾濕而止嘔消痰。五味子以酸澀收斂為主;幹薑以辛散溫開為要。二藥參合,一收一散,一開一闔,互制其短,而展其長,利肺氣,平喘逆,化痰飲,止咳嗽甚妙。主治肺寒咳嗽,痰稀而多,狀如白沫,或寒痰為患,阻滯氣機,咳逆上氣等。

鑒別用藥

1、生五味子、炒五味子與醋制五味子:一般來說,五味子經炒制後,揮發油含量有所減少,而具有強壯作用的木脂素類成分含量則比生品偏高;醋制後則有利於有機酸的煎出。不同炮制方法能明顯影響五味子的藥效,臨床可根據具體病證來選擇。如久咳虛喘用蜜制五味子以增加潤肺止咳之功;肺寒咳嗽用生五味子以寧嗽定喘;津傷口渴、自汗盜汗、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用醋制五味子以增加生津斂汗,寧心安神作用;遺精滑精、久瀉不止用酒制品以固精澀腸。

2、北五味子與南五味子:五味子有北五味子、南五味子之分,前者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實,主產於遼寧、黑龍江等地,習稱“北五味子”。後者為華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實,主產於陜西、湖北、山西等地,習稱“南五味子”。北五味子果實含揮發油、有機酸、氨基酸、維生素C、單糖類和樹脂等。種子含五味子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乙、五味子丙素等。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的作用,主要適用於肺虛久咳,痰中帶血,五更泄瀉,腎虛汗出,神經衰弱等。南五味子主要含有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乙、丙、丁、戊及五味子酮、揮發油等。功能同北五味子,臨床適應病證也大致相同。但一般認為產於遼寧的北五味子質量更佳,療效更好。

3、麻黃根與五味子:二藥均具有斂肺止汗的作用,治療自汗、盜汗,常配伍應用。但麻黃根甘平,能斂肺止汗,為臨床止汗專品;五味子酸、甘,性溫,還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止渴,澀精止瀉,寧心安神的作用,用於久咳虛喘,津傷口渴及消渴,遺精滑精,久瀉不止,心悸,失眠,多夢等,其功效廣泛,遠勝於麻黃根。

4、人參與五味子:兩藥均與心、肺、腎三臟密切相關,有寧心安神、生津止渴的作用,且都能止肺腎兩虛之喘咳。五味子酸能斂陰;而人參補益脾肺之氣,助運化,輸精微,佈津液,使氣旺津生,兩者均能用治熱傷氣陰,或陰虛內熱所致的口渴多飲者。五味子斂心氣,滋腎補陰,有寧心安神之功,人參大補元氣,益心氣,寧心安神,均治心腎不交,虛煩失眠,或心脾兩虛,陰血虧耗導致心煩失眠等。然五味子味酸收斂,以斂肺氣、滋腎水而治肺虛喘咳,及肺腎兩虛之喘咳;人參味甘而主補,以善補肺氣而善治欠病耗傷肺氣,氣短喘促或肺腎兩虛,咳嗽虛喘者。此外,五味子還有斂汗、澀精、止瀉的作用,可治汗證、遺精及久瀉等。五味子為斂肺滋腎,收斂固澀的要藥,收斂之中又寓有滋補之義。而人參乃補氣之第一要藥,凡五臟之氣虛皆可補之,為純補之品。

5、遠志與五味子:二藥均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用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健忘等癥。但遠志苦、辛,性微溫,尚具有祛痰開竅,消散癰腫的功效,用於痰阻心竅,癲癇發狂,咳嗽痰多,癰疽瘡毒,乳房腫痛。五味子酸、甘,性溫,還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寧心安神的作用,用於久咳虛喘,津傷口渴及消渴,遺精滑精,久瀉不止,心悸,失眠,多夢。

6、補骨脂與五味子:二藥均有補腎澀精,澀腸止瀉,納氣平喘的功效。用於腎虛精關不固之遺精、滑精及脾腎虛寒久瀉不止,久咳虛喘等。但補骨脂辛、苦,性溫,有溫補命門,補腎強腰,壯陽固精縮尿之效,多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腰膝冷痛,陽痿,尿頻等。五味子酸甘,尚能益氣生津止渴,斂肺止汗,既能補益心腎,又能寧心安神。補骨脂以溫補腎陽為其功能特點,而五味子斂肺滋腎,收斂固澀,補中有澀,可廣泛應用於各種正氣虛弱所致滑脫之證。

7、酸棗仁與五味子:兩藥都具有酸收生津止渴斂汗的功效,對於自汗盜汗及津虧口渴之證,均可應用。五味子益腎斂氣以除煩安神志;酸棗仁補肝養血以安神,故對於陰血不足之心神不安,心悸失眠之證,又可協同應用。當然五味子之用更為廣泛,其固腎止遺及斂肺止咳之功,則酸棗仁所不具備。

8、白果與五味子:兩者均能斂肺以治咳喘,然白果以斂肺定喘為主,且主要適用於肺熱痰多之喘嗽。五味子以斂肺止咳為主,且性偏溫,適用於肺虛久咳及肺寒痰多之咳喘。兩者均能治下,白果僅收斂止濁帶,主用於濕盛之帶下白濁之證,五味子固下而滋腎水,多用於腎虛之遺精、尿頻及五更泄瀉。此外,五味子尚能生津液斂心氣而治氣陰兩傷之煩渴多汗,心煩失眠之證。

相關藥品

生脈飲(膠囊)、止咳寶片、風寒咳嗽顆粒(丸、沖劑)、安神補心丸(膠囊、顆粒)、護肝片、參芪五味子片。

相關方劑

四神丸(《內科摘要》)、都氣丸(《癥因脈治》)、生脈散(《醫學啟源》)、苓甘五味薑辛湯(《金匱要略》)。

藥膳食療

1、五味子燉肉:

(1)功效:補肺益腎、止咳平喘,適宜於肺虛、腎虛型病人。

(2)原材料:五味子50克,鴨肉或豬瘦肉適量。

(3)做法:五味子與肉一起蒸食或燉食,並酌情加入調料。

(4)用法:食肉喝湯。

2、五味補氣粥:

(1)功效:益氣、回陽、止汗。適用於勞倦、內傷、五臟虛衰、心氣不充而致體虛自汗、心慌、氣短、乏力、舌淡、脈虛無力等。

(2)材料:黃芪、浮小麥各30克,人參10克,五味子6克,大米90克,白糖適量。

(3)做法:將以上各藥先煎,去渣,取清汁,放入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即可。

(4)用法:溫服,每日1-2次。外感病癥未去者勿服。

3、五味子降酶茶:

(1)功效:益陰生津、降低轉氨酶。用於傳染性肝炎所引的轉氨酶升高。

(2)原材料:五味子5克,清水適量。

(3)做法:五味子研成細末倒入杯中備用,水燒沸,沖入杯中,加蓋燜10分鐘左右即可。

(4)用法:代茶頻飲,濕熱癥狀不明顯者不宜服用。

五味子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取,曬幹。生用或經醋、蜜拌蒸曬幹用。

炮制方法

1、五味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果柄,洗凈,幹燥。

2、炒五味子:取五味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鼓起,呈紫褐色為度,取出放涼。

3、蒸五味子:將原藥除去雜質及梗,淘凈,濾幹置蒸籠內,蒸4h(以上氣算起),取出,幹燥,篩去灰屑。

4、醋五味子:取凈五味子,加醋拌勻,潤透,置適宜容器內,加熱蒸全黑色,取出,幹燥。用時搗碎。每五味子100kg,用米醋20kg。

5、酒五味子:取凈五味子,加入黃酒拌勻,潤透,置適宜容器內,蒸或燉至透心,表面呈紫繁色或黑褐色為度,取出,幹燥。每味子100kg,用黃酒20kg。

6、蜜五味子: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加入凈五味子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五味子100kg,用煉蜜10kg。或取凈五味子與煉熟的蜂蜜和適量開水拌勻,蒸23h,取出,晾幹。每五味子100kg,用煉蜜15kg。

7、酒蜜制五味子:取凈五味子用酒、蜜拌勻,置容器內蒸30-40min,取出曬幹,每五味子100kg,用黃酒12kg,煉蜜15kg。

五味子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蒸五味子、醋五味子、酒五味子、蜜五味子、酒蜜制五味子,密閉,置陰涼幹燥處。

五味子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方形或長方形細胞,壁稍厚,外被角質層,散有油細胞;中果皮薄壁細胞10餘列,含淀粉粒,散有小型外韌型維管束;內果皮為1列小方形薄壁細胞。種皮最外層為1列徑向延長的石細胞,壁厚,紋孔及孔溝細密;其下為數列類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石細胞,紋孔較大;石細胞層下為數列薄壁細胞,種脊部位有維管束;油細胞層為1列長方形細胞,含棕黃色油滴;再下為3-5列小形細胞;種皮內表皮為1列小細胞,壁稍厚,胚乳細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粉末暗紫色。種皮表皮石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8-50μm,壁厚,孔溝極細密,胞腔內含深棕色物。種皮內層石細胞呈多角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約至83μm,壁稍厚,紋孔較大。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連珠狀增厚,表面有角質線紋;表皮中散有油細胞。中果皮細胞皺縮,含暗棕色物,並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2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五味子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五味子甲素對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F254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1、北五味子:呈不規則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mm。表面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潤,果肉柔軟,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種子1-2,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果肉氣微,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

2、南五味子:粒較小。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幹癟,皺縮,果肉常緊貼種子上。以色紅、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澤者為佳。

飲片性狀

1、五味子:參見“藥材”項。

2、炒五味子:形奶五味子,略鼓起,呈紫褐色。

3、蒸五味子:形如五味子,呈黑褐色醋五味子,表面紫黑色,質柔潤或稍顯油潤,微具醋氣。

4、酒五味子:形如五味子,表面紫黑色或黑褐色,質柔潤或稍顯油潤微具酒氣。

5、蜜五味子:形如五味子,色澤加深略顯光澤,味酸兼具甜味。

6、酒蜜制五味子:形如五味子,色澤加深,微有酒氣,味酸甜。

常見偽品

摻偽品:

為葡萄屬一種植物(Vitissp.)的果實,多呈不規則球形,橢圓形,直徑4-8mm,果柄長2-3m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皺縮不平。內含種子2-3粒,種子卵圓形,一端鈍圓,一端稍尖。長4-6mm,寬3-4mm。

五味子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五味子科五味子屬植物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

形態特征

1、五味子:落葉木質藤本。幼枝紅褐色,老枝灰褐色,稍有棱角。葉柄長2-4.5cm;葉互生,膜質;葉片倒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0cm,寬3-5cm,先端急尖或漸失,基部楔形,邊緣有腺狀細齒,上面光滑無毛,下面葉脈上幼時有短柔毛。花多為單性,雌雄異株,稀同株,花單生或叢生葉腋,乳白色或粉紅色,花被6-7片;雄蕊通常5枚,花藥聚生於圓柱狀花托的頂端,藥室外側向開裂;雌蕊群橢圓形,離生心皮17-40,花後花托漸伸長為穗狀,長3-10cm。小漿果球形,成熟時紅色。種子1-2,腎形,淡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8-9月。

2、華中五味子:落葉藤本。老枝灰褐色,皮孔明顯,小枝紫紅色。葉互生,紙質;葉柄長1-3cm,帶紅色;葉片倒卵形、寬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通常最寬處在葉的中部以上,長4-10cm,寬3-6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有疏生波狀細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側脈4-6對,網脈較明顯。花單性,雌雄異株,花橙黃色,直徑1.2cm,單生或1-3朵簇生於葉腋,花梗細,長2-4cm,花被5-8,排成2-3輪;雄蕊10-19,著生於倒卵形的花托上,花絲短,花藥先端平截;雌蕊群近球形,心皮30-50。果序長3.5-10cm,小漿果球形,成熟後鮮紅色。種子2,腎形,長約3mm,種皮在脊背上有少數瘤狀點。花期4-6月,果期8-9月。

分佈區域

1、五味子:分佈於華北、東北及河南等地。

2、華中五味子:分佈於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陜西、甘肅等地。

道地產區

五味子主產於東北;華中五味子主產於西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生長環境

1、五味子: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向陽山坡雜林中、林緣及溪旁灌木中。

2、華中五味子:生於600-2400m的密林中或溪溝邊。

生長見習

喜陰涼濕潤氣候,耐寒,不耐水浸,需適度蔭蔽,幼苗期尤忌烈日照射。以選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

用種子、壓條和打插繁殖,以種子繁殖為主。

栽培技術

8-9月取成熟果實用清水浸泡,搓去果肉,除去癟粒,用清水浸泡5-7d,隔2d換水1次,浸泡後,撈出種子與2-3倍的濕砂混勻進行低溫砂藏處理,翌年5-月裂口。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10cm,覆土1.5-3cm。每平方米播種量30g左右。播種後需搭1-1.5cm高棚,上面用草簾遮蔭,遇旱時澆水,保持土壤濕度30%-40%,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可撤去遮蔭簾。並要經常除草,翌春即可定植。行株距120cmx50cm,挖深30-35cm、直徑30cm的穴,每穴1株。

病蟲防治

1、根腐病,應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發病期用50%多菌靈500-1000倍液澆根。

2、葉枯病,在發病初期可用50%托佈津1000倍液和3%井岡黴素50X10(-6)液交替噴霧防治。

翰笙  三體綜合征  一心向前  食管裂孔  暴調  冬瓜  安陸  蘭凱  石行村西  鼻環  卡簧  景寧畬族自  貝螺灣  啤酒  並不多  亭湖新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