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地蜈蚣
来源:74U閱讀網
刺蝟皮別名:蝟皮,仙人衣,
刺蝟皮簡介:刺蝟皮,中藥名。為蝟科普通刺蝟屬動物刺蝟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及刺蝟屬動物達烏爾蝟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大耳蝟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的外皮。具有化瘀止痛,收斂止血,澀精縮尿的功效。主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腸風下血,痔漏,脫肛,遺精,遺尿。
刺蝟皮功效作用
功能
化瘀止痛,收斂止血,澀精縮尿。主治
1、主要用於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腸風下血,痔漏,脫肛,遺精,遺尿。
2、西醫診為遺精、遺尿證屬腎虛下元不固者,消化道出血、痔瘡出血以及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癥等引起的中上腹疼痛證屬氣滯血瘀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研末,1.5-3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禁忌
中藥配伍禁忌:畏桔梗、麥冬。註意事項
孕婦慎服。化學成分
刺蝟皮上層刺主要含角蛋白;下層真皮層主要含膠原、彈性硬蛋白、脂肪等。藥理作用
刺蝟皮有收斂、止血作用。相關論述
1、《本經》: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陰腫痛引腰背,酒煮殺之。
2、《別錄》:療腹痛疝積、燒為灰,酒服之。
3、《藥性論》:主腸風瀉血,痔病有頭,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飲下方寸匕;燒末吹主鼻衄。
4、《食療本草》:燒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5、《月華子》:開胃氣,止血,肚脹痛。刺蝟皮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胃痛日久,氣病入絡,氣滯血瘀而致的胃脘疼痛或反胃吐食,常配九香蟲、香附等,共奏活血理氣止痛之功。證屬寒瘀氣滯者,配溫中散寒的高良薑、延胡索等品同用。
3、治胃逆嘔吐,《龍門藥方》用刺蝟皮炙黃研末,綠豆煮粥送服。亦可配代赭石、旋覆花等降逆止嘔藥。
4、治腸風下血,痔瘡出血,前者配木賊或皂莢,以祛風解毒止血,後者可與地榆炭、側柏葉、生地等相伍,以清腸止血,如《聖濟總錄》蝟皮散。
5、治肛門脫出,配磁石,或與補氣升陽的黃芪同用。
7、治脾胃虛寒之吐血,配硫黃一味,以溫胃止血,如《聖惠方》蝟皮散;寒盛者,可配炮薑一起使用。
8、治遺精,遺尿,單味應用有效,或配益智仁,其他收斂固澀之品如金櫻子、芡實、龍骨、牡蠣亦可隨癥選用相伍。
相關配伍
1、刺蝟皮配益智仁:刺蝟皮苦、澀,性平,入腎經,長於固精縮尿止遺;益智仁辛溫,入脾、腎經,能溫腎助陽,固精縮尿。兩藥合用,溫腎固精縮尿作用増強。適用於遺尿尿頻等。
2、刺蝟皮配槐花:刺蝟皮苦能降泄,以收澀為用,入血分能收斂止血,入胃、腸經而善治下焦岀血證;槐花性涼苦降,善走下焦,尤以清大腸之火而涼血止血為長。兩藥配伍應用,一方面能清熱涼血,另一方面又能收斂止血。適用於大腸火盛或濕熱蘊結引起的便血、痔漏下血等。
3、刺蝟皮配木賊:刺蝟皮入胃、大腸經,並人血分能收斂止血;木賊入肝經,能疏散風邪,疏肝清肝以止血。兩藥配伍,既能疏風熱清肝治其本,又能收斂止血治其標。適用於風邪挾熱傷及腸道血絡而引起腸風下血,血色鮮紅。
相關藥品
痔寧片。相關方劑
刺蝟皮丸(《醫鈔類編》)、刺蝟披散(《本草綱目》卷五十一引《壽域方》)。
刺蝟皮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多在春、秋季捕捉,捕後殺死、剝皮,刺毛向內,除去油脂殘肉等,用竹片將皮撐開懸放在通風處,陰幹。炮制方法
1、大耳蝟:,取原藥材,稍浸,刷去雜質,剁成小塊,幹燥。
2、制刺蝟皮:取滑石粉置鍋內,用文火炒熱後,加入凈刺蝟塊,拌炒至黃色,鼓起,刺尖禿時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
3、炒刺蝟皮:取凈刺蝟皮,燙去刺毛,用熱水(加堿少許)洗去灰屑污垢,再換清水洗凈,幹燥,去頭足,切小方塊,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
刺蝟皮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幹燥處,防蛀。刺蝟皮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幹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狀或直條狀,有的邊緣卷曲呈筒狀或盤狀,長3-4cm。外表面密生錯綜交插的棘刺,棘長1.5-2cm,堅硬如針,灰白色、黃色、灰褐色不一。腹部的皮上有灰褐色軟毛。皮內面灰白色或棕褐色。具特殊腥臭氣。
飲片性狀
1、刺蝟皮:參見藥材性狀。
2、制刺蝟皮:形如刺蝟皮,表面黃色,鼓起,刺枯焦,皮部邊緣向內卷曲,黃枯易折斷,微有腥臭氣。
3、炒刺蝟皮:形如刺蝟皮,刺枯焦、彎曲,顯焦黃色。
刺蝟皮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蝟科普通刺蝟屬動物刺蝟及刺蝟屬動物達烏爾蝟、大耳蝟。形態特征
1、刺蝟:體形肥短,體長16-27cm,體重400-900g。頭寬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長度不超過周圍的刺長。體背面及兩側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較發達,尾短。刺蝟臉部色較深為褐色。全身的尖刺顏色變異較大,大致可分為:一為純白色,為數較少。一為基部白色或土黃色,中間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為白色,因而整個體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細而硬的白毛。四足淺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2、達烏爾刺蝟:體形較刺蝟小,體長17.5-25cm。耳較長,超過其周圍尖刺之長。刺短而細,棕褐色與白色相間,無純白色尖刺。體背為淺棕褐色,體側及腹面長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3、大耳蝟:體形較小,體長17-23cm。吻部甚尖,耳大,耳長為37-50mm,耳尖鈍圓,顯然超過其周圍的尖刺。軀體背面覆有硬刺構成的甲胄,由頭部耳後方開始,往後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體背部的尖刺為暗褐色與白色相間,也有少數全白色的刺。尾極短為棕褐色。為荒漠、半荒漠地帶典型的種類。
分佈區域
1、刺蝟:廣泛分佈於東北及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達烏爾蝟:分佈於東北及山西、陜西、寧夏等地。
3、大耳蝟:分佈於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河北、江蘇、山東、河南、陜西等地,多為野生。生長環境
1、刺蝟:棲息於山地森林、平地草原、開墾地及荒地、灌木或草叢等各種類型的環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叢中為多。
2、達烏爾蝟:棲息於幹旱地區草原地帶的低窪地及半荒漠地區的灌叢中。
3、大耳蝟:棲息於農田、莊園,礫石荒漠也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