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蓼
来源:74U閱讀網
蚌肉別名:含漿,河歪,河蛤蜊,
蚌肉簡介:蚌肉,中藥材名。為蚌科動物褶紋冠蚌Cristariaplicata(Leach)、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Lea)和背角無齒蚌Anodontawoodiana(Lea)等蚌類的肉。具有清熱,滋陰,明目,解毒的功效。主治煩熱,消渴,血崩,帶下,痔瘺,目赤。
蚌肉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滋陰,明目,解毒。主治
煩熱,消渴,血崩,帶下,痔瘺,目赤。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90-150g。
註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服。
化學成分
洞穴麗蚌、楔形麗蚌和豬耳麗蚌含錳、鐵、鎂、銅、鋅等。
藥理作用
抗癌作用:從蚌肉和蚌淚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明顯的抗小鼠腹水肝癌和艾氏腹水癌作用,瘤重抑制率為30%-59.2%;體外實驗證明,該成分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DNA聚合酶α。無齒蚌提取物以25mg/(kg·d)或50mg/(kg·d)劑量給荷瘤動物連續腹腔註射7d,對S180、Ehrlich癌、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及P388白血病有體內抗腫瘤作用;體外對L1210、P388、HeLa、S3等腫瘤細胞無直接細胞毒作用;該提取物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能非特異性地激活其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可加強特異性T淋巳細胞的免疫活性,也能增加天然殺傷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
毒理作用
從蚌肉及蚌淚中提出的有效成分給小鼠灌胃,其LD50為4.02-5.86g/kg。微生物致突變試驗陰性。
相關論述
1、《食療本草》:“主大熱,解酒毒,止渴,去眼赤。”
2、《本草拾遺》:“主婦人勞損下血,明目,除濕,止消渴。”
3、《日華子》:“明目,止消渴,除煩,解熱毒,補婦人虛勞、下血,並痔瘺、血崩、帶下,壓丹石藥毒。”
4、《本草再新》:“治肝熱,腎衰,托斑疹,解痘毒,清涼止渴。”
5、《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滋陰,養肝涼血,熄風解酒,明目定狂。”
蚌肉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崩漏,帶下:鮮蚌肉60g,白果肉15g,黃芪12g,黨參12g,當歸9g。燉湯服。
2、治痔瘡:鮮蚌肉半碗。洗凈,先用油炒,再放少量鹽、油、生薑調味,加水煮爛,共1碗,1次服完。每隔1d早、晚各空腹服。
3、明目:鮮蚌肉60g,蟬花9g。燉湯服。孕婦用時要慎重。(1-3方出自《廣西藥用動物》)
蚌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去殼取肉洗凈,鮮用。
蚌肉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蚌科動物褶紋冠蚌、三角帆蚌和背角無齒蚌等蚌類。形態特征
1、褶紋冠蚌:貝殼較大,略呈不等邊三角形。前背緣冠突不明顯,後部長高,後背緣向上斜出伸展成為大形的冠。殼的後背部自殼頂起向後有一系列的逐漸粗大的縱肋。腹緣長近直線。殼面深黃綠色至黑褐色,殼頂常受侵蝕而丟失表層顏色。珍珠層有光澤。2、三角帆蚌:貝殼大而扁平,殼質堅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兩殼頂緊接在一起,後背緣長,並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狀後翼,前背緣短小,呈尖角狀。腹緣近直線,略呈弧形。殼面不平滑,殼頂部刻有粗大的肋脈。生長線同心環狀排列,距離寬。貝殼內面平滑,珍珠層乳白色。3、背角無齒蚌:貝殼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圓形,前端稍圓,後端呈斜切狀,腹緣呈弧形。後背部有自殼頂射出的三條粗肋脈。殼面綠褐色。閉殼肌痕長橢圓形。殼內面珍珠層乳白色。分佈區域
1、褶紋冠蚌:分佈於全國各地。2、三角帆蚌:分佈於河北、江蘇、安徽、浙江等地。3、背角無齒蚌:分佈於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