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椰
来源:74U閱讀網
黃楝樹別名:
黃楝樹簡介:黃楝樹,中藥名。為漆樹科植物黃連木PistaciachinensisBunge的葉芽、葉或根、樹皮。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臺灣等地。具有清暑,生津,解毒,利濕之功效。用於暑熱口渴,咽喉腫痛,口舌糜爛,吐瀉,痢疾,淋證,無名腫毒,瘡疹。
黃楝樹功效作用
功能
清暑,生津,解毒,利濕。主治
用於暑熱口渴,咽喉腫痛,口舌糜爛,吐瀉,痢疾,淋證,無名腫毒,瘡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醃食,葉芽適量。外用:適量,搗汁塗或煎水洗。相關論述
1.《救荒本草》:“黃楝樹,生鄭州南山野中。葉似初生椿樹葉而極小,又似楝葉,色微帶黃,開花紫赤色,結子如豌豆大,生青,熟亦紫赤色。”
2.《綱目拾遺》:“黃練芽,春初采嫩芽。小兒生食之,取其清香可口,味帶苦澀如黃連,故名。”
黃楝樹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風濕瘡或漆瘡初起:黃連木葉或樹皮150g,板栗根皮120-150g。搗細,用初沸米湯沖泡,加蓋悶1-2小時後擦洗患處。(《天目山藥用植物志》)黃楝樹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季采集葉芽,鮮用;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幹;根及樹皮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幹。黃楝樹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漆樹科植物黃連木。形態特征
黃連木又名:涼茶樹、勝鐵力木、楷木、楷樹、倒鱗木、木黃連、木蓼樹、田苗樹、黃連樹。落葉喬木,高達20m以上。樹皮暗褐色,呈鱗片狀剝落;幼枝灰棕色,具細小皮孔,疏被柔毛或近無毛;冬芽紅色,有特殊氣味。偶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5-7對;小葉柄長1-2mm;小葉對生或近對生,紙質,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10cm,寬1.5-2.5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偏斜,全緣,兩面主脈間有細微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排成密集總狀花序,長5-8cm,花的基部具小苞片2,萼片1-2,雄蕊3-5,花絲短,長不到0.5mm,花藥長圓形,大,長約2mm;雌花排成疏散圓錐花序,長18-20cm,花小,無花瓣;子房上位,球形,無毛,徑約0.5mm,花柱極短,柱頭3,厚肉質,紅色。核果倒卵狀球形,略壓扁,徑約5mm,成熟時紫紅色,幹後具縱向細條紋,先端細尖。花期3-4月,果期9-11月。分佈區域
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臺灣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40-3550m的低山、丘陵、石山林或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