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血散薯

血散薯

血散薯別名:金不換,一滴血,山烏龜,獨腳烏桕,

血散薯簡介:血散薯,中藥名。為防己科植物血散薯StephaniadielsianaY.C.Wu的塊根。分佈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瘡癰,胃痛,胃腸炎,牙痛,神經痛,跌打損傷。

血散薯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瘡癰,胃痛,胃腸炎,牙痛,神經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註意事項

孕婦禁服。

藥理作用

1、鎮痛和鎮靜作用。

2、肌松作用。

3、降血壓作用。

4、抗腫瘤作用。

5、其他作用:對大鼠輻射損傷所致白細胞減少有預防作用。

相關論述

《中草藥原植物鑒別圖集》:“鮮金不換根適量,搗敷患處,用治毒蛇咬傷、瘡痛。”

血散薯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黔桂千金藤註射液:神經肌肉阻滯藥,對橫紋肌有松弛作用。用作全身麻醉輔助藥。

相關配伍

1、治胃、十二指腸潰瘍:血散薯研粉,每次6g,日2次,開水送服。(《實用中草藥原色圖譜》)

2、治急性腸胃炎:血散薯、金果欖、黃牛木各10g,煎服。(《實用中草藥原色圖譜》)

血散薯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挖,洗凈,曬幹。

炮制方法

洗凈,切片,曬幹備用。

血散薯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1、藥材性狀:塊根略呈扁球形或球形,直徑6-13cm,頂端微凹陷,殘留莖基直徑5-7cm。表面深棕色,粗糙,有縱向突起的皮孔,長1-3mm。商品多為類圓形的橫切塊片,直徑3-7cm,厚2-5mm,略卷曲,切面可見維管束(三生構造)排列成3-4個同心環。氣微,味苦。

2、飲片性狀:為類圓形的橫切片,直徑3-7cm,厚2-5mm,略卷曲,切面灰黃色,有不規則皺紋,切面可見筋脈點排成3-4個同心環。氣微,味苦。

血散薯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防己科植物血散薯。

形態特征

血散薯,又名黔桂千金藤、一點血。草質、落葉藤本,長2-3米,枝、葉含紅色液汁;塊根碩大,露於地面,褐色,表面有凸起的皮孔;枝稍肥壯,常紫紅色,無毛。葉紙質,三角狀近圓形,長5-15厘米,寬4.5-14厘米,頂端有凸尖,基部微圓至近截平,兩面無毛;掌狀脈8-10條,向上和平伸的5-6條,網脈纖細,均紫色;葉柄與葉片近等長或稍過之。復傘形聚傘花序腋生或生於腋生、常具小型葉的短枝上,雄花序1至3回傘狀分枝,小聚傘花序有梗,常數個聚於傘梗的末端;雄花:萼片6,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約1.5毫米,內輪稍闊,均有紫色條紋;花瓣3,肉質,貝殼狀,長約1.2毫米,常紫色或帶橙黃;雌花序近頭狀,小聚傘花序幾無梗;雌花:萼片1,花瓣2,均較雄花的小。核果紅色,倒卵圓形,甚扁,長約7毫米;果核背部兩側各有2列鉤狀小刺,每列18-20顆,胎座跡穿孔。花期夏初。

分佈區域

分佈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溪邊、林中、石縫及峭壁上。

西典  合鋪  嵐埠灣  丙烯醛  正門  男醫生  馮驥  一世界  山花  切線  路賈陳街  大頭菜  戴傢棚  葉興村  她是誰  嘉積鎮府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