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菰
来源:74U閱讀網
槐角別名:槐實,槐子,槐莢,槐豆,槐連燈,九連燈,天豆,槐連豆,
槐角簡介:槐角,中藥名。為豆科植物槐SophorajaponicaL.的成熟果實。具有涼血止血,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痔瘡出血,腸風下血,血痢,崩漏,血淋,血熱吐衄,肝熱目赤,頭暈目眩。
槐角功效作用
功能
涼血止血,清肝明目。
主治
痔瘡出血,腸風下血,血痢,崩漏,血淋,血熱吐衄,肝熱目赤,頭暈目眩。用法用量
內服:湯,5-15g;或入丸、散;或嫩角搗汁外用:適量,水煎洗;研末摻或油調敷。
註意事項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及孕婦慎服。
毒理作用
以寇氏改良法靜註槐角提取液測得小鼠LD50為14.215±30mg/kg。槐角浸膏能使傢兔及豚鼠的紅細胞減少,尤以莢果作用為強,槐實中的種子提取液能使兔、豬、人的紅細胞凝集。所含的植物凝集素有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用Ames試驗分點試驗法和平皿滲入試驗法證明槐角不含誘變活性物質。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去大腸風熱。”
2、《本經》:“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五痔,火瘡,婦人乳瘕,子臟急痛。”
3、《本草備要》:“苦寒純陰。入肝經氣分。疏風熱,潤肝燥,涼大腸。治煩悶風眩,痔血腸風,陰瘡濕癢,明目止淚,固齒烏髭,殺蟲墮胎。去單子及五子者,銅槌槌碎,牛乳拌蒸。槐花苦涼,入肝、大腸血分而涼血。治風熱目赤,赤白泄痢,五痔腸風,吐崩諸血。”
4、《本草逢原》:“苦酸咸寒,無毒。取子入牛膽中,陰幹,日服七枚,久服有明目通神,白發還黑之功。有痔及便血者尤宜服之。”
槐角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內痔外痔:許仁則方:用槐角子一鬥,搗汁曬稠,取地膽為末,同煎,丸梧桐子大。每飲服十丸。兼作挺子,納下部。或以苦參末代地膽亦可。(《外臺秘要》)
2、治五種腸風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內痔,大腸不收名脫肛,谷道四面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孔名瘡,內有蟲名蟲痔,並皆治之:槐角(去梗,炒)一兩,地榆、當歸(酒焙)、防風、黃芩、枳殼(麩炒)各半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和劑局方》)
3、治大腸脫肛:槐角、槐花各等分,炒為末。用羊血蘸藥,炙熟食之,以酒送下。豬腰子(去皮)蘸炙亦可。(《百一選方》)
槐角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多於11-12月果實成熟時采收。將打落或摘下的果實平鋪席上,曬至幹透成黃綠色時,除去果柄及雜質,或以沸水稍燙後再曬至足幹。鮮果實在果期隨采隨用。
炮制方法
1、槐角: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果柄,篩去灰屑。
2、炙槐角:取凈槐角,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鼓起,再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噴灑均勻,炒至外皮光亮,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槐角100kg,用煉蜜5kg。
3、槐角炭:取凈槐角,置熱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黃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及時攤晾,涼透。
4、炒槐角:取槐角,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
5、蒸槐角:取槐角,除去雜質,洗凈略潤,置籠或罐內,隔水加熱,蒸至黑褐色為度,取出,幹燥。
槐角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防蛀。炙槐角,密閉,置陰涼幹燥處,槐角炭防復燃。
槐角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粉末深灰棕色。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可見環式氣孔。種皮柵狀細胞側面觀呈柱狀,壁較厚,光輝帶位於頂端邊緣處;頂面觀多角形,壁呈緊密連珠狀增厚;底面觀類圓形,內含灰棕色物。種皮支持細胞側面觀,啞鈴狀,有的胞腔內含灰棕色物。草酸鈣方晶菱形或棱柱形。石細胞類長方形、類圓形、類三角形或貝殼形,孔溝明顯。
2、取本品,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試驗,供試品色譜中應呈現與對照品色譜峰保留時間相一致的色譜峰。
藥材性狀
莢果圓柱形,有時彎曲,在種子間縊縮而呈念珠狀,長1-6cm,直徑0.6-1c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皺縮而粗糙,稍有光澤。背縫線一側有黃色帶,頂端有突起的殘留柱基,基部常有果柄殘留。質柔潤,易在縊縮處折斷,斷面果肉黃綠色,有粘性,呈半透明角質狀。種子1-6顆,腎形或長圓形,長8-10mm,寬5-8mm,棕黑色,表面平滑,有光澤,一側有下凹的灰白色圓形種臍,質堅硬,子葉2枚,黃綠色。氣微,味微苦。嚼之有豆腥氣。
以飽滿、色黃綠、質柔潤者為佳。
槐角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槐屬槐。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高8-20m。樹皮灰棕色,具不規則縱裂,內皮鮮黃色,具臭味;嫩枝暗綠褐色,近光滑或有短細毛,皮孔明顯。奇數現狀復葉,互生,長15-25cm,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7-15,柄長約2mm,密生白色短柔毛;托葉鐮刀狀,早落;小葉片卵狀長圓形,長2.5-7.5cm,寬1.5-3cm,先端漸尖具細突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綠色,微亮,背面伏生白色短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5-30cm;萼鐘狀,5淺裂;花冠蝶形,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脈微紫,翼瓣和龍骨瓣均為長方形;雄蕊10,分離,不等長;子房筒狀,有細長毛,花柱彎曲。莢果肉質,串珠狀,長2.5-5cm,黃綠色,無毛,不開裂,種子間極細縮。種子1-6顆,腎形,深棕色。花期7-8月,果期10-11月。分佈區域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生長環境
栽培於屋邊、路邊。生長見習
對氣候適應性較強,在土層較深厚的地方均可栽培,以濕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但石灰性及輕度鹽堿地也能正常生長。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或分株繁殖。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3月上旬用80℃清水浸種5-6h,撈出後摻入兩倍的濕沙,拌勻平攤於室內,堆積厚度20-25cm,上面用濕沙蓋嚴,為避免種子裸露,可再覆蓋1層塑料薄膜,保溫保濕。每隔3-5d翻倒1次,至3月下旬至4月上旬種子有25%-30%裂嘴後,即可播種。大田壟播,按50-65cm行距作壟。播時在壟上開淺溝條播,每1h㎡需用種子150-250kg。播後覆土2-3cm,壓實保墑。2、分株繁殖:從老樹腳下挖取分蘗苗進行移栽。栽前按1.5-2.5m的行株距開穴,每穴栽苗1株,栽完填土踏實,澆水封垵。數年後即成材。病蟲防治
1、病害有腐爛病,發病時通常於幼苗綠色枝幹上先出現潰瘍病斑,然後逐漸擴大,嚴重時甚至全株死亡。防治應加強水肥管理,保護傷口,提高苗木的生長勢,並於早春在樹幹上刷白塗劑(生石灰5份,硫黃粉1.5份,食鹽2份,水36份);如苗木上已發生病斑,可用100%托佈津1000倍液噴灑。2、蟲害有槐尺蠖,一年發生3代,防治不及時能吃光樹葉。防治應於3月前在樹冠下及周圍松土中挖蛹,發現初齡幼蟲時,應立即噴松毛蟲桿菌500倍液或Bt乳劑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