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利魚
来源:74U閱讀網
榕樹別名:細葉榕,成樹,榕樹須,
榕樹簡介:榕樹,中藥名。為桑科榕屬植物榕樹FicusmicrocarpaL.f.F.retusaauct.nonL.的葉和氣根(榕樹須)。榕樹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表,化濕,發汗,透疹之功效。常用於流行性感冒,瘧疾,支氣管炎,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百日咳,感冒高熱,扁桃體炎,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榕樹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表,化濕,發汗,透疹。主治
用於流行性感冒,瘧疾,支氣管炎,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百日咳,感冒高熱,扁桃體炎,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用法用量
內服:水煎服,9-15g。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抑菌作用。
榕樹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流行性感冒:榕樹葉、大葉桉葉各30克。水煎服。
2、治慢性氣管炎:(榕陳糖漿)鮮榕樹葉72克,陳皮18克,水煎濃縮,加糖制成90毫升糖漿,每次30毫升,每日3次,10天為一個療程。
3、治細菌性痢疾:鮮榕樹葉500克,加水煎成500毫升,使成1:1濃液。成人每次服200毫升,小兒50-100毫升,每日2-3次。服藥困難者可作保留灌腸。病重者口服及保留灌腸可同時進行。
4、治扁桃體炎:鮮榕樹須180克,黑醋1碗,煎液,每日含漱數次。(1-4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附註
該物種在貴州南部較熱的地區產量及蘊藏量較大,可開發利用。榕樹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曬幹備用。榕樹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桑科榕屬植物榕樹。形態特征
榕樹又名榕、小葉榕、倒生樹、赤榕、倒生木、不死樹、細葉榕、避暑樹、正榕、繩樹、龍樹、萬年青。常綠大喬木,高15-25m,胸徑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氣生根(榕須),下垂,深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7-12mm;托葉披針形,長約8mm;葉片革質而稍帶肉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5一8cm,寬3-4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淺綠色,全緣或淺波狀;基出脈3條,側脈纖細,3-10對。隱頭花序(榕果)單生或成對腋生或著生於已落枝葉腋,扁球形,直徑5-10mm,成熟時黃色或微紅色,基部苞片闊卵形,宿存,無總花梗;雄花、癭花和雌花生於同一花序托內,花間有少數剛毛,雄花散生內壁,花被片3,近匙形,雄蕊1,花藥與花絲等長;癭花無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廣匙形,花柱側生,短;雌花無梗或具短梗,花被片與癭花相似,但較小,花柱側生,短於子房,柱頭棒形。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11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800m林緣或曠野,野生或植為行道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