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
来源:74U閱讀網
榔榆莖葉別名:
榔榆莖葉簡介:榔榆莖葉,中藥材名。本品為榆種植物梅榆的莖葉,夏、秋季采。功能主治為治瘡腫,腰背酸痛,牙痛。
榔榆莖葉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主治
治瘡腫,腰背酸痛,牙痛。化學成分
樹皮含淀粉、粘液質、鞣質、豆甾醇等植物甾醇;含纖維素22.3%,半纖維素10.56%,木質素25.17%,果膠8.0%,油脂7.75%。木材含7-羥基卡達烯醛、3-甲氧基-7-羥基卡達烯醛、曼末酮C、曼宋酮G、谷甾醇。榔榆莖葉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①治瘡腫尚未成膿者:鮮榔榆葉適量,洗凈,紅糖少許,共搗敷,日換一次。(《閩南民間單藥》)
②治腰背酸痛:榔榆莖半兩至一兩(洗凈,切碎),豬脊骨數量不拘,和水、酒適量各半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牙痛:榔榆鮮葉煎湯,加醋少許,含漱。(《福建中草藥》)
榔榆莖葉植物學信息
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或冬季葉變為黃色或紅色宿存至第二年新葉開放後脫落,高達25米,胸徑可達1米;樹冠廣圓形,樹幹基部有時呈板狀根,樹皮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規則鱗狀薄片剝落,露出紅褐色內皮,近平滑,微凹凸不平;當年生枝密被短柔毛,深褐色;冬芽卵圓形,紅褐色,無毛。葉質地厚,披針狀卵形或窄橢圓形,稀卵形或倒卵形,巾脈兩側長寬不等,長1.7~8(常2.5~5)厘米,寬0.8~3(常1~2)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偏斜,楔形或一邊圓,葉面深綠色,有光澤,除中脈凹陷處有疏柔毛外,餘處無毛,側脈部凹陷,葉背色較淺,幼時被短柔毛,後變無毛或沿脈有疏毛,或脈腋有簇生毛,邊緣從基部到先端有鈍而整齊的單鋸齒,稀重鋸齒(如萌發枝的葉),側脈每邊10~15條,細脈在兩面均明顯,葉柄長2~6毫米,僅上面有毛。花秋季開放,3~6數在葉脈簇生或排成簇狀聚傘花序,花被上部杯狀,下部管狀,花被片4,深裂至杯狀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花梗極短,被疏毛。翅果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0~13毫米,寬6~8毫米,除頂端缺口柱頭面被毛外,餘處無毛,果翅稍厚,基部的柄長約2毫米,兩側的翅較果核部分為窄,果核部分位於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花被片脫落或殘存,果梗較管狀花被為短,長1~3毫米,有疏生短毛。花果期8~10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陜西、河南蘇州等省區。日本、朝鮮也有分佈。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丘陵、山坡及谷地。生長見習
喜光,耐幹旱,在酸性、中性及堿性土上均能生長,但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為最適宜的生境。對有毒氣體煙塵抗性較強。繁殖方式
繁殖方法主要是播種繁殖和扦插繁殖,但榔榆的種子獲取比較困難,用一般的扦插方法成活率也僅為20%~40%。栽培技術
扦插繁殖
選擇插穗
榔榆插穗采自多年生樹樁盆景的1年生2年生枝條,插穗長為7~8cm。
插穗的處理
為瞭解決榔榆不易生根的問題,對插穗扦插前進行不同藥劑處理。
榔榆的插穗分別采用
(1)1年生枝用200×10I6吲哚丁酸處理10min;
(2)1年生枝用400×10奈乙酸處理10min;
(3)1年生枝條用清水處理;
(4)2年生枝用200×10吲哚丁酸處理10min;
(5)2年生枝用400×10奈乙酸處理10min;
(6)2年生枝用清水處理。
扦插基質
扦插基質,一般要求潔凈,保水性強和溫差小,並具備良好的排水和透氣性。為瞭排除其它因素對不同處理扦插成活率的影響,將供試驗的插穗,插在同一插床內。扦插基質采用生產磨菇後廢棄的棉籽皮。該基質不僅具有透氣、透水、保濕性好的特點,而且含菌量低,插穗不易腐爛,價格便宜,PH值為6.0,尤其適合南方植材栽培基質的要求。
插床的設置
插床設置在陽處,冷窖前2m,背風向陽處,以避免因風大,出現插穗過度蒸騰,影響成活率的不利因素。插床東西走向,總長為15m,寬2m,高0.4m,分隔成4個大小不同的插床,紅磚砌墻,水泥抹縫。兩側分設深0.16m、寬0.26m的排水溝。扦插基質厚度為0.35m,下面鋪設厚3cm,直徑為1—5cm的石子為滲水層,水由滲水層可直接流至排水溝內。插床中間,距床面0.8m處,安置直徑為6cm的噴霧器,兩側每間隔2m安裝一個直徑為1.8cm的圓形噴頭,噴嘴直徑0.1cm,噴霧范圍1.5m,雙側同時噴霧。
扦插方法
先將插床內基質鋪好,摟平,然後將插穗垂直插入疏松的基質內,插穗的株距為4cm,行距8cm。扦插的深度為插穗的1/3。隨即噴霧,使基質吸水下沉,與插穗緊貼。
插穗的管理
噴霧
插床東側設一泵房,並安置加壓泵一臺,可根據天氣狀況和插床內溫度,隨時控制噴霧。插床內空氣濕度一般保持在85%左右。
上盆
生根後將榔榆起出土盆,栽培基質仍采用棉籽皮,上盆後將其分組放置在插床內,使其仍保持在扦插時的良好環境中,待20天後,將其移至溫室內。
施肥
插穗在生根發芽過程中,消耗瞭枝條內儲藏的大量養分,急需得到補充。因此,在插穗上盆後10天,施用麻醬水澆灌,以滿足其根系和植株生長發育的需要。
病蟲防治
蟲害防治
榔榆蟲害較多,常見的榆葉金花蟲、介殼蟲、天牛、刺蛾和蓑蛾等。可噴灑80%敵敵畏1500倍液防治;天牛危害樹幹,可用石硫合劑堵塞蟲孔。
病害防治
榆樁在制作盆景中常見及危害較大的病害大致有兩種:就是根腐病和枝梢叢枝病。
根腐病
根腐病嚴重時直接導致樹樁死亡;叢枝病則嚴重影響樹樁正常生長,使枝條多年難以過渡成型,嚴重時則造成樁體萎縮,枝條失態而舍棄。
防治方法:榆樁根腐病癥狀主要表現在生長期葉發黃脫落,枝條逐步枯死,芽久滯不發或中途停止生長。在采掘野生榆樁時,必須多加註意使根的截面整齊,不要留有傷口,以防病菌侵入。榆樁的枝皮層較厚,水分較多,在養坯假植前必須使根截面適當幹燥,並可塗殺菌藥水防治根部染病。假植時不應選擇有腐殖質和有未發酵物質的不幹凈的土壤。土壤應進行消毒,養坯期間嚴格控水,切勿使根部處於過度潮濕和長期浸泡狀態,這樣容易促成根腐菌滋生。在翻盆時一旦發現根部皮層有黑褐色腐狀物,應立即用利器將其刮凈見新鮮組織,並對患部塗以25%可濕性粉劑和濃度為1000倍液的多菌靈,待藥液風幹後上盆,同時對壞死的根條應剪除、燒毀,還要註意將刮除的殘物不要混入盆土中,以防再次感染。傷口愈合新根產生後方可施肥,以增強其抗病力。
叢枝病
榆樁叢枝病主要危害新梢、葉,表現為新梢叢生,直立向上,病枝展葉早且小,分枝密集等癥狀。叢枝病病菌以菌絲體在被害枝梢上越冬,第二年抽新梢時侵入為害。在冬季對榆樁整枝時要剪除叢生校梢,集中燒毀,在早春芽萌動前可噴灑5度Be的石硫合劑,效果顯著。噴藥可在生長期每周進行一次,歷時五局可以根除叢枝病。在此期間,除避雨外還不要在枝葉上噴水,應保持葉面幹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