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骨
来源:74U閱讀網
苦蘵果實別名:苦蘵果,
苦蘵果實簡介:苦蘵果實,中藥名。為茄科植物苦蘵PhysalisangulataL.的果實。分佈於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具有解毒,利濕之功效。常用於牙痛,天皰瘡,疔瘡。
苦蘵果實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利濕。主治
牙痛,天皰瘡,疔瘡。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汁塗。註意事項
《江西民間草藥》:“孕婦忌服。”相關論述
《江西民間草藥》:“治天皰瘡。”苦蘵果實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牙痛:苦蘵果含痛處。(《湖南藥物志》)
2、治天皰瘡:苦蘵果實放瓷碗內杵爛,紗佈包卷,絞取汁,搽患處。每日3-4次。(《江西民間草藥》)
3、治急性氣管炎:苦蘵果實9g,甘草3g,牛蒡子、胖大海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苦蘵果實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鮮用或曬幹。苦蘵果實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帶宿萼的果實膨大似燈籠狀,壓扁或皺縮,長至2.5cm,直徑約1.5cm;宿萼膜質,表面淡黃綠色,具棱,有縱脈及細網紋,被細毛;質柔韌,中空或內有漿果。漿果類球形,直徑5-8mm;表面淡黃綠色,內含多數種子。氣微,味微甜、酸。以完整、色淡黃綠、內有果實者為佳。苦蘵果實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茄科植物苦蘵。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被疏短柔毛或近無毛,高常30-50厘米;莖多分枝,分枝纖細。葉柄長1-5厘米,葉片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或楔形,全緣或有不等大的牙齒,兩面近無毛,長3-6厘米,寬2-4厘米。花梗長約5-12毫米,纖細和花萼一樣生短柔毛,長4-5毫米,5中裂,裂片披針形,生緣毛;花冠淡黃色,喉部常有紫色斑紋,長4-6毫米,直徑6-8毫米;花藥藍紫色或有時黃色,長約1.5毫米。果萼卵球狀,直徑1.5-2.5厘米,薄紙質,漿果直徑約1.2厘米。種子圓盤狀,長約2毫米。花果期5-12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谷林下及村邊路旁。